首页 理论教育 “卖文”为生

“卖文”为生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我只得“卖”文为生,给香港《大公报》《文汇报》《镜报》和《地平线》等报刊,写些文章,挣些爬格子费,维持家用。2007年,菲律宾华裔作家施华谨先生将书翻译成“他加禄”文(菲文),由菲律宾大学出版发行,书名《LAGALAGSANANYANG》。我与施蕴玲女士的文学“忘年交”,是通过她的父亲菲律宾画家施荣宣先生。回菲后任教菲律宾大学。菲律宾华裔文学评论家施蕴玲为该书作序。

本来由香港去菲律宾旅游比较容易。但我到香港时,非常不巧,菲律宾海关内部发生了问题。原来,大部分去菲律宾的都是闽南人,在菲律宾有亲友。他们过海关时,按规矩留下护照,并塞给海关人员一些钱,然后再托关系买定居证,慢慢变成菲岛居民;那些没有拿到钱的海关人员,就到处抓从香港到菲律宾的华人。此事暴露后,菲岛禁止从香港去菲的福建人入境。起初我并不知道这些变故,满怀希望到一家专门办理去菲手续的名叫“有利”的旅行社。旅行社老板告诉我:目前无法办理,何时能办说不上。那位老板摇着头说:“严官府出厚贼!”(闽南话,大意是:为官越‘严’,‘贼’越多。)没有办法,我们只得“滞留”在香港。幸亏我拿着“单程”去香港的证件,不然过港只能住一个星期就得回内地。

许多朋友见我拿着“单程”证,以为我要在港定居,纷纷给我介绍工作,劝我留下来。一些报刊社的朋友,高薪聘请我去他们那里工作。我没有在香港定居的打算,自然是婉言谢绝,这让他们很不理解。在香港住朋友的房子,不要房租水电及煤气费,但吃饭总得自己花钱。经常有朋友请吃饭,开始我们怕朋友破费,一一推辞。后来知道请客吃饭,属业务应酬,可以抵税。有人打趣地说:他们请客,香港政府埋单。知道这一秘密后,有朋友请客或陪客,我们也就坦然赴宴。

朋友请客,不可能天天都有,更不可能顿顿吃请,正常的生活开支还是必不可少的。到香港后,菲律宾姐姐寄来几千港币,维持了一段时间,用不了多久。于是我只得“卖”文为生,给香港《大公报》《文汇报》《镜报》和《地平线》等报刊,写些文章,挣些爬格子费,维持家用。

在香港等待去菲律宾的期间,我写了长篇小说《南洋流浪儿》(广州《花城》出版社在国内出版发行时更名为《南洋漂流记》)。此书先由《镜报》连载,后《文汇报》选载部分章节,最后由香港三联书店用南粤出版社的名义出版。

1983年,我到菲律宾后,马尼拉《世界日报》每日连载《南洋漂流记》。

二十年后的2003年,马尼拉《商报》又重新在“读与写”栏目中每日连载,于6月24日全部连载完毕。

2007年,菲律宾华裔作家施华谨先生将书翻译成“他加禄”文(菲文),由菲律宾大学出版发行,书名《LAGALAGSANANYANG》。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施蕴玲女士为此书出版了评论集。

我与施蕴玲女士的文学“忘年交”,是通过她的父亲菲律宾画家施荣宣先生。1984年,施荣宣先生到北京,见面时我送他一本《南洋飘流记》,先生回赠小牛木雕一只。1986年12月,应中国文化部邀请,施荣宣先生和夫人林玉琦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夫妇书画展,因事先未能联络上,失去了一次见面的机会。1999年12月27,突然收到施先生12月20日从菲律宾寄来的信,信中说:

“《南洋流浪记》,拜读再三,书中再现了日本占据菲律宾以前华人谋生的真实情景,对我等由福建来菲的人来说,觉得特别真切。因此它成为我辈最爱的读物之一,并以它示诸子女,使他们从中了解当时先辈的一些境况。诸小辈对此书亦非常喜爱,特别是小女蕴玲。她还希望能把这书译为英文,未知先生意下如何”?

施蕴玲,西名Carolines.hau早年毕业于国立菲律宾大学文学系,自幼喜爱写作,后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文学系,得P.H.D学位。回菲后任教菲律宾大学。1999年应日本京都大学之聘,进入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任教兼做研究工作(副教授)。

收到施荣宣先生的信,甚感欣慰。我一向认为,写书作文章的目的是“寓教于文”,而非金钱。只要有人愿意“传播”,能使更多的人读到,就是最大的“功利”。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的,并以毕生的实践验证它。

2000年1月14日,我在复信里说:“令嫒想译成英文,是件好事,我很高兴,祝她早日成功。

我已年过八旬,但每日仍工作半日,身体尚好,你和家人如有机会回国,请到舍下一叙。欢迎蕴玲来北京谈谈。”

这年9月,收到施蕴玲9日从日本发来的信件:

“……早在八十年代,我第一次拜读您的作品,我深深地被您笔下描写的富有生活气息和感情的菲律宾经验所感动。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将您的《南洋漂流记》翻译成英文,但这必须先在菲律宾找到出版社。目前,我已着手执笔一篇分析您这本小说。这篇文章将在菲律宾的文学刊物出版,同时也会在日本京都大学出版。……”

不久我收到她从日本寄来的一大本英文书,从那密密麻麻看不懂的英文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施蕴玲一家人的深情厚谊。

菲律宾华文报刊发表题为“白刃《南洋漂流记》菲译本订六月二十九日在菲大发行”的报道:

本市讯:中国名作家长篇小说《南洋漂流记》菲译本,定于六月二十九日下午六时在计顺市菲律宾国立大学BalayKalinaw楼举行发行仪式。菲译本系由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前会长施华谨翻译,由菲大出版社出版及发行。

菲律宾大学讲师VirgilioAlmario评述《南洋漂流记》菲译本时说:

“白刃先生的长篇小说充满着情节性,绘画主人翁传奇性的人生奋斗经历,令人深思。尽管他的著作是写给中国的读者,以便提高海外华人的尊严;但是给予菲律宾读者,这部小说的价值,充其量是绝不能低估的。因此施华谨先生将它译成菲文版是非常有价值的。阿宋(小说中的主人翁)在菲岛生长过程的描述,让菲律宾读者更进一步了解了华侨在菲岛的苦痛哀伤遭遇。在菲律宾传统有代表性的小说中,阿宋正处在令人讥笑的人物Chang-Chuy和黎刹小说中令人厌恶人物Quiroga两种人物之间。阿宋是中和性的华人代表人物。”

中国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南洋漂流记》的内容提要如下:

“这是一部反映南洋华侨生活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一个华侨青年的自述,渐次展开了一个十分曲折动人的流浪者的故事:这个华侨青年是怎样在异国他乡为自身的生存而苦斗的。他怎样误上了神秘的摩佛号走私船,几遭杀害,在白人混血儿妞妞的帮助下才安全脱离了险境,并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度过了鲁滨逊式的日日夜夜。之后他又怎样与久别重逢的妞妞及华侨姑娘丁玉红产生了微妙复杂的爱情纠葛,怎样在抗日烽火燃遍祖国的严峻岁月里积极投身海外侨胞发起的抗日救亡运动。故事环环相扣,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全书围绕着这一主线,还穿插了许多异国他乡的趣事轶闻,使作品更加具有传奇色彩和异国情调。白刃是读者熟悉的作家,三十年代曾侨居南洋,创作生涯凡四十年,著作有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兵临城下》是其代表作。”

《世界日报》专栏作家黄信怡则在其《再谈〈双语豁壮游记〉》一文中写道: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南洋漂流记》是第一部由菲律宾华人翻译,富有菲华文化色彩,正面描述华侨的小说。所以,我关注和支持评者的这次‘壮游’。”

《南洋漂流记》菲译本中还有华裔名作家评书家施蕴玲女士写的序。

新华网2007年06月26日对此事作了题为“中国作家白刃长篇小说《南洋漂流记》出版菲译本”的报道:

新华网马尼拉6月26日电(记者吴强)据此间媒体报道,中国著名军旅作家白刃的早期作品《南洋漂流记》日前由菲律宾华裔学者施华谨翻译成菲律宾语,并将于近日在菲律宾大学举行首发仪式。报道说,《南洋漂流记》菲语版带有鲜明的菲华文化色彩,是一部向当地社会介绍华侨华人历史的佳作。菲律宾华裔文学评论家施蕴玲为该书作序。

白刃1918年生于中国福建,幼年时曾到菲律宾做过学徒卖过报纸,1937年回国后曾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代表作包括电影剧本《兵临城下》,以及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等。

《南洋漂流记》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描写了一名华侨少年在海外漂泊成长的动人故事。去年春节,白刃曾前往马尼拉故地重游。

2008年,我们在菲律宾马尼拉的朋友,热心中菲文化交流的邝新群女士来电话告诉我:该书获得菲律宾国家图书奖。

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讯:

白刃名著《南洋漂流记》菲译本荣膺2007年最佳国家图书奖

中国名作家白刃长篇小说《南洋漂流记》菲译本,荣获2007年最佳国家图书奖(NATIONALBOOKAWARD)。

《南洋漂流记》菲译本由本会前会长施华谨翻译,2007年6月由菲律宾国立大学出版社出版。

颁奖仪式于11月15日下午6时至9时在假马加智市杨应琳博物馆(YUCHENGCOMUSEUM)举行,得奖图书共二十种,包括文学、教育、科学、法律、医学、历史、体育、旅游等方面的最佳图书。《南洋漂流记》菲译本是译作类的最佳作品。

最佳图书奖自1982年以来由马尼拉评书家协会(MANILACRITICSCIRCLE)和国家图书发展署(NATIONALBOOKDEVELOPMENTBOARD)合办,旨在表扬每年出版的最优秀图书。《南洋漂流记》菲译本是历来得奖的第一部汉译菲作品。

马尼拉评书家协会由我国最权威的评书家组成,其成员包括数名国家艺术家(NATIONALARTIST)。因此,由该协会颁发的最佳国家图书奖,被视为我国荣誉最高的图书奖。

白刃是福建石狮永宁人,1918年出生。十四岁随叔父来菲律宾谋生,半工半读,曾就读当时的菲律宾华侨中学(现菲律宾侨中学院)。1936年开始在《华侨商报》和《新中国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并参加编辑《救亡月刊》。1937年从菲律宾回到延安,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白刃既有政治地位,又有文学成就,曾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白刃著有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南洋漂流记》《白刃小说选》《白刃剧作选》、诗集《野草集》、话剧剧本《兵临城下》等。《南洋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主要根据菲律宾自治政府期间,白刃十四岁到十七岁居住菲律宾时的辛酸奋斗经历写成的。它是那个时期的菲律宾社会的一个反应,是菲华少有的长篇小说之一。它是第一部译成菲文的菲华长篇小说,施华谨会友在旅日华裔学者施蕴玲的建议及支持下,完成了《南洋漂流记》的繁重菲译工作。

施华谨会友多年来从事菲译工作,曾先后荣获下列文学奖:天主教大众媒体奖(2001年和2003年),由〈马尼拉时报〉颁发的扶西·黎刹杰出华裔菲人奖(文学奖、2004年),由菲律宾作家协会颁发的菲诗至描辘沓斯文学奖(2007年)。

说起来,我为《镜报》写《南洋流浪儿》,还有一段渊源。1978年,全国侨联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归侨代表大会,香港徐泗民先生来京开会,我们同坐在主席团的台上,有幸相识。我穿着军装,引起台下的代表们的注意。因为以前开侨代会,没有军人参加。“文革”时期传说:华侨不能当兵。这次开会,侨联张楚琨同志有意拿我当“橱窗”。会议期间,徐泗民先生与我交谈,约我为《镜报》写稿。于是我将自己在菲律宾的生活写成《南洋漂流记》,这部小说在《镜报》上连载。始料未及,此书日后竟发生这么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