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足共患难,布谷鸣千年

手足共患难,布谷鸣千年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今天我们采访的名单里有张文总指挥。“5.12”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张文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下,第一时间赶赴四川地震重灾区抗震救灾。2008年6月5日,中央决定深圳市对口支援甘肃陇南市和甘南州“三县一区”的灾后重建,张文又临危受命,转战来到陇南山区,担任深圳市对口支援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并挂职任陇南市委常委、副市长。两年多来,在他的统筹指挥下,深圳援建“三县一区”的工作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张文:原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对口支援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党支部书记,挂职陇南市委常委、副市长,现为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以前是去陇南,现在是回陇南。“去”字改为“回”字,不知不觉就从心里把陇南当成故乡了。

  ——张文

  凌晨落了层霜,武都城区寒风凛冽,白龙江边群山苍茫。

  今天我们采访的名单里有张文总指挥。穿过冷空气,我们又来到陇南饭店二楼“前指”办公室,连日来,在张文办公室采访过10几位深圳援建干部,却没有见到他本人。“512”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张文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下,第一时间赶赴四川地震重灾区抗震救灾。200865日,中央决定深圳市对口支援甘肃陇南市和甘南州“三县一区”的灾后重建,张文又临危受命,转战来到陇南山区,担任深圳市对口支援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并挂职任陇南市委常委、副市长。两年多来,在他的统筹指挥下,深圳援建“三县一区”的工作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移动板房解决了学生临时就学问题,“三孤”院在废墟里拔地而起,整村重建让失去家园的乡亲有了新家,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如火如荼,医疗服务队员给乡亲送去了健康与快乐,支教老师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商贸团引来了“造血机制”,带领陇南企业走进沿海广阔市场。

  听援建干部说,张文基本上都在“三县一区”的援建点上跑,因为路陡山高,交通不便,一圈至少花一周时间,跑一个工地有时要花一整天,所以,晚上开会部署、协调工作是常事;所以,工作不分工作日还是周末。这样的工作时间被大家称为“白+黑”“52”。周末偶尔闲暇时,带他们到白龙江对面南山的砚台村、北山顶的腰道村,了解民情,给山上的老人送米、面、盐等生活用品。采访罗树生总工程师时,罗总动情地说,张市长具体办事、宏观调控,两头忙,没有白天黑夜,对同志们也是非常关心,比如说对我吧,我喜欢面条,他就叮咛厨房给我连续做了一个星期。

  之前在网上浏览,看过有关张文的文字记录:“ 20093月底的一天晚上,张文带着深圳援建干部来到陇南市武都区的盘旋路广场。那是很多市民每天扭秧歌,跳舞的地方。张文一行给跳舞健身的老年健身队送去音箱、DVD播放机。在阵阵掌声与昏暗的街灯里,健身队队长孙兰含着眼泪说的一句话,概括了很多陇南市民的心声:“深圳援建干部真关心我们……”“深圳援建真不赖,房屋重建盖得快,援建干部实在好,支持咱们跳舞蹈,好得实在没法说,陇南深圳一家子……”如今,这段快板传遍了陇南,深圳的援建爱心转化成了陇南市民自发传诵的口碑。张文在援建工作中,把陇南当家乡,这种情感体现在他走过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80后李鑫给我们说,张文市长在援建干部工作会上屡次说:“我们喝陇南水,吃陇南饭,做陇南人。”

  在2009年秋天召开的“陇南市向深圳市对口支援工作前方指挥部学习报告会”上,援建服务办公室张军平讲了张文的一段故事,让所有与会同志都非常感动。2008年底,总指挥张文在成都开会,妻子专程从深圳坐飞机来探望他,并执意到陇南灾区看看。会后,夫妻俩冒着大雪赶往深圳援建点康县李家庄新村,挨家挨户看望群众是否住进了新房,了解他们生活好不好,对新房满意不满意,同时慰问了村里的“五保户”和特困户,并亲手送上了棉被、衣物和慰问金。

  采访完两位援建干部,眼看就要到下班时间,我们已准备离开,1140分,张文电话安排着工作推门而入,他对着手机说“估计要来,事情有变化……”并朝我们微笑,另只手伸过来与我们握手,手冰凉通红,脸膛干涩并有些皴裂,一年多的援建工作,真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陇南的水土已经将他变成陇南人,这让我们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张文说:首先感谢陇南市委市政府对我们援建工作的支持,给我们最好的办公楼,在生活上给予了诸多关心和照顾。接着他讲述了一年多的援建工作:按照中央和广东省委的要求,深圳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完成,资金总盘子为30亿元,每年10亿元。援建项目总数约为155个,交支票工程131个,交钥匙工程24个。根据深圳三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计算,预定超过国家规定标准64亿元。对口援建以来,一是提前完成板房建设任务。应甘肃省要求,为陇南市建设板房5663套,提前16天完成任务,协助解决了学校、医院、居民应急安置等问题;委托甘肃省代建板房9000套。二是开展劳务合作。20089月底,我市在陇南举办8次劳务合作招聘会,通过现场招聘、远程招聘等方式招聘了15万名灾区务工人员,这些劳务工每月收入 1400元,剔除400元生活费,还有1000元,年收入12000元,实现了“一人打工,一户脱贫”。我市直接援建项目工地招聘了680名当地劳务工。另外我市还初步与陇南建立起劳务合作和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三是开展教育援助。我们开展了募师支教活动,截至目前,派往甘肃陇南三批支教老师有一百多位。另外,我市还接待了“三县一区”的31名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赴深研修、培训。全市共接收来深借读的灾区中小学生620人,其学杂费全部减免。四是开展医疗援助。两地卫生部门互派医生,我们已派两批20医疗卫生人员在市级和武都区医疗系统挂职。与此同时,甘肃省卫生部门派了50人到广东省、深圳市进修。五是启动科技帮扶活动。20081112日,我市科技部门先行到康县进行合作交流,就下一步工作达成了共识。六是协助陇南市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和专项规划,初步研究成果已转交了当地建设部门。七是开展两地之间的商贸活动。 2008711日汪洋书记来考察指导工作时,两地商贸部门签订了3100万元的商贸协议书。陇南市组织了32人的考察团到深圳市开展商贸洽谈活动。八是直接援建项目进展顺利。目前,由我市直接援建的24个“交钥匙”项目已完工15个,力争2010年上半年基本完成直接援建任务。

  按照“关口前移、制度先行、制度管事、制度管人”的制度建设理念,“前指”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制度建设,及时组织制订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援建资金管理等14项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体现规范、公开、简便、高效的特点,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一是两地沟通机制类;二是实物工作量类;三是工程项目管理类,特别是招投标、合同管理;四是资金资产类,主要是专项资金管理;五是监督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从工程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资金拨付等环节都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实现了援建工作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监督有力。

  按照国家“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2009年是对口援建工作最为关键的一年,任务非常艰巨。2009年对口援建主要工作有:一是在1231日前完成全部项目80%以上工作量,为2010 年上半年我市援建项目全部竣工交付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进一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强化项目建设责任机制,强化抗震救灾项目、资金、物资监管机制,管好项目招标、合同执行、工程量变更、工程款拨付、主要建材价格确定等关键环节,做到“形态服从功能、建设服从规划、进度服从质量”,确保资金和工程安全运行。三是进一步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切实加强与受援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坚持协商、协调、依靠当地的工作方法,及时掌握援建各类信息和需求,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前期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实现工作对接。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调研工地、联合现场办公等方式,及时解决工程建设的瓶颈问题,保证建设内容、项目投资、工作进度、实施步骤等方面协商一致,巩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团结和谐的共建局面。四是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推进援建工作。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借助深圳的经贸平台,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加大“三县一区”产业发展推介力度,探索一条东西部地区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路子。进一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对口支援工作,有序引导深圳热心企业、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向对口支援地区以冠名等形式捐建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五是大力实施专项帮扶。继续实施针对“三县一区”群众的技能培训计划和慈善助困计划,继续组织好卫生、技术、农业科技等技术援助和智力帮扶工作。对援建的医疗、教育机构同步培训与之相匹配的各类人才。

  在灾区援建的日子里,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遇到的每一个人,共事的每一位干部都让我非常感动。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坚强、友爱、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可以说,在灾区的每一天,都是在感动中度过的。从20087月份开工到12月底,6个月、180天,深圳对口援建完成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掐指算来,每天建成面积约400多平方米。与此同时,由深圳援建的6470套板房,在短短20多天时间全部到位。6470套板房分布在3000多个点、16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点多线长,一个点多则一百套,少则仅有几十套。很多时候,援建人员要汽车换牛车、牛车再换肩扛,才能将板材运送到目的地。有些援建干部与当地的困难家庭结了对子,帮助山区孩子和老人。援建干部中有几个人推迟了婚期,家里老人去世的,工作忙,赶不回去的,都没有怨言,没有影响到援建工作。沈涤的母亲病危,他凌晨赶到陕西汉中,去世了,没见上最后一面。康县有5个支教老师,挤在一间铁皮房里,零下五六度,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他们也没有怨言。对口支援是一个双向和互动的过程,对口支援给了深圳回报社会的一次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们走近灾区干部群众、学习抗震救灾精神、提升思想认识的机会。在工作中,最让我们感动和难忘的是面对“512”大地震灾害,面对繁重艰巨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面对因地震破坏而更加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灾区广大干部群众所表现出的不等不靠、以干克难的宝贵精神。我们被陇南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勇气和决心所鼓舞。学习陇南精神,就是要学习陇南人民不畏艰险、自力更生、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深入一线、干字当头、大干苦干的实干精神。学习和发扬这一宝贵精神,把陇南精神与深圳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我们克服困难、提高队伍战斗力、加快推进援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来到陇南援建,第一次知道陇南的礼县是秦人发祥地,从文县志、武都志里面得知“得陇望蜀”“鸡鸣三省”这样的成语,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历史典故,都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着。陇南市委安排专业人员,给我们援建干部讲陇南历史,讲地域文化,请书法家讲书法,教我们写毛笔字,开展体育竞赛;虽说这里的物质生活不如深圳,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比较丰富。他说着说着脸上泛起了红晕,以前是去陇南,现在是回陇南,“去”字改为“回”字,不知不觉就从心里把陇南当成故乡了。

  张文谈到家人时打开了电脑,电脑显示的是他妻子来灾区看望他时拍摄的照片做成的幻灯片,广袤的原野,险峻的山峰,深圳援建的美丽新家园,滚滚白龙江构成一幅幅照片的背景。他用鼠标一张一张点击说,这就是我们援建的地方,多么美!家人担心我的身体,害怕吃不好,其实没啥,适应一段时间就习惯了。当地人喜欢吃羊肉,我是南方人,以前很少吃,到了陇南就入乡随俗,经常吃羊肉,也习惯了。很少有机会探家,今年春节回去过一次,待了几天就回陇南了,到今年51日前再没回过深圳。家里人也很自觉,很少在白天上班时给我来电话,所以,心里挺不是滋味的。特别是我岳父做大手术,工作忙,没法赶回去看望他。

  “张文带领援建队伍以深圳速度、深圳责任、深圳爱心,让鹏城深圳和山城武都距离如此之近,深圳人民和陇南人民感情如此之深”。这是200919日晚,张文当选“感动陇南2008十大新闻人物”揭晓时的颁奖辞。回忆起颁奖晚会的场景,张文说,这个荣誉不是他个人的,而是给深圳全体援建人员的。它将鼓励深圳援建人员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同时,他用一首诗表达了一年多来的援建感受:“清明春入山,谷雨翠渐显。南海风气新,陇上墟生烟。莫道天涯远,千里疾驰援。手足共患难,布谷鸣千年。”

  援建期间,说实在的没有多少时间放松自己,偶尔有空闲会看看书,写写毛笔字,上上网看看新闻。晚饭后,大家都喜欢到白龙江边散散步,听着白龙江水流动的声音,看着南山、北山逐渐被绿色覆盖,心情会格外舒畅。夜晚给家里打打电话,聊聊深圳的快节奏生活,谈谈陇南灾区的艰苦重建,告诉他们,在陇南援建,我们辛苦并快乐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