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挂职武都区的曾钦

《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挂职武都区的曾钦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次约见曾钦副区长,都未能谋面,最后一次给他打电话,人已经回到了深圳,遗憾之余,幸好是《南方都市报》记者的一次专访非常全面,给我们展示了丰满真实的曾钦。  曾钦:深圳援建的资金中,有2.6亿元拨到武都区,直接补贴给村民。通过与陇南对比,深圳在工作与环境、资源、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都远比陇南好。

  曾钦,广东揭西人,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1984年到当时的深圳市市政局工作,后在罗湖区国土局工作,盐田建区后就职于盐田区建设局,现任该局局长;20088月,被深圳市委组织部选派挂职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委常委、副区长,任期一年。几次约见曾钦副区长,都未能谋面,最后一次给他打电话,人已经回到了深圳,遗憾之余,幸好是《南方都市报》记者的一次专访非常全面,给我们展示了丰满真实的曾钦。

  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网名欢乐港湾。

武都区36个乡,我跑了28

  记者:怎么想到去灾区?

  曾钦:我和太太都是学工程的。我们商量说作为搞建设的人应该去(灾区)做点什么,两个学工程的就贡献一个人吧。在报名截止的当天,我报了名,第二天通知面试,很快就获得通过,要马上赶赴陇南。把盐田区建设局的工作交给副手后,我就去了灾区。

  记者:其实我还在犹豫到底叫你曾局长还是曾区长?

  曾钦:副区长这个职务是暂时的,只是一个代号。我在灾区时让他们叫我老曾或曾工。办公室里就规矩点,都叫区长。

  记者:于你而言,当副区长和当建设局长有哪些不同?

  曾钦:角色从专业管理者的角度向综合协调转变,工作方式也从坐班向到一线基层实地开展工作转变;个人生活上,也有适应当地民俗民风的转变,尤其是当地有少数民族。

  记者:跟当地干部接触后,对他们印象如何?

  曾钦:当地干部独立工作能力很强,政府常务会议布置工作后,从乡镇到村社,都执行下去了。他们的横向协调能力也很强,我学到不少。他们对工作的前瞻性是我的弱项,比如去年冬天开生产会,区长布置要多种菜少种粮,我当时不理解,不种粮吃什么啊?他考虑的是兰渝铁路、兰海高速等几个大的项目要开展,届时有8万人进驻,解决他们的后勤供应要提前做准备——这一点我很佩服。

  记者:你过去挂职的工作如何安排?

  曾钦: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不提意见,不要给人指手画脚的感觉,但可以多提建议,听与不听、对与错,就由他们去决策。我2008812日到武都报到,第二天我就去找书记问工作安排,他说让我协助常务副区长工作,先熟悉情况。815日,我向区里借了一辆车,第二天下到村里,呆了一个星期。现在,武都36个乡我跑了28 个,对口扶持的每个家庭都走到了。

听说是深圳干部,百姓请喝茶

  记者:你去到灾区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曾钦:第一件事就是确保灾民安全过冬。武都冬天很冷,最高的马营乡2400多米的山上12月中旬就下雪,雪大时有15厘米厚,单帐篷真的会冻死人的。我负责检查敦促最偏远的8个乡镇,在区委区政府签了“军令状”,下乡进村入户,每户都走到了,只有四五户人家的社也要到,确保没有一个灾民在单帐篷里过冬。

  记者: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曾钦: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主房没有修起的先修厢房,四面墙修好的就先把棉帐篷搭起来,再用余料搭建临时越冬的暖房;还把公房包括乡村办公室、活动室都腾出来让灾民住,最后就是动员部分灾民投亲靠友先过冬。

  记者:你实地接触了一些当地百姓,他们对深圳和深圳人是什么印象?

  曾钦:深圳援建的资金中,有26亿元拨到武都区,直接补贴给村民。我们下去检查资金的落实,到村民家里,一说是深圳的干部,他们就说是你们深圳帮我们盖了房子,快进来喝茶。这种热情不是对我个人,更是对深圳的,所以更让我在工作中不敢有失。

  记者:你是搞建设出身,在灾区重建中应该能发挥专长吧?

  曾钦:我们在武都搞了一个社区规划,是一个老的住宅商贸混合区。当地的观念是“翻新”,但我们按深圳的先进理念,规划中要求有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道路要规整,还要合理配置一些公共设施,提出不能再“小里小气”,要一次性规划到位,但可以分步实施,同时保持当地的文化特色。

  记者:你的意见,当地愿意听吗?

  曾钦:你提的东西好,他们马上就改。例如城区的盘旋路,不到20米就有一个“补丁”,去年12月我提出“城市更新”,认为城市的主干道应该更新。在深圳过春节后我回去一看,全部整好了。我很惊讶,这比深圳速度还快。在灾区,我的工作得到了尊重,人家没当我们是过客,而是觉得我们是实实在在地帮他们。

种下“深圳林”,收获幸福感

  记者:在抗震救灾和重建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过令人失望的事?

  曾钦:我也处理过人,倒卖救灾面粉的(曾钦打开电脑给记者看他当时拍的照片:一个米面店公开摆卖上面标有“中央救灾面粉”字样的面粉)。查到那个店时,店主想打电话四处找人,我说你不用找了,找乡长也管不了你。后来村委书记和村长都被撤了。

  记者:除了援建项目和钱,深圳还给武都留下了什么?

  曾钦:我们还种了一片“深圳林”。陇南的环境恶劣是因为植被较少,我到灾区后就考虑为改善环境做点事。我们找了林业局的专家,选择了适合生长的地方,先种了 100油橄榄,远期计划是搞1100亩。之所以选择油橄榄,不仅是想为当地培育绿地,还想给老百姓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其实没花多少钱,深圳援建陇南总指挥张文批了10多万元资金,人工几乎是免费的,挖一个栽树坑才一两元钱。我们还计划花2万元把水管拉到园区去,到时候深圳人去陇南也能在园区植树,这样就可以做生态旅游,让当地百姓得点实惠。我们跟老百姓讲,种出来的东西“你卖给我,我卖给你”赚不到钱,要想办法把东西卖到深圳去,把钱赚回本地来。我专门找深圳电视台的记者拍了一些武都的蔬菜,呼吁建立深甘两地蔬菜购销常态化渠道。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形象工程,而是想给武都留下一些长远发展的东西。

  记者:到灾区很快就满一年了,你还准备实施什么计划?

  曾钦:一年真的太短了,感觉很多事只开了个头。我准备把武都区民政局的账号留下来,再发动一些捐赠,直接给到当地;另外想联系企业给学校捐一些热水器。在地方管理方面,我还想着规划建一个小摊贩集散地,文明执法的同时要给出路。此外,想把城区的三条主干道设计成单循环。我实地考察过,很小的一个城区有8红绿灯,全是双向车道,城区行车只好控制在20公里小时。

  记者:一年来有什么收获?

  曾钦:幸福感很强。通过与陇南对比,深圳在工作与环境、资源、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都远比陇南好。人家在那种环境下都能开展工作,我回来后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活?在那边,几乎没有人在办公室呆着,我的办公室沙发上全是灰尘——这种一线工作方式对回深圳工作很有启示,虽然是行政管理,我们也不应该呆在办公室里等事,而要到一线去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把工作做到基层,在基层化解矛盾,还要加强大局观,学会谋全局。

  记者:挂职将结束,你心情如何?

  曾钦:有点依依不舍。以前陇南对我而言,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符号,但现在它已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