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一中是陇南市区内最大的一所学校,老校在市内,长期由于地方狭小,限制了学校的发展,一度造成了在陇南市区上高中比上大学还难的局面。不管是谁到一中校园看一看,就能感到校园面积太小,学生们几乎没有活动场地,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在70人以上,与地级市的发展要求极不平衡。陇南市早就在选址规划,将学校搬出城区,据说选了很多地方,都没有落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资金问题。“5.12”大地震,使教学楼成了危房,学校重建迫在眉睫。一中的校园建设迎来了超越性的历史发展机遇。在考察了受灾情况后,深圳市决定投资一个多亿,在异地重建一所高标准的、五十年不落后的陇南一中。
在深圳市援建陇南前方指挥部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由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拿出了厚厚一本《陇南市一中新校区平面规划方案图》,规划总用地10.6万多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5万7千多平方米,抗震烈度为9度,能容纳100个教学班、6000名学生和3000名寄宿学生。规划中,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功能齐全,校内有生物园、楼下有地下室。
此行之前,我们曾经两次从陇南市一中援建工地旁路过。一次是2009年8月,同车的人说,这就是一中,我们好奇地把头伸向车窗外,看见工人们正在打井桩,井架高耸,井口星罗密布,看不见有多深,抽水泵像一条条溪流,向外直涌。大概一月之后,我们又一次路过,老远就看见林立的钢筋,密集得看不见施工工人,密麻麻一片钢筋围成楼体的形状,让人不得不感叹深圳速度之快和质量之好。
现在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蒙着一层绿色面纱的一排大楼,主体接近完工,塔吊在一升一降地忙碌,工人们在紧张地劳动,使冬日的晨光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生机。
听了我们的来意,项目经理刘总将我们领进他的办公室。这是一间15平方米的单人房间,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一把椅子,一个茶几,两个单人沙发。等我们坐下后,他一边热情地沏茶,一边有条不紊地给我们介绍情况。
市一中作为寄宿全日制高级中学,因为离市区有4公里远,所以既要解决教学问题,又要解决师生生活问题,要与常规的非寄宿中学有差别。整个校区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向两翼伸展,集中布置建筑,以组团的方式呈现,使校区自然形成四个大型的交流活动广场。场地从东往西逐渐抬升(运动场、教学办公区、生活区逐渐抬升),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又节省了回填土的造价。教学、办公区底层部分架空,以半围合的庭院式组合,为师生提供了宽阔而富有情趣的活动空间。教学区处在整个校园交通便捷且重要的位置,校区中轴线两侧,以单排教室围合成独立式庭院教学区,底层架空。行政办公、图书室、报告厅等位于校区中轴线上,成为校区的中心,工整而尊严。
教学区包括两组教学楼,一组实验楼,一组艺术楼,以及一组行政办公楼、图书室,设置在基地中心。生活区含学生和老师宿舍、食堂,位于基地的西侧。运动区位于基地的东边,拥有标准的400米跑道运动场、10个篮球场、6个排球场,符合国家中学体育教学标准。
经过30多家监理单位激烈的角逐,2008年12月26日确定建设单位为深圳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工作前方指挥部项目建设组,监理单位为深圳市英来建设监理公司。
刘总在中标这天到达工地,做些前期准备工作,2009年2月全班人马进入工地,搭建板房,搞“三通一平”,5月15日正式施工。刘总不无感慨地说:到了6月25日由于找不到11万方回填土,被迫停工。到白龙江对面滑坡那地方,与当地百姓协商,一方土要13块钱,还要我们把土里面的石头挑选出来留下,石头他们要烧石炭。当地有关部门让我们到东江梁上去拉土,我们的大型装载机械开进去,却看见那么多的老百姓抱着树苗,在山上栽树,还是不让拉。找有关部门协调,晚上给我们开大会,说得好好,早晨就躲我们。直到7月15日,在黑坝找到回填土,到了8月份才开工。这中间,我带来的技术工因为没活干,领不到相应的工资,跑掉了三分之二的人,能开工了,工人又不够,只有重新找人,月薪少于5000元找不到好的技术工。耽误了两个月,工期延长了四个月。停工一个月,损失不能按一月计算。如果不是土的问题,年底就能封顶了,春节可以回家过年了,现在恐怕要到明年四五月份才能完工。
现在困难都克服了,一中即将建成,新一中的使用将极大改善陇南市区的升学压力和教育环境,把陇南市区的高中教育设施至少向前推进20年,在这里将有无数陇南学子,刻苦学习,跨出陇南,实现理想,报效祖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