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位屡辞晚节香

相位屡辞晚节香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古军随后乘机兴兵,大举侵犯四川,令朝野震动,人们希望崔与之出山挽救危局。九月,宋理宗下旨任命崔与之为正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于此可见当时宋理宗对崔与之的看重。崔与之不为所动,逐一热情接待,恳切上疏辞谢,并坚决请来使带回两百两黄金交国库。为了表示自己绝不是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崔与之于此期间也数次向理宗上疏,提出自己对施政的意见。还有大臣趁有同僚调任岭南而托其劝崔与之出山的。

七、相位屡辞晚节香

端平二年(1235)七月,宋理宗下旨授崔与之以参知政事时,崔与之即于七月十八日上辞呈,以老病为由请求退休,说及:“伏念臣七十有八矣,栖迟暮景,凋落寒根,耳目昏聩而视听全衰,气体支离而拜跪久废……欲望圣恩慈念臣桑榆之景无多,察臣樗栎之材焉用,收回误渥,改异名流,仍令臣守本官致仕,以毕此生末路,有余荣矣……”虽然此疏情真意切,但理宗御批“不允”。崔与之复于闰七月、八月、十月、十一月连上四疏辞谢。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奉御笔,仍屡降指挥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理宗还亲书一信给崔与之,大意说:自己亲政以来,寻求坚良老臣辅佐,与之是首选,先朝老臣文彦博九十多岁尚且临朝,莫非你认为我还未够诚意么?如你仍不出山,恐怕不是仁贤之志。朝中留官位给你,请你立即上京。

端平三年(1236)四月,崔与之上《第七次辞免参知政事疏》说:

我六次辞免参知政事的任命,皇上仍命我立即上朝,足见眷遇之意不减。我的请求虽然情切,但拖的日子长,我的罪更大,恐怕激起皇上雷霆之怒,那便要杀头的。因此这里再冒死吐露心曲,请求皇上垂怜我老病,活在世上的日子还有多少呢?如果批准我所请,则感谢皇上保全之恩了。

理宗见此疏,便不再请崔与之上京任参知政事,但仍封他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任便居住”。这提举洞霄宫仍是领高薪却不用管事的虚衔,崔与之认为无功受禄心中有愧,于是又上《辞免除资政殿学士宫观疏》,请求皇上批准他以旧官职退休。但是,这涉及宋朝皇帝的祖宗体制与上层利益,皇帝当然不会批准。

也许合该在崔与之的人生舞台上还要作一次表演,宋朝发生的一次兵变又令理宗想到起用崔与之。端平三年三月初三,边关重镇襄阳城守将王旻无能治军,怕朝廷降罪,竟举城投降蒙古军。蒙古军随后乘机兴兵,大举侵犯四川,令朝野震动,人们希望崔与之出山挽救危局。九月,宋理宗下旨任命崔与之为正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丞相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古代有些朝代设左、右丞相各一位,右丞相职级比左丞相稍低。枢密使是枢密院最高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合称宰执,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南宋后期右丞相兼枢密使职掌都督诸路军马。于此可见当时宋理宗对崔与之的看重。

自古以来,多少有志者梦寐以求出将入相,然而,崔与之还是辞谢。九月十三日他收到尚书省送来的圣旨,随后即上《辞免特授正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第一诏奏状》,说及:我已经八十岁了,头风时常发作,耳又聋眼又蒙,走路也如风摆柳,恐怕活不了多久,不能担此重任了。请皇上批准我以旧官职退休,以保余生吧。

由于此疏开始有“……备录麻制,颁降授臣正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之句,增城民间有个传说,说皇帝用黑色圣旨召崔与之上京,他怕被处死而不肯去。其实这是对当时圣旨的材料不了解而产生的误会。唐宋时期,重要的文书都是用麻纸写的。此因麻纸不易变脆,可以长久保存。但麻纸表面较粗糙,又带植物纤维本色,有白、黄、黑三种色,称白诏、黄诏、黑诏。任用将相的诏书,例用白麻诏。故崔与之同时代的家大酉有诗句说“白麻不能起南海”,即是说圣旨也不能使南海郡崔与之出山的意思。

再说理宗下达第一道请崔与之任右丞相的圣旨后,又于九月二十四日亲笔写御札给崔与之,曰“卿允文允武,善断善谋,简自朕心,爰立作相,缙绅上贺,中外均欢”,请他见信后立即登程上京。理宗还诏命广东经略使彭铉亲带此札面见崔与之,礼请他起行。

崔与之接到彭铉转交的御札之后,立即写成《第二诏趣行辞免奏状》,说及皇上“令广东经略使彭铉以礼劝勉,催促上道,毋致迁延。臣闻命惊惶,无地容身……惊心汗背。重念臣年事已老,病势已深,余息厌厌,生意垂绝。只得披肝滴血,许臣谢事,俾待尽于邱园,免速毙于道路,实出天地保存之大赐……”

此后,朝廷又先后派出关彬、邹成、王渊等朝臣、内监来到崔与之家中,理宗又亲派钦差专程带两百两黄金,来请崔与之起行。崔与之不为所动,逐一热情接待,恳切上疏辞谢,并坚决请来使带回两百两黄金交国库。

为了表示自己绝不是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崔与之于此期间也数次向理宗上疏,提出自己对施政的意见。这些奏章内容,不乏真知灼见。其中说及治国用人必须德才兼备、首重于德的《论人才用舍行政得失疏》说:

“天生人才,自足以供一代之用,惟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忠实而有才者,上也;才虽不高而忠实有守者,次也;用人之道无越于此。盖忠实之才,谓之有德而有才者也。若以君子为无才,必欲求有才者用之,意向或差,名实无别,君子小人消长之势基于此矣。陛下励精更始,擢用老成,然以正人为迂阔,而疑其难以集事;以忠言为矫激,而疑其近于好名;任之不专,信之不笃。或谓世数将衰,则人才凋谢,如真德秀、洪咨夔、魏了翁方此柄用,相继而去,天意固不可晓。至于敢谏之臣,忠心为国,言未脱口,斥逐随之,一去而不可复留。人才岂易得而轻弃如此。陛下悟以往而图方来,昨以言去位者亟加竣擢,补外者早与召还,使天下明知陛下非疏远正人、非厌恶忠言,一转移力耳。”

如劝说皇帝要采纳忠言,处事不可偏听:“陛下收揽大权,悉归独断。谓之独断者,必是非利害胸中卓然有定见,而后独断而行之。比闻独断以来,朝廷的事体以轻,宰相进拟多沮格不行;或除命中出,而宰相不与知,立政造命之原失其要矣!大抵独断当以兼听为先,倘不兼听而断,其势必至于偏听,实为乱阶。威令虽行于上,而权柄移于下矣。”

对于邦交,崔与之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边臣主和,朝廷虽知而未尝明有施行。忧边之士,剀切而言,一鸣辄斥,得非朝廷亦阴主之乎?假使和而可保,亦当议而行之可也。”

崔与之也有直斥皇亲国戚、内监干涉朝廷的意见:“戚畹旧僚,凡有丝发夤缘者,孰不乘间伺隙以求其所大欲;近习之臣朝夕在侧,易于亲昵,而难于防闲。司马光谓内臣不可令其采访外事及问以群臣能否。盖干预之门,自此始也。若谓其所言出于无心,岂知爱恶之私因此而入,其于圣德宁无玷乎?”

理宗看了崔与之一篇篇建言奏章,更感崔与之的可贵,而加紧催促他上京。当时崔与之连疏辞相,惊动朝野,有人迫切要求他出山,有人说他过于清高,也有人怜他的确老而有病、有心无力。还有大臣趁有同僚调任岭南而托其劝崔与之出山的。如京官王迈送黄非熊、黄必昌到岭南为官时,赠诗有句说:“羊城定见菊坡老,能为苍生一出无?”大臣吴泳也写信给崔与之,请他效法先辈司马光、韩琦,耄耋之年犹回朝廷参与政事。

嘉熙元年(1237),曾任广南市舶使、提举转运使的赵师楷,调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他与崔与之是绍熙同年进士,一别数十年而相会于广州,双方感慨万千。次年春,赵师楷不幸病逝,八十一岁的崔与之感而写下《悼赵师楷》一诗,此诗也可见崔与之此时心境。诗云:

老来心事向谁论?每见移时话肺肝。

黄金同登今有几?白头相对古来难。

死生转盼星辰坠,聚散酸心暮雨寒。

病里不堪问楚地,海山望断泪泛澜。

赵师楷是福建漳州人,后来《漳州府志》收入崔与之这首悼亡诗。

自端平三年(1236)至嘉熙二年(1238),宋理宗一直虚位以待崔与之,而崔与之则前后共十三次上疏力辞右丞相兼枢密使之职。最后一次是由其门生李昴英带回去的。此因理宗与时在太学为官的李昴英谈起人才时,想起李是崔的门生,便问崔与之何时能来京。李昴英答道:崔与之只是远方一位老人,承蒙陛下的特殊礼遇,他确是年高病久,路途又远,恐怕不能对得起陛下久立等待之意。理宗说:听说他年事虽高,体力尚强,应勉强为我出一次山。李昴英说:崔与之待在家里还勉强走走,若跋涉长途恐难承受颠簸。理宗便叫李昴英写信给崔,说明他切望崔出山之意,请他尽快上京共图康济之功。

随后,理宗见崔与之心切,命李昴英专程到广州劝说崔与之上京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之职。李昴英明知老师不会出山,但圣旨既下不好推辞,于是回乡一趟。到了崔府,见到崔老师自书的“晚菊堂”匾,以及书斋对联“老圃秋容淡,黄花晚节香”,怎忍再劝老师出山?

崔与之知道李昴英有皇命在身,便把第十三篇辞右丞相的奏章托李昴英带返朝廷。李昴英回朝后,对理宗说崔与之确是难以进京,请皇上体谅。理宗想到崔与之虽是逆旨,但对朝政也多有建言,像他这样风格的大臣也难以见到,于是亲笔写御札赠与之,说及“卿自镇蜀南还,屡诏不起,清名高节,朕实慕之”。同时,下诏封崔与之为“提举洞霄宫,任便居住”,还是不让他退休。但崔与之觉得“任便居住”已很轻松了。

崔与之七辞参知政事、十三辞相,在历朝中无前例;而理宗能容忍崔与之多次逆旨辞官,在历朝皇帝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不过,宋理宗或许以崔与之辞相为契机,大加表彰崔与之这个典型,自己得个尊贤的名望,同时也可革除官吏中跑官要官的不正之风。不管怎样,宋理宗是南宋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位40年),有人说与他有容人之量有关系。

崔与之也感到理宗有恩于己,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写下一篇数千字的建言,以便在自己去世时作为《遗表》呈送朝廷,作最后的表忠。《遗表》较集中地反映了崔与之的治国思想,其中说及:“事有万变而隐于微,人惟一心而攻者众。出而大小忠良之臣箴规之日少;入而左右佞幸之徒承顺之时多。倘戒谨之志稍衰,则清明之躬易怠。盖天下以身而为本,惟圣人以礼而自防。毋不敬则内敬常存,思无邪则外邪难入,大书特书用以自警,安行勉行,久而有功。事天则求其对越无愧之心;报亲则思其付托不轻之意。登延硕彦以辅成王德,惠养黎元以培固邦基。经筵不徒亲考历代兴衰之故,而为之监戒;言路不徒广求庶政缺失之因,而急于变更。责己可以弭天灾;正家可以厚风俗;握君子、小人消长之机,而辨之在早;审中国外夷盛衰之势,而防于未然……”

这篇文章是说皇帝身系国家的安危,面对国政民生、时势的千变万化,必须时刻谨慎,要把“毋不敬”,“思无邪”大书特书于室内,时刻自省,可保江山安稳。这是对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的发挥。

嘉熙三年(1239)五月,理宗终于恩准崔与之以“特授观文殿大学士、提举紫霄宫、正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致仕(退休)。六月,钦差到广州,会同路、府的官员到崔府宣读圣旨。崔与之叩谢皇恩后,写下谢恩疏。搁笔之后,又凝神细思,再提笔写下一幅十八个字的条幅:“东南民力竭矣,诸贤宽得一分,民受一分之赐。”钦差把谢恩疏及条幅带回朝廷呈给理宗,理宗看了条幅感动地说:“崔卿家致仕后,犹念念社稷民生!”

是年十一月(一些古籍记十二月,但据其门人温若春写的《崔清献公墓志铭》所记为十一月)十二日,崔与之逝世,享年八十二岁。逝世前对家人说:我为官四十七年,没有被人弹劾过,官职易得,名节难全,今终保晚节了;我死后不必耗费钱财大办丧事,不许做佛事;今后子侄不得求官,耕读可以保家声。

崔与之逝世后,他早已写好的《遗表》送到朝廷,理宗接到讣讯及《遗表》,痛感国丧良臣,立即传旨罢朝三天、禁止动乐、减少饭菜,以表哀悼。还派专使带着诏书到广州,会同广州府文武官员,设御祭坛,代理宗致祭。并宣读圣旨给崔与之封赠谥:“赠紫金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累赠南海郡开国公,赠少师,谥清献”,并赐葬田一百亩。

崔与之写的《欧阳氏山坟记》所署时间及署名为:“嘉熙三年七月一日,孙、观文殿大学士、正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南海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崔与之谨立。”于此可知南海郡开国公是崔与之生前已享受的待遇。圣旨中赠的“开府仪同三司”是阶官最高名位,“上柱国”则是有战功大臣的最高勋位。“谥清献”是朝廷给崔与之盖棺定论的美谥,“清”乃清正廉明,“献”乃聪明睿哲。因此,后人对崔与之尊称为“崔清献”,奉祀他的祠有的称“清献祠”。

崔与之墓位于增城县西归仁乡云母都华山狮子岭(今属增城市朱村镇凤岗乡官庄村)。原墓为圈椅形三合土板筑的大墓,面积约五百平方米。1966年夏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初期,崔与之墓的墓碑、石狮、石兽、华表等均被无知狂徒砸碎或移作他用。如今所见的坟面,是1991年重建的。坟面为长方形,仿宋祠前、中、后三座的布局形式,分成三级。前、中两级在中间的左右两边砌出长条形花槽,象征庭院。最上一级为后座,中间是高约三米的八棱形水泥碑柱,中嵌重修时刻的白云石大碑,碑文正中一行为“宋丞相崔与之谥赠清献号菊坡公之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