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给予我们的勇气,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我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团结协作,奋勇向前。这是部队战斗力的坚强保证,这是军人舍身报国的钢铁意志。坚定的勇气来源于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保家卫国的迫切愿望。当1932年日寇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时,蔡廷锴、蒋光鼐率领的第19路军进行了英勇抵抗。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下,第19路军和随后参战的第5军(张治中任军长)部分官兵,不顾武器装备和兵员数量远不如日军等种种困境,发扬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坚持抵抗一个多月,取得重大战果。日本侵略军被迫三易主将,数度增兵,结果是损伤一万余人却无法实现速战速决的迷梦。
在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中,担任死守长沙任务的第30集团军的第10军,与攻入长沙的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与肉搏战。我守军对于每一个地堡、每一个建筑物都不轻易放弃;在重要地区进行逐街逐巷的争夺战。防守南门外修械所高地的预第10师葛先才团,战至仅剩58人。在葛先才团激战时,师长方先觉将一封家书交给副官主任张广宽,要他送给自己的家人。师政治处代主任杨正华拆开信一看,原来是方的遗嘱,信中写道:“蕴华吾妻,我军此次奉命固守长沙,任务重大,长沙的得失,有关抗战全局的成败。我身为军人,守土有责,设若战死,你和五子的生活,政府自有照顾。务望五子皆能大学毕业,好好做人,继我遗志,报效国家,则我含笑九泉矣!”杨正华看过信后,决定发表以壮士气。第二天,《长沙日报》头版刊出大字标题:“方师长誓死守土,预立遗嘱。”读者莫不感泣,将士斗志更坚。[4]
无论是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战场,当统一了抗战思想、坚定了抗战意志之后,无论武器装备有多么大的差异,大家都表现出相当顽强的战斗力。比如,1936年春,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和全国人民支援下,指挥晋绥军三战三捷,保卫了红格尔图,收复了百灵庙、西拉木楞庙等战略要点,共歼灭和瓦解伪军一个师又四个旅,击毙操纵伪军的日军指导官30余人,肃清了绥远境内的全部日伪军,挫败了日军侵犯绥远的计划。
在保定徐水一带幅员辽阔、村落相望的平原上,在民众还没有组织起来时,曾是没有力量的。这一带的民众曾忍受过悲惨的生活。老人们回忆起不久的过去,总是深深叹息:“那真不是世界啊!”三个日寇、十数个武装汉奸,就可以横行这一带的小村大镇,绑架、枪杀、淫掠,这些血污事实,是说不尽的。但当我们组织起三个人的游击小组时,就能够镇压汉奸,打击市集上的少数敌人和特务。一旦我们成长为游击队时,这块肥沃的土地便是民众自己的天下。当游击队拥有30条枪时,就能够“以小胜大”,甚至可以打垮300个全副武装的敌人。深厚的民族义愤,勇敢无畏的战斗气质,使得人人具有克服困难与坚持战斗的力量与信心。活捉特务汉奸,打击当地内藏的败类,摧毁敌人成形的伪组织,是民兵们经常性的工作。事实证明,我们组织起来的群众武装力量,是摧毁汉奸组织的基本力量。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靠的就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不论处于哪一个历史阶段,不论历经怎样的风风雨雨,中华民族从来都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当日本侵略者企图灭亡中国之际,这种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化为全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共同意志,铸成全国人民抵御强敌的铁壁铜墙。战争从来都是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面对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中华儿女从没有被吓倒、被压倒。东北抗日联军在极为困苦的条件下和十分险恶的环境里,坚持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战斗在冰天雪地,缺衣少食,却与数十倍于己的日寇长期周旋,牵制了大量日军。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顽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最艰苦的岁月,在日寇残酷围攻下,共产党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度出现极为困难的局面。但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展反“扫荡”、反“蚕食”、反“清剿”的人民游击战争,终于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七七事变前,中国的国力、军力远逊于日本。全面抗战开始后的前四年,贫弱的中国单独顶住了近百万机械化装备的日军的野蛮进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线的主战场,拖住了日军总兵力的七成。
为什么中国能够长时间独立支撑抗战局面?为什么贫弱的中国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法西斯?除了中国国土辽阔这一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有着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精神。中华民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不是一个软弱的、可以任人宰割的民族,她完全有能力用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她完全有资格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抗战时期,民族危难,日寇“扫荡”。民众只有在统一的组织领导下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有效打击侵略者,保障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我们从众多史料当中看到,当1942年冀中因为降水和敌人挖堤造成两处洪水泛滥之时,坚持当地政权工作的县区干部积极组织沿河各村群众挡水,一切为了“少淹一亩少淹一木”而奔忙,不管是白天黑夜,老乡们都拿着铁锨铁铲,提着灯笼抢堵口、查埝子、修堤坝,表现出了高度的团结与互助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