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中心,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发展起来。在这个旗帜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开始了中国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采取正确的方针和策略,为坚持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抗战是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带领和组织广大军民奋勇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战的彻底胜利。
抗战初期,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不顾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和破坏,不畏艰苦,奔赴延安,追求革命真理。他们经过训练,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坚持抗战的骨干。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去延安的路,是奔赴革命的路,通向光明的路。一部分爱国的文化界、工商界上层人士,通过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步接受党的影响,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
在日本侵略军凶猛来势面前,八路军响亮地提出了“誓与华北共存亡”“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口号,坚持抗战,保卫人民,得到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的信任和拥护。在创建抗日根据地初期,我党充分借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巩固、依靠和扩大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各地区工作团和部队,先打开中心县局面,再向外扩展,采取自上而下工作方法,发扬大刀阔斧的工作作风,宣传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各项政策,成立动委会、救国会,建立群众团体,委派县长。同时普遍地大力开展组织武装、扩大军队的工作。人民群众抗日情绪高涨,许多人把子弟亲自送到工作团和部队,广大青年更是纷纷自动报名。还对各色杂牌武装、土匪武装进行团结、争取、改造和收编。武器弹药、粮食、被服、经费等军需供应,都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解决的。
敌后战场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抗战原则的重要体现。敌后抗日战争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中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创造出来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战略战术,有效地打击了敌人,阻止了日寇向正面战场肆无忌惮的进攻,并使日军占领区不得安宁,不断缩小。敌后人民觉悟水平和组织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为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战争锻炼的人民,凭借聪慧的才智创造了数不清的奇迹。聂荣臻很有感触地说过,我们所以能够长期坚持在敌后晋察冀,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主要不是由于有大山的屏障,而是因为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是有了山,才有抗日根据地,而是有了人民,我们才能够长久生存在深山老林里。当1940年百团大战显示华北敌后军民强大力量之后,日本侵略者极为震惊。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多田骏因“囚笼政策”的失败被撤职,由冈村宁次继任。他全部改变了多田骏对付八路军的战略战术,提出了“强化治安运动”,即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特务为一体的“总力战”。决定首先向北岳区实行一次空前的“扫荡”。他把这次战役称为“百万大战”,意思就是报复“百团大战”。1941年秋天,在这次规模空前的大“扫荡”中,为摆脱敌人的包围圈,聂荣臻率领大部队进驻只有几户人家的常家渠。这里还没有跳出敌人大包围圈,屯集在阜平至五台大道上的日军主力,距常家渠仅10里。近万人的部队吃饭就是个大问题。多亏边区平时工作做得扎实,老百姓把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并说:“山沟里凡是可以吃的东西,同志们尽管吃。”在一篇回忆性的史料中这样描述道:“常家渠的乡亲们,倒光了箱笼里的存米,掰尽了屋顶瓜秧上大大小小的南瓜,收尽了山腰上的鲜嫩的苞米,刨光了房前屋后的地瓜。附近村庄的男女老幼背着、挑着、抬着、提着,送到战士的面前,塞进干部的手中。”这是真切实在的军民团结的生动场面,像这样感人至深的鱼水清深不知发生过多少次。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着全党121万党员。这时的解放区总面积已达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一亿。
大会听取并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这个报告深刻地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总结了20多年来党所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的丰富经验,特别是抗战以来,国共两党两条抗战路线斗争的经验。国民党实行消极的抗日政策,是“因为这个集团所代表的利益是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利益”。国共两党两条路线的斗争,是光明与黑暗的两个前途的搏斗。为了争取光明的中国,“七大”为全党全国人民制定了打败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完整的纲领和正确的政治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