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抗战精神在新时期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中国精神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所进行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具体体现。发扬中国精神也应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尽管时代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抗战精神的实质和精髓则是永存的。每年的7月7日,从过去到今天,都能听到警报的鸣声,声声警报撞击心灵。它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新的世纪,中国正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应该发扬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当今世界已不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冷战结束了,但冷战时期的潜在矛盾却越来越显现,并相互摩擦和碰撞。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组合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今后如何发展得更好更快,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如何坚持、发展和完善,在国际社会事务中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抗日战争精神,不再是战场上的厮杀搏斗,也不是大街上的游行示威,更不是民众支援前线那种壮观的场面,而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拼搏努力,是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竭心尽力,是为不断改善和增进人民幸福而不遗余力。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发扬光大抗战精神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中,在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反对“台独”和任何分裂祖国的企图的斗争中,在反对日本政要和右翼势力妄图篡改历史、企图染指我国领土的斗争中,依然需要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站在新世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文明相互碰撞的竞争社会里,仍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在大量自然灾害面前,在大量社会矛盾面前,在世界经济严重危机面前,在敌对势力妄图对我分化、鼓动疆独、藏独、台独势力破坏捣乱,威胁国内的安定团结局面,阻挠祖国与台湾的和平统一进程面前,如何抓住机遇,把国内的事情办好,怎样应对挑战,处理好国际关系,正在现实地考验着我们。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化解矛盾和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稳步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要实现这些,爱国主义、团结合作、不懈奋斗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这些,我们就不可能万众一心,战胜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这些特大自然灾难;就不能平息西藏、新疆局部地区的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就不能有效推进与台湾的和平统一进程;就不能将北京奥运会办成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就不能积极推进改革,解决诸如发展与民生等重大问题。让我们不断加强宣传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与不懈奋斗精神,并将它化作我们战胜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安康的不竭动力。这是现实的需要,是历史对我们的启迪,也是我们对抗战胜利的最好纪念。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多少年来,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日本对侵略暴行未做深刻反省,也没有悔改表现。日本政要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主导右倾化,围绕钓鱼岛制造事端;日本新历史教科书对早有公论的历史事实肆意篡改,这就是最好的警醒。安倍政府近来企图修改战后和平宪法,甚至企图否定战败国地位。战后的和平与秩序是各国精诚合作、浴血奋战换来的,绝不容许个别国家否认侵略历史、企图挑战二战胜利果实和战后国际秩序。国际战略竞争日趋激烈,局部冲突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传统领域与非传统领域挑战交织互动,国家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多变和不可预测。武装冲突和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周边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不断升温,大国地缘战略竞争日益激烈,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斗争趋于常态化、长期化。海外能源资源、海上战略通道安全以及海外公民、法人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美国为强化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控制,高调宣示重返亚太地区,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规制和防范、遏制和牵制多手并用,突出军事再平衡这个重点,加强在亚太区域的军事存在和活动领域,企图为我国快速崛起和军事现代化制造障碍和阻力,继续维护其超级霸权地位和在亚太的主导权。“可以预料,在我国由大向强发展的前进道路上,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一是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改革发展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民族的前途命运。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助于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有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增强党拒腐防变能力。二是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伟大抗战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坚定信念、不屈意志、高尚气节、献身品质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对于西方发起的所谓的橙色、茉莉花等颜色革命等,都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三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抗战精神虽然形成于革命与民族战争年代,但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她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历史告诫我们,越是胜利、成功、顺利和安逸的时候,越要保持高度警惕,保持头脑清醒。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虽然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制度和体制逐步建立,但是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落实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仍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难题。艰苦奋斗,就是要励精图治、埋头苦干,深刻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经受住“四个考验”,为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而不懈奋斗。以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凝聚人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