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兵作家“叫板”叫到底

兵作家“叫板”叫到底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年前,仅20岁的“兵作家”李尚财就以其细腻饱满的随笔,锋芒尖锐的评论,在福建省和武警部队小有名气。毕竟是尚财,时间不长,捺不住寂寞,壮着胆与大作家们开始“叫板”。坦言地说,北京的作家难对付,要是准备不充分,“叫板”便会“熄火”。许多作家将其收入门下,有的还倾其所学,给予“点拨”。尚财也在作家们的“点拨”中,创作的灵感不断折射出新的光彩。此言语惊四座,成为这次笔会讨论的一个“焦点”。

两年前,仅20岁的“兵作家”李尚财就以其细腻饱满的随笔,锋芒尖锐的评论,在福建省和武警部队小有名气。有位军旅作家预言:尚财小子,要能在文学大染缸畅游,必“悟空出世,腾云驾起”。

这位作家预言虽豪气了些,但其判断不乏眼光。参军入伍来到武警南平支队,不久又被借调到省武警总队工作仅两年的尚财,刚“锋芒一阵”便被武警部队《中国武警》、《橄榄绿》两家杂志社“挖”走,来到文人云集的地方——首都北京。

尚财人小、胆大,这在部队出了名,在总队时就和总队的一位文学硕士叫过板。可到了京城,“钻进”文人堆里,胆子变小了,为啥?虚呗!不是吗,一个杂志社,竟然有三人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你说晕不?

没办法,尚财得“夹紧尾巴”过一阵子,不为别的,只因身边的老师水平太高,你得服,待时机成熟再说吧。

毕竟是尚财,时间不长,捺不住寂寞,壮着胆与大作家们开始“叫板”。不过,“形势所迫”,如今的尚财不再是冒失的愣头青,而是富有心计的成熟男子。每回“叫板”之前,都会认真准备一番,把各种应招办法都想得足足的,由于水平差距太大,尚财虽使出浑身解数,抵挡几个回合后,就败下阵来。

当然,作家们被他死缠烂打之时,也有受“刺激”的时候,于是中了尚财之计,也操起了“看家本领”同尚财小子较量一番。当然赢的肯定是老师,最后,又往往是尚财一声多谢“老师赐教”,宣告“叫板”结束。

思想的刺激,最能激发灵感的火花。灵气十足的尚财似乎与生俱来就是“斗”才能增长智慧。16岁时担任了校报的社长,18岁进军营后,屡发颇有影响的散文及评论,据说也是一路“斗”过来的。在此之前,谁也想不到,他吸取知识营养的最佳渠道竟是“叫板”,当他意识到这一“特异功能”就是学习的最佳方法时,便不断运用这种“斗争”的方式,提高创作水平。只要能找到水平比他高的人,便会想尽一切办法挑逗对方,与之“叫板”。

坦言地说,北京的作家难对付,要是准备不充分,“叫板”便会“熄火”。因此,在此之前,尚财必定先给脑里“充足电”,没有把握,轻易不出击。

“充电”是要花上大精力的。李尚财的办法是攻读当今文坛界声名鹊起的大作家作品,古典文学评论,如《文心雕龙》、别林斯基的文论,时下先锋评论家像余杰、谢有顺等的评论。当然,他能从实际出发,把准角度,花出更多的时间了解军旅作家的作品。武警部队重量级的作家都在杂志社,在全国名气颇大,信手拈来都是精品,尚财把他们的作品收集了一大摞,在尚财的宿舍里,摆着上千册书籍,其中尤以评论居多。

有人问:尚财,这么多的书能看过来吗?没问题,这小子看书,能一目十行,大致内容,掌握八九不离十,厚厚的上百万字的长篇,不到三天,就给“解决”了,有的精彩章节竟能一气背下来。

有位战友听说他有这等“特异功能”,决定试他一把,将两本厚厚的书限他三天看完,又悄悄地在有关章节上作了记号。三天过去了,这位战友考他作记号的章节是啥内容时,他毫不含糊,几乎完整无缺对上了,这位战友惊讶称:神了,神了!

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这样说过:天才不勤奋也会变成蠢材。尚财是明智的,表面看他“活”得很,八小时之外却“静”得奇。虽然进京一年多了,偌大一个北京城却没能吸引他,除购书、办公事外,几乎没上过一趟街。

虽置身在大都市的日子里,尚财没有寂寞、没有孤单。因为他对友人、对战友、对亲人的思念,常常化作开启思维的心灵,在键盘中“敲”出了一篇篇梦幻般的生活随笔,打发走了寂寞和孤独。

“叫板”的日子总是有限的,大部分的时间需由自己支配,寻求有限的学习空间,于是图书馆、电脑房、办公室几乎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许,正因为尚财敏锐的思想,对文学的痴爱,以及坦荡、直率、真诚的为人,尚财学习方式虽有些“异样”;甚至有些让人心烦,但杂志社的作家们从未小瞧过只扛着“一条弯杠”的年轻士官,还博得了偏爱。只要有时间,作家们都乐意同这位小后生“碰碰电”。时间长了,这些文学长辈们,把他当做了自己的小弟,有的甚至把他视为一面镜子。许多作家将其收入门下,有的还倾其所学,给予“点拨”。尚财也在作家们的“点拨”中,创作的灵感不断折射出新的光彩。

应该说,勤奋加灵气是尚财最真实的写照。也许这就是作家们最喜爱之处。在不到一年时光里,周围拥有倍加呵护他的著名诗人和作家:王久辛、温亚军……

一盏盏明灯为尚财点燃新的起点、新的航向。如今的“兵作家”似乎更“牛气”厚重了许多,一篇篇有沉重感的随笔和评论开始喷薄而出,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人民武警报》、《北京晚报》、《中国武警》、《橄榄绿》等报刊以大篇幅发表。

不久前,在一次作家的笔会上,尚财喊出了《使命要照亮生命》的军旅文学批评观,他说:如果我们人类的军队作家存在的意义不是站在军队神圣的使命立场上进行创作,那么人类的军队就不需要所谓的军旅作家了。此言语惊四座,成为这次笔会讨论的一个“焦点”。

尚财的名气虽还不大,不过有专家预测,不久的将来,有一个新锐评论新星诞生于现代文坛。

(原载《福建日报》2003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