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帮助一万个人,我一万分高兴

帮助一万个人,我一万分高兴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爷,从这里到省二院坐几路车啊?”这位老人就是已经年过八旬的王忆应。从那时起,王忆应有事没事就到村口转悠,目的就是为外地游客指路。站在寒风中,王忆应挎个“义务指路”的牌子,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石家庄市长安区长丰街道建华家园社区书记 吕学英

“大爷,从这里到省二院坐几路车啊?”“23路车。”“23路车的站牌在哪儿啊?”“年纪大了,记不清了,我给你查查。”老人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拿出一摞资料,认真查看后告诉了小伙子。

这位老人就是已经年过八旬的王忆应。从2006年开始,他每天上午都会来到火车站为外地旅客“指点迷津”,已经坚持了7年。“我希望通过一次次指路,让外地人领略我们石家庄人的精神面貌。”老人这样说。

王忆应老人1981年退休后,先回到元氏县老家照顾年迈的母亲。当地有一个旅游景点,王忆应闲暇时在村口与乡亲聊天,常会遇到问路的游客,他总是热情地为游客指路。从那时起,王忆应有事没事就到村口转悠,目的就是为外地游客指路。2005年母亲去世后,王忆应和老伴回到石家庄市里,闲着的时候经常去大街上逛逛。这时,他总能看到表情茫然的外地人站在十字路口,迷失方向,这也让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外地出差时人生地不熟的无助心情。这时,骨子里助人为乐的精神油然而生,促使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到外地人多的火车站义务指路。

然而,指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不简单。城市里的公交线路错综复杂,旅客们的问题也多种多样。虽然王忆应在指路之前已经熟悉了各路公交车的线路,但面对旅客们提出的具体问题,他有时候还是回答不上来。为了避免给人指错路,老人一遍一遍地熟悉城市建筑,一次一次跑公交公司收集路线资料。更多的时候,老人是亲自实践,实地考察。有一次,为了了解中华大街上的各条公交路线和临街单位,他从南头一直走到北头,边走边研究,边记录,不知不觉竟然整整走了一天,连午饭也没顾上吃。就这样,年近八旬的老人跑遍了石家庄市的大小街道,手绘了自己独有的公交线路图,图上标明了石家庄市的所有公交线路和站牌位置,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都能够从路线图上很快查明。这之后,只要看到报纸上公交线路调整的信息,他就剪下来粘在一起,随时更新,以便为问路者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为了满足外地旅客提出的更多实际问题,老人还把石家庄市东西南北的几个长途客运站都跑遍了,到什么地方需要去哪个客运站乘车,老人都能回答出来,简直成了外地人的百事通。“三年大变样”期间,随着修路的增多,公交线路调整频繁,老人隔三差五便去坐一趟车亲身体验,随时记录调整信息。

让我们看看这位老人的普通一天:一早,王忆应背上自己的随身布包,里面装着石家庄市地图、自己手绘的公交路线图、公交枢纽站位图,还有各种公交线路信息,拿上一瓶子水,就出发了;刚走到门口,老伴忙喊住他:“老头子,今天要降温,把这个厚棉帽子戴上吧,路上可注意安全啊!”“哎,放心吧!”乘坐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达了火车站;这里人潮涌动,外地人多,问路的也多。站在寒风中,王忆应挎个“义务指路”的牌子,开始了自己的工作。最初,有的人用怀疑的目光打量这个老头,生怕是个陷阱,不敢与他接近。还记得有一次,王忆应看到一对老年夫妇拎着两个大提包,领着一个小孩,面露愁容地盯着汽车站牌看来看去,他便主动上前搭讪是否需要帮助,对方却警惕地在他身上四下打量,然后拉着孩子,背着行李,扭头走了。遭人误会和白眼,老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证明自己,也让问路者心里踏实,王忆应就在胳膊上戴了个志愿者的红袖标,脖子上挎的牌子写上名字,贴上照片,还写了“社区志愿者”几个字,上面让居委会盖了个大红章。有了这套装备,人们的疑虑也就逐渐打消了。

一次不经意的出手相助可能会让受助者铭记一辈子。这天,电台接到一位邢台新河县姓王的听众打来的电话,他说他特别想感谢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王忆应,是石家庄市一位义务指路者。他说,自己16岁的儿子患有癫痫,听说石家庄有医院治疗癫痫病效果不错,就带着儿子来石治病。由于是第一次到石家庄,他在火车站左看右看,不知道往哪走。向路人打听,人家要么爱答不理,要么就是不知道,初来乍到的王先生一家三口在火车站转了好几圈,一时手足无措。正在这时,他看到栏杆旁边有一个老头,白头发,身上挂一个牌子,写着“义务指路”,高兴坏了,赶紧过去问路,心想就是掏点钱也愿意。老头听说要找癫痫病医院,从他的随身布包里掏出一大堆资料翻看,有报纸,有公交线路图,有地图,一下子给找了七八家医院,还怕王先生记不住,就拿出纸来写上,哪家医院在什么地方,坐几路车,倒几路车,写得清清楚楚。王先生掏出钱来要表示感谢,可老头说他指路是义务的,不收钱。王先生说,他那次来石家庄,待了十几天,跑了好几家医院,多亏了这个白头发老头,他还记住,那老人和他是本家,都姓王,叫王忆应,希望通过电台向老人表达他们全家的谢意。

在王忆应的随身布包里,还有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受助者的姓名和留言。其中一条留言是一位外地小伙子写的:“第一次到石家庄就碰到好心的王大爷,这真是一座温暖的城市。”王大爷说:“我让人家签名是为了统计人数,也是防止别人误会,让大家看看这个本子就相信了。每天回家后,都觉得非常累,但看看这些签名,我就会想,如果自己一天不去,就会有这么多人因找不到路而茫然失措,所以明天我还会去。能帮助一个人,我心里就有一分高兴,帮助十个人,我就十分高兴,现在,这个本子上超过一万人了,我真是万分高兴!”

现在,85岁高龄的王大爷腿脚不便利了,耳朵也不好使了,火车站搬迁后,王大爷也就没再去指路了,但是他的事迹却鼓舞着许多年轻人。90后小伙任帅,听说了王忆应正在寻找接班人,就主动接过了义务指路这面“爱心大旗”,他还成立了“石家庄义务指路联盟”,推出了“网络指路”模式,利用科技手段为人们指路,让无数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感受着石家庄人民的温暖,也让“义务指路”这个爱心名片越来越亮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