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严重失利,节节败退,使一部分中国人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1938年5月至6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形成了《论持久战》这部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论持久战》的基本论点是: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皇皇①万物势中庸,不倚不偏巧②运行。
失道终将成溃败,张狂未必就真赢。
敌强我弱需持久,骄纵悲观要落空。
战略眼光察铁律③,光辉典范④耀天明。
2016年2月15日
[注释]①皇皇,指大而旺盛。
②巧,指按照规律。
③铁律,原比喻不能变更的法则,这里指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理论。
④光辉典范,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著。
读党史笔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党内部有“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论调。全面抗战开始后,日军大举进犯,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华北危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被提出。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严重失利,节节败退,使一部分中国人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与此同时,国民党内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胜,指望英、法、美等国能直接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有些人认为徐州会战就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存在着轻敌思想,以为抗战能够速胜,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1938年5月至6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形成了《论持久战》这部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论持久战》的基本论点是: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