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画类工艺

民间画类工艺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重要的是,风格多样、题材丰富的年画是中国民间文化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体现了深藏于中国民间的无尽构思与高超技艺。江苏苏州是我国东南地区的重镇,商业繁荣、文化兴盛,民间艺术十分发达,艺术气氛浓厚,大批优秀的职业与民间画工云集于此,这都为苏州民间艺术的繁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北方年画的代表,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同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武强年画的内容反映了燕赵人民的精神风尚。

一、年画

年画名字的由来,与中国民间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密切相关,这就是“春节”,也称新年,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中国大地上的许多民族都要庆祝这一节日。春节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时期,中国许多民族都在一年的农事忙完之后举行活动,以庆祝丰收和感谢神灵。夏朝称“岁”,商朝称“祀”,周朝称“年”,汉武帝时,明确规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岁朝。虽然历朝名称不同,但这一节日中包含的喜庆气氛是相同的。

年画,作为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民间艺术形式,以淳朴的形象和明艳的色彩为人们所喜爱。门神是最早出现的年画形式。到了唐代,真人替代了理想的神成为百姓驱邪的形象,后来逐步演变为“武门神”秦琼和尉迟恭。自宋年画发展日趋繁荣,被称为“纸画”“贴子”,此后绵延不绝,到了明末极为盛行,年画题材也更为广泛,并涌现出了像天津杨柳青、江苏苏州桃花坞等著名的年画产地。

年画的题材广泛,来自佛、道、儒的各路神仙、民间尊崇的人物,像鲁班、黄道婆等,各种吉祥图案,从动植物到山水风景等,民间故事、戏曲文艺等,都是年画着力表现的对象。

年画的体裁繁多,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大的有悬挂在堂屋正中的“中堂”;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和贴在内室门上的“门童”;还有新年时绘在灯上以供娱乐的灯画;影壁上的“斗方”;水缸上的“缸鱼”;灶间的“灶王爷”;牛栏马厩的避马瘟、牛马平安等等。

在年画题材上,中国百姓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祝愿:连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庆丰年……在技法和创意上,年画体现了中国数千年悠久文化的积淀和各地区的文化特色。最重要的是,风格多样、题材丰富的年画是中国民间文化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体现了深藏于中国民间的无尽构思与高超技艺。中华民族那种从不放弃追求美好吉祥的朴素愿望,无论繁华盛世还是清苦逆境,都不屈不挠地体现在年画这样细微平凡的物件上。

1.桃花坞年画

江苏苏州是我国东南地区的重镇,商业繁荣、文化兴盛,民间艺术十分发达,艺术气氛浓厚,大批优秀的职业与民间画工云集于此,这都为苏州民间艺术的繁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苏州印制年画的传统始自明末。从清初到太平天国时期是苏州年画的黄金时代,五十多家画店遍布在山塘、冯榆、虎丘、北寺前、桃花坞等地。山塘年画多用笔画,尤以沙家开设的画店最出名,沙家世代画人物、仕女,博得了“沙相”的美誉。北寺前和桃花坞的年画多用木版印制。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围攻苏州,火烧了冯榆、山塘一带,许多年画作坊连同他们积存多年的画版都被烧为灰烬。以后,苏州的年画店便都集聚在桃花坞一带。自此,桃花坞年画也成为苏州年画的代称。

清朝初期的苏州年画多是印完墨线后由人工填色而成。也有用浓淡两种墨套印后再填色的。雍正、乾隆年间苏州年画作品里带有西洋画的透视技法,并逐步向阳刻套色发展。桃花坞年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多是南方著名的历史故事、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风情等,它的风格也深深影响到中国南方各地的年画,如上海年画、扬州年画等。

2.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是天津旧城西面的一座小镇,风景秀美。明清时的杨柳青是中国北方年画的生产中心和集散地。杨柳青古称柳口镇,以遍植杨柳而得名。大清河、子牙河、南北运河从这里流淌而过。杨柳青年画创始于明朝末年。杨柳青年画的产地除杨柳青镇外,附近几十个村子都以生产年画为副业,但是以杨柳青的作品艺术水平最高,因此博得了“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的美誉。杨柳青年画在东北以及华北、西北都有广阔的市场,光绪十年(1884)前后,杨柳青年画的年发行量高达两千万份。河北武强、东丰台,山东潍坊,陕西凤翔等地都仿制和翻刻过杨柳青年画,并在学习杨柳青年画的基础上创立了各自的独特风格。

杨柳青年画采用了木版套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既具粗犷的“版味”,又有精致的描绘,色彩沉着、稳重却又艳丽明快,具有淡雅、调和的艺术风格。作为北方年画的代表,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同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光绪年间,在高桐轩、钱慧安等人的影响下,在画上题字、题诗的这种文人画的风气,也在杨柳青年画中流行开来,并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风格。

3.潍坊年画

山东潍坊是中国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潍坊旧称潍县,其中又以杨家埠、仓上等地的年画最有代表性,潍坊年画的代表形式有大贡笺、方贡笺、小横披、福字灯、栏门画、社杩等。早期的潍坊年画深受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后来画面对比逐渐鲜明、线条日趋粗壮,逐步形成纯朴厚重的独有风格。

杨家埠是潍坊最著名的年画产地。清代乾隆年间,杨家埠就有永盛、吉盛、公义等画店印制当地的年画了。咸丰年间,这里的画店已发展到六十多家,称为年画之乡毫不为过。这一时期,杨柳青年画也开始在潍坊流行。潍坊当地的产品有的直接仿制杨柳青年画,还有的结合当地的生活条件和人民的欣赏习惯,以木版分色套印的方法,代替了杨柳青年画那种半印半画的制作方法,降低了成本,适应了当地群众的购买能力。由于制作方法的变化,使潍坊年画的构图更加饱满,色彩更加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杨家埠年画题材丰富且带有地域特点,门神有秦琼、尉迟敬德、钟馗等,还有“男十忙”“女十忙”等有乡土气息的题材。

清代自咸丰末年直到光绪末年都是杨家埠年画的兴盛期,从清末民初开始逐步衰落,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国家对这一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艺术给予了足够重视,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这一时期的杨家埠年画在题材、色彩、刻印方式上都有创新和发展,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声誉。

4.武强年画

河北武强县有悠久的年画创作传统,清中期至民初,武强约有画店140多家,产品行销华北、西北、东北以及河南、山东广大农村,其中清嘉庆年间为顶峰。武强年画的主要品种是神像,当地有“三成年货七成神”的说法。以组画或戏曲连唱形式构成的灯画、窗画也是武强年画的主要品种。如小窗画都是以四幅小画组成一出戏或一个故事,贴在炕上的格子窗里,茶余饭后,坐在炕头上欣赏,别具情趣。灯画的形式上文下图,图文并茂。在灯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灯谜画方,上边是字谜,下面是画谜,有猜头,有看头,让人百看不厌。

燕赵之士,豪迈尚武。武强年画的题材往往以戏曲中的武戏居多,如呼家将、杨家将、三国演义等等。武强年画的内容反映了燕赵人民的精神风尚。风趣幽默的民间故事,如“猴抬官”“猴抢草帽”“老鼠娶亲”等等也是武强年画的主要题材。武强年画具有一种粗犷的美,色彩单纯却艳丽,富于装饰趣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5.朱仙镇年画

朱仙镇是河南名镇,在宋代就拥有十分发达的木版年画业,并在明清年间得到发扬并兴盛。

明清时,朱仙镇是中原水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与景德、佛山、汉口并称四大名镇。朱仙镇人为自己的年画归纳了几个特点:一是构图饱满,二是线条粗犷豪放,三是形象夸张,四是色彩艳丽,五是人物无媚态。细看朱仙镇年画,确实造型古朴生动、用色明丽深厚,而且朱仙镇年画的憨直尚武风格从名称上就看得出来:有吃鬼的钟馗,也有和合二仙,但更多的是《战洛阳》《平孟州》的阳刚场面,尤其是《岳飞大战杨再兴》《岳飞刀平九龙山》等题材反映出了朱仙镇人民对抗金英雄的深深崇敬。最盛时,朱仙镇镇内有义德、泰盛、义兴等年画老字号。虽然清代中期后,由于黄河泛滥,朱仙镇盛况不再,但时至今日,镇内的年画仍保留有自己雄厚的基础,还有许多身怀绝技的艺人生活在周边,传承着这一古老的艺术。

6.佛山年画

坐落于珠江三角洲的佛山有着悠久的民间艺术传统,自明朝初年开始,佛山年画就开始了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至清则进入鼎盛期,由于地理位置面向南洋,因此佛山年画广销东南亚,在中国南方也有很大的市场,老字号有永吉堂、意雅斋等多家。尽管遭受战乱打击,进入20世纪40年代,佛山年画已无法与清代规模相比,但仍有千余从业人员,“广兴”“长生”等画店仍有一定名气。

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年画相比,佛山年画在用色上有自己鲜明的风格,那就是大量运用红色和金银色,画面明艳又金光夺目,显示出浓烈的吉庆气氛,也反映了佛山年画创作的地域特点。

7.绵竹年画

绵竹与桃花坞、潍坊、杨柳青并称我国四大年画产地。地处四川盆地的绵竹竹纸资源丰富,并有悠久的雕版印刷传统,因此四川绵竹的年画创作有着扎实的基础。据记载,清代中期绵竹城乡已有年画作坊300多家。每年至少也要生产1200万份年画。绵竹年画一直畅销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以及陕西、甘肃、湖北、湖南、西藏、青海等地。

绵竹年画的题材多样,财神、仕女、市井、花鸟等不一而足。绵竹年画按制作方法分为三大类:捶墨、落墨、填色。填色的彩绘技法很多,有以工细、富丽、鲜艳取胜的“明展明挂”,有博得了“写意年画”之称的“填水脚”,也有介于两种风格之间的“常行”,还有沥粉堆金、钩金、花金、印金、素门神,一共八种,其中以“填水脚”最具代表性,“填水脚”又叫“填水足”“赶水货”“行门神”等。过去,艺人们在完成老板规定的定额之后,已届年关,他们抓紧时间,用剩下的颜料、纸头绘制门神,送给穷亲友或者赶到夜市卖几个钱。由于绘制时间仓促,艺人们往往随意挥洒,但气势奔放;虽寥寥数笔,但概括性强,色彩也极为单纯,具有一种天真、朴实、粗犷、生机勃勃的情趣。

绵竹年画在题材和技巧上都有四川地域的鲜明特点,技术高超,题材多样,是中国木版年画中的一颗明珠。

二、铁画

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按照画稿分别锻打成枝、叶、花朵、山石等,再经火锻焊接在一起,退火后烘漆,然后装框成画,主要产于我国芜湖等地,是别具特色的室内装饰作品。

有关铁画的起源,民间有两个传说。一说宋代有洪姓二兄弟。兄善画,弟以打铁为业。平日兄作画其弟常侍立一旁,兄斥其不务正业,弟受其讥讽,决心也要创作出一幅画来,于是,他就用铁打出了一幅画。从此,铁画得以流传后世。另一说法认为铁画是清初汤鹏创造的。汤鹏字天池,江苏溧水县人,侨居安徽芜湖,与画家萧云从比邻而居,汤鹏喜爱艺术,常偷看画家作画。一天,萧云从很不客气地把他撵走了,汤鹏回去后发愤研究,终于发明了铁画。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汤鹏的铁画作品,所以,此说颇令人置信。

铁画采取与中国画同样的构图方法,其颜色与国画中浓墨、焦墨的效果相近,所以“铁画”具有与中国水墨画相同的艺术效果。

三、纸织画

纸织画是汉民族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是绘画艺术和编制工艺的完美结合。首先要在宣纸或皮纸上绘制图画,然后将其裁成极细的均匀小条,是为经线。再用同样材质的白纸裁成纬线,再在特制的织纸机上加以编织。也有纯手工完成这一过程的。完成后的纸织画意境深远高雅,是室内装饰中的佳品。

福建永春县,古称桃源县,这里的纸织画历史悠久。明清两代,都有诗人不吝笔墨,对这一独特的艺术大加赞扬,尤其是它由于线条经纬纵横造成的独特效果使画面仿佛笼罩在雨雾中,显得气质高贵。在古代,纸织画一度成为皇族权贵竞相收藏的礼品,故宫博物院今天还藏有上有乾隆御书的纸织画屏风。

20世纪以来,纸织画的作坊和世家越来越少,由30年代的四家减少为黄永源一家,黄永源对这一艺术的创新做出了很大贡献,并打破了这一艺术“传媳不传女,父子相传,外人不传”的规矩,开始公开招收徒弟传授技艺,并把永春纸织画推向世界,在多个国家展览,引起较大反响。

四、麦秆画

麦秆是农村一种再常见不过的边角下料,一般只有做饲料的用途。但是这种廉价、呈金黄色的材料激起了中国农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从20世纪50年代起,广东潮州一带出现了农民自己用麦秆制作的风景画,主要有刮、染、劈、裱、錾、贴等工序。这种作品逐渐引起反响,继早期以布为衬底的麦秆画外,又出现了以绸缎为衬底的作品,种类也日益丰富:书签、贺年卡等纷纷出现,甚至作为一种特色产品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经销世界多个国家。

除了麦秆画的创始地潮州,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和河南南阳也在麦秆画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尤其是哈尔滨,将麦杆画原有的二维造型加大立体感,成为一种带有浮雕性质的工艺画,大大拓展了它的表现范围。

五、唐卡

藏族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民族,藏语与汉语同属汉藏语系,证明两大民族本出同源、血脉相连。上千年的岁月中,藏族人民创造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唐卡。这种彩缎装裱的卷轴画中描绘了藏族人民对于佛教的虔诚、对于故土的热爱、对于英雄的崇拜。唐卡不但题材广泛,质地也多样,主要是绘制在纸或布上,也有刺绣和织锦材质的。

唐卡的兴起与佛教密不可分,早在公元7世纪左右,随着佛教在西藏地区渐渐深入人心,绘制、悬挂、收藏都简易便捷的唐卡对促进佛教传播有着很大益处。唐卡的制作主要是在绷好的白布面上,先涂一层胶质白灰,再打磨平整后作画,由于质地坚韧,又可随意卷起,因此唐卡既在西藏贵族和寺院中备受推崇,又可走入无数贫苦牧民家中。

现存的唐卡以明清两代的居多,在这些珍贵作品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撼人心魄的美,这种美与藏民族的性格、传统息息相关,又与佛教经典心心相印,它繁荣在奇峻挺拔的雪域高原,回响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

六、树皮画

中国的东北是一片神奇富饶的土地,松花江、黑土地,还有高高的白桦林。在这里,同属阿尔泰语系的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最先用桦树皮制作房屋、船只,后来,用桦树皮做的画逐渐成为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树皮画主要采用桦树皮制作,最简单的树皮画是在器皿上用桦树皮粘贴装饰。更为复杂的树皮画就需要先做出胎型,然后将桦树皮用平贴、拼堆、排列、层递等办法粘贴上去。桦树皮变化较丰富的颜色和独特的天然质感使它成为一种品味优雅的民间艺术品。

七、糖画

与前面所讲述的民间绘画不同,糖画是一种赏食结合的民间绘画,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糖画艺人挑着独特的担子,在石板上画(更确切地说是滴)出一幅幅神奇的画,孩子得到后,拿着边走边看、边看边吃,真是孩提时一份温馨的回忆。

糖画制作看似简单,却对艺人的技术有很高要求。艺人先在光滑石板上抹些油以润滑,然后将溶得稀稠适中的糖浆从勺中滴洒于石板上,糖浆如丝如线般倾泻而下,转眼间,石板上一幅精美的龙凤、人物就显现出来了。趁糖浆未凝固之际,粘上竹签,递到欢天喜地的小孩子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