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西海屯西头的高坡上往东看,早晨逆光虚幻一片,只听见屯子里一片嘈杂,鸡鸣狗吠,却不见人影走动,一切都笼罩在苍茫之中。但夕阳西下,落日余晖,确是美不胜收。尤其退潮之时,海湾近处礁石显露,远处渔船点点,万物歇息,渔歌唱晚。
红星就是红星渔村、红星村或红星大队,也是指大连开发区南部海滨一带。不久前,这个原始渔村部落和这一带美丽的海岸线还保存得相当完整。它是由姜家沟、将军石屯、南沟和大渔沟四个自然屯子组成的村落,在此有一种独处的悠然或超然。
也有人误以为滨海路边上的西海屯是红星,那是因为它离红星太近,贝壳粉末形成的白色海湾和村屯面貌,与开发区的现代高楼形成强烈的对比。如今,西海屯果真成了红星——“红星海·世界观”超大型高档地产项目的一部分,而红星的四个自然屯与西海屯相比,看似躲在深闺不敢见人,其实它正在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从城市喧嚣走近大连开发区——这个如沙盘般崭新的城区的时候,原始的红星渔村貌不惊人。这段沟壑多、山坡多、海湾多、礁石多的美丽海岸,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地平线之起伏变迁,默默地不露声色。
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心中有一种异样的激动,画它!于是,开始了我对它的亲近和拥抱。我熟悉这里的每一个屯子甚至每一栋房屋、每一眼水井,对这片海岸村屯倍加关注和热爱。现在,这些靠海的自然村屯,即尽夷平,人们搬进了专为动迁户建造的高层公寓。如今将军石屯的山沟里面仍有星星点点的残垣断壁,间或依稀废墟。与划有国际标线的滨海路、斜拉独梁的景观桥及贵族般西班牙建筑风格的高级别墅群相比,红星村似乎显得有些另类。然而在当年,也就是昨天,它还是那样的美不胜收,让人激动不已,魂萦梦绕,不分冬夏地促使我来此,在渔村的海边、院落、井台和树下,去画我喜欢的渔家风景,去嗅这里的海腥,去听海鸥的鸣叫,去抚阵阵的海风。眼瞅着我所熟悉的境况绝迹,在即逝的风景成了我的画作,也变成了绝笔之时,我又常常从意象表现的风格返回境象写实的原点,一次次近乎刻意地还原了场景。
时代变迁如此之快令人惊叹,浏览昨日红星便一叶知秋。我并非刻意用画笔去充当记者角色,但毕竟这些画作所画的还是那个场景,只是它更多表现的是我的个人感受:透过色彩、线条、笔触等绘画语素,去诉说我感知的这几个屯子是如何从鱼腥海岸、静谧山村、渔家菜地等场景,变成小村即逝、曾经家园和落日余晖等题材的油画作品,它也记录了我的情感脉络之起伏与动荡。
这本集子的画作和文图取材于红星,绝大多数是当场画于红星,也多为一挥而就的纯写生,有的则在素材之上二次润色。我也在写生劳顿之余写点心得,兴趣使然则专门驱车与村民深聊,再回到工作室根据记忆续写。集子中的作品既有保存十年以上的水粉画,也有两三年前重新修改的作品,特别是在“即逝的风景”章节中,我几乎带着伤感与悲情,去面对这些依依惜别的村落,做最后的回望,笔触凝重,心事重重。
昨日是一定要说告别的,但我们须学会如何去珍惜。不管今日的红星变得多么的雍容华贵,也不管新建的新贵地产多么的价值连城,它们都是在原红星地基上所建。是这些可爱的红星人,他们从山东移民来此,开垦了这片荒芜而原始的海岸。是他们的搬离和出让,他们忍痛割断对这片土地的一切依恋和情感脉络,离开了繁衍生息的这片海岸,才使得飞驰而过的豪华汽车从滨海路上开过,富人们才得以住进这极度奢华的别墅豪宅。我们不应该忘记它——红星。我们当常常念起,因为这里也曾是那般别样的美丽。
西海屯拆迁前两位民工在西海屯东坡上聊天
西海东望,月牙弯弯
屯子海边的养殖作业工棚
西海屯拆迁完毕后的情景
远处是为动迁户专门兴建的“绿洲半岛”小区
西海屯之一 纸本水彩 22cm×30cm 2000年
从南坨子白石湾浴场东走下坡,只见月亮弯弯的白沙滩——西海屯,这个典型渔村的北面已是成片的高档豪宅。渔村还是那个村,只是劳动者已不是那些渔民了。他们来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安徽甚至四川等地,大家伙同在一个村子,却操着南腔北调的各地乡音。这是2005年以前的样子。
西海屯原先有200户人家左右。后来原住村民有的动迁上了楼,本来保留这些老屋是为海上养殖放置东西所用,后来就租赁给了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是为承包海上养殖而来,终年劳作,辛苦挨累,收益比在老家多。当然,打工的挣了钱,老板就更发财。一家一户几个、十几个筏子不等,每个筏子可以放置300个网笼。一个网笼就得二十多元,再购买贝苗、开工资等,除去消耗,一年少则能得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地挣。让这些养殖户和承包人最担心的是台风,他们说海水养殖还是靠天吃饭,如果整天刮着台风那就收入甚少,有的甚至会损失惨重。好在黄、渤海台风较少,西海屯交通方便,天时地利占尽,经济上自然不逊于红星的几个屯子。
雨后的西海屯,道路泥泞,渔民们都穿着胶靴跳来跳去。海边几个男人在和泥垒灶台,以便收获的海鲜就地加工。村中的妇道人家三五成群地唠家常。听口音没有一丁点儿大连海蛎子味儿,纯正的东北方言倒是盛行。大连本地人称南方来的人为“南蛮子”,称辽宁以北的人为“北(发音bǒ)蛮子”。这些年,大连开放,南来北往“闯关东”的多起来,形成了新的移民城区。无论走在街上还是乡下渔村,讲本地话的人越来越少。这些外来人拖家带口,在大连出力挣钱,虽不容易,也自得其乐。在他们眼里,大连是个好地方,气候冬暖夏凉,又有海,还能挣到钱。他们就住在这风光秀丽美得出奇的渔村里,也因为方便,且租金便宜。
西海屯月牙海湾
装卸柴油机
晾晒网笼
渔家小院
红星海之三 纸本水粉 22cm×30cm 2000年
前几年海水养殖发展迅猛,海上筏子明显多起来。从南坨子白石湾浴场到西海屯,直至大渔沟海域,除了必留的航道外,海面几乎全被养殖筏子占据着,一望无际。整个西海屯长长的月牙形海滩被白色的贝壳粉末层层覆盖着,加工海货的灶台一个接一个在海岸边支起排列着,灶边上撒满贝壳,其周围堆积如山的网兜发酵着,冒着恶臭的白气令人窒息。再后来北面开发了“阳光海岸”地产,在那儿的居民常常抱怨南风吹来的难闻的气味。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并不影响这片渔村和海岸的美丽动人,只可惜人们没有注意环境的保护,而是只顾挣钱。
若从童牛岭向东南望去,这片海湾确如村北那片地产名字一样响亮——假日阳光海岸,它像弯弯的月牙,白色沙滩,海水碧蓝。
金窑铁路从童牛岭坡下的隧道中钻出来,向两端伸展;东去大窑湾港的各种专列呼啸而过,丝毫没察觉渔村的存在,也把洋风十足的“西雅图”和“阳光海岸”甩在身后。
我初识红星是在21世纪初,距今已十多年。那时我是报纸《生活周末》的编辑,业余时间教几个学生。到了周日便领着学生外出写生。一天,由学生家长提议开车去写生,便走远了点。说远,是因为当时的大连开发区似乎仅在西山工业区一带和金马路两旁折腾,从童牛岭再向南的红星一带,都尚处在渔村和海岸的原生态中。
红星海之二 纸本水粉 22.5cm×33cm 2000年
在海滨路没有修好之前,去西海屯写生并非易事,要绕过童牛岭,东西各有一条路。西路就是从现在的白石湾小区穿过的路,是南部海滨唯一的交通要道;如今的“乾豪海岸花园”一带,当时还属原始的山坡与海岸。若从东路去西海屯,即走金马路东延长段过铁路立交桥,走到今天的“海富经典”小区一带,还有些水泡子湿地呢,除了白鹭和海鸥外,很是荒芜。只有渔村西海屯鸡鸣狗吠,袅袅炊烟。登上屯子西头的高坡向东望,整个西海屯海湾一览无余,蔚为壮观,一派生机盎然。
十年前,这里还交通闭塞,除金州城开来班车外,大连开发区管委会,也许仅把这里当成自己的领地却无暇顾及。红星村民好像也没把当时既无“人大”也无“政协”,如同专门出让土地的“管委会”当政府依赖。大家仍旧与金州县城像走亲戚一样往来频繁。虽说围绕大孤山海岸的港口建得热火朝天,但红星渔村的位置似乎与世隔绝如孤岛一般。也许还另有原因:红星的东面尽头,作为原油和矿石码头的整个大连新港镇,当时还隶属于金州区管辖,是一块“飞地”;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及文化设施当时也确是不够完善,走出金马路,就已到乡村。渔村人,自然要去逛县城。
也偶有老乡放弃渔业或种植,在热闹的地方开饭馆、跑出租、打工挣钱,但多数老实巴交的村民,都没把脚下的热土、海岸、开发、动迁等与自己关联,似乎这里的建设发展与己无关。他们只顾埋头雇工、出海、养殖、修船,从不去想自己有一天竟然无缘再从这里出海打鱼,生息繁衍,自己会搬离生己养己的这片海岸。然而,今日西海屯,已是无影无踪了。
红星海之四 纸本水粉 37cm×50cm 2000年
这个海湾属于大连湾西海岸的一部分,在20世纪还是原始的海岸线,大片浅滩又礁石林立,月牙弯弯海水平静,缓缓北上的岸边洒满了白色的贝壳粉末,完全覆盖了自然的沙滩。有礁石浅滩的地方,大海落潮时自然会招来很多海鸟,当然也会有很多人前来赶海。人声、孩子的嬉戏声和海鸥的叫声,以及远处岸边被夕照染得焦黄的几个屯子,共同交织成渔村的晚歌。
这片叫作西海屯的海湾,被称为大连开发区最美的海湾之一。它的北面是山坡和树林,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仅有一条公路从屯子的北坡上绕道,通往姜家沟、将军石屯、南沟和大渔沟。尽管号称神州第一开发区已经开发十多年了,但这里还尚未被染指。人们悠闲自得地织网修船、出海打鱼、养殖耕作,购物照样要去县城,这也是几十年来的习惯,一时还难以改掉。尽管开发区有条件更好的大型购物中心和更高档的友谊商店,但西海屯的村民大多数还是愿意去亲近金州县城,那儿是老几辈子都逛惯的地方。
如今这里叫红星滨海社区,仍然是大连开发区景色最美的滨海区域之一。红星滨海社区规划占地2.08平方千米,可容纳5万人居住。规划的结果形成了两大居住群,分别取名为“风情渔港”和“雍景水邑”。风情渔港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渔港村落,小高层和高层建筑错落有序,整体凸显现代都市的节奏与活力。雍景水邑以西班牙建筑风情为特色,分为现代欧陆和欧洲小镇两个片区。以将军石公园和扬帆海洋运动广场为纽带,将两个片区联系在依山傍海的环境之中,坐拥在美丽的宁静港湾里。
船老大在船上抽烟
屋前货柜车屋后高层房
泥泞的小路
邂逅
红星海之五 纸本水粉 22.5cm×35.5cm 2000年
姜家沟的辘轳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