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港兴市的循序渐进,正在逼近这块尚未被工业染指的净土。虽然屯子的东北面还被山遮挡,但海上已经来了,大连湾巨轮的汽笛声已经渐近渐密,让人感觉到大孤山半岛仅剩下的渔村部落——红星渔村正在被都市蚕食,融化在外商、制造、物流和地产等拉动GDP的热浪之中。
别看大渔沟及整个红星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但这里却是一片古老的海岸,一不留神便踏入上亿年间的沉积地层。长达4公里的曲折海岸,礁石、沙滩、渔村和浓浓的辽南渔村乡情,共同讲述着天造地化之神奇故事。
这又是一片崭新的海岸,自1985年起,这片沉睡久远的海岸,从一个叫马桥子的村屯,推平第一座小山包和苞米地,炸掉第一块礁石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已初具规模。
令人惊奇的是,随着这片古老又崭新的海岸延伸,竟然创造了这么多的辽宁唯一、东北第一和中国第一。生活在这片海岸的人们,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经济腾飞,既欢欣鼓舞亦对失去自然的代价甚为惋惜。但他们更多充满着期待和渴望,崭新的生活正在这里形成。
这片沟沟壑壑上的人们,他们的渔耕和养殖,也像依依不舍的白鹭一样,沿着这片海岸向东再向北迁徙着。因为太脱拉来了,推土机来了,人们要建华丽山庄。海水还是那片海水,海岸已非那个海岸。中国第一开发区、东北唯一保税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直至国家级海滨地貌自然保护区,当然最大的区还是新大连将在这片海岸崛起。1994年我从南方特区辞职来到这个刚刚成立10年的大连开发区,寻找一个可以画画和生活的地方。崭新的建筑、道路、花园、广场和绿地,新的如同城市规划的沙盘一般;路上无人,车辆稀少,安静得似乎有点儿可怕。唯独沿着海边去红星写生,才找回生活和情调的惬意。那时的大渔沟,真是躲入深闺不见人。屯子周围众山不高但起伏不断,前有大海出口,后有鱼塘水库,一派世外桃源之感。然而,随着屯子东南面的北良港粮食码头、矿石码头的兴建,日清制油及造船、化工基地的迁入,整个屯子的东南部排山倒海般向大渔沟碾压过来,高高的烟囱在巨大的土石堆后面仅仅冒个小尖尖。
一个农家院落的门口挂一块木牌,上书有“开发区滨海路大渔沟段项目部”字样
《正午》原始场景,所有的植物都疯长着
大渔沟的房舍之一
大渔沟的房舍之二
正午 麻布油彩 80cm×100cm 2009年
迁海失地,原来生活在这片土地和海湾的人们,为了开放开发,将付出果园、海岸和大海。尽管过去都是农民、渔民,终年与自然打交道,向天向地向海洋索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得不向城市伸手、向新世界拓展,从此开始新生活。
二百年自然形成的渔村——红星转瞬即逝,将来没人能找得到哪里是大渔沟屯,水井在哪儿,原先的桥头应在哪儿,屯子里最大的那棵大槐树去了哪里。
为了“七通一平”,让出经营几代的家园和果园,丢弃海上养殖,只得重新创业从头开始。为港口航道的疏浚,这一带海岸的人们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清理了海上的养殖筏子和渔船,卖掉了那些玻璃浮球和网笼,几乎是在一夜之间。
这大概就是代价与付出。海边的礁石炸掉了,渔村拆除了,虽然它们美丽,甚至楚楚动人,还有那么多的传说和故事。就像前几年人们爱说的“马桥子在哪儿”一样,不久人们不禁还要问:“西海屯在哪?红星在哪?”海水浸泡冲刷了几亿几万几千几百年的片岩海岸、卵石沙滩,在这十几年、几年甚至几天之间,荡然无存,不无遗憾。我们究竟是谁,我们在什么地方?这就是我们的家园?是,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儿正在变,山脉欲断,失去的是古老的海岸。为了忘却的纪念,让我们时不时念叨它们:大渔沟、南沟、将军石和姜家沟及西海屯……
如山但比山高的土石方压向大渔沟
红星海湾春色之美,大渔沟当数之最
夏日的大渔沟海湾
曾经渔港
初春 麻布油彩 60cm×60cm 2010年
我在大渔沟写生
大渔沟村屯西口泡桐树遮天蔽日
大渔沟屯外
渔船点点
初秋 麻布油彩 65cm×80cm 2007年
我的画作
巨大的土石方正在吞并屯子
海边的渔船
成堆的玻璃浮球
休渔期 麻布油彩 50cm×70cm 2008年
寂静海岸边
空船壳
冬天来临
过年之一 麻布油彩 60cm×60cm 2011年
破旧的大渔船
歇息
湾里
寒冷的冬日
过年之三 麻布油彩 60cm×70cm 2011年
岸边
破船头与旧网笼
岸边
雨雾之中
雨后大渔沟 麻布油彩 50cm×70cm 2006年
红星海几个屯子俯视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