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故里行
吕红岩
爱旅游,便将理想付诸行动,不经意间,足迹已遍布中国的大好山水。背上行囊,换上短装,觉得行走的自己分外精神,生命也因此有了别样的色彩。湖北的昭君故里中外闻名,便寻思着怎么也要去看看,不枉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二十余年。今年,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家人一起踏足了昭君故里,感受那传承千古的昭君故事。
亲去昭君故里之前,只知道昭君是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远嫁和亲。若再具体点,便会联想到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子,手抚琵琶,身着毡帽大衣,凝视远方,眼里分明是哀怨之情。
来到昭君故里,对这位传奇女子,才有了更深的了解,油然而生一种钦佩和向往。
昭君故里宝坪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拾阶登山而上,台上有个月亮门,上刻“梳妆台”三字,这就是当年昭君姑娘的梳妆之处。过梳妆台,行数十步,就到了昭君宅。这是依照古图重建的。昭君宅高墙大院,门楼巍峨。宅内长廊环绕,曲径通幽。院中有一花台,花丛中立有一座三米多高的汉白玉昭君像。这是昭君的“婆家”——内蒙呼和浩特市送给昭君“娘家”的礼物。这尊“婆家”远道而送的昭君像端庄秀丽,衣裙飘逸,全无悲苦之态。我想,这便是昭君给“婆家”人民印象的写照。在漠北人民的心中,她是汉朝美丽的公主,是单于杰出的妻子,是和平的福音和使者。
故乡的人们对昭君的故事耳熟能详,一一道来:昭君的父亲官至司马,因而昭君之美绝不仅限于外表的沉鱼落雁,闭花羞月,更是源于汉族闺秀的娴静温婉。“腹有诗书气自华”而致美名传千古。
在汉室的皇宫里,宫女都靠贿赂画师把自己画得更美点来获得临幸的机会。出身名门,饱读诗书,昭君的内心鄙视这种无聊的伎俩,画师因而报复,将她画得很丑。不求荣华富贵,不愿争风吃醋,昭君没有抱怨,依旧在是是非非的宫里安安静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那些出钱要将自己画美的宫女们纷纷怯了场,只昭君果断地站了出来,自愿请行,远嫁匈奴。
昭君的美惊艳了胡汉两族的君主和人民,而她的勇气和果敢更是给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的我们有飞机有火车依旧埋怨旅途劳苦,古时的一位弱女子,从汉室到匈奴,仅有马车牛车,风餐露宿,走了多久?受了多少苦?我们不得而知,仅知道的是那手握琵琶的女子内心的坚强和刚毅。来到他邦,饮食起居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昭君姑娘又是怎样适应的,历史没有记载,而我们知道的是她入匈奴后的经历:封为宁胡门氏,后呼韩邪死,成帝又命她“从胡俗”,改嫁呼韩邪大闹氏长子复株累单于。在她影响下,其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与汉的通好关系,以致“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去昭君故里之前,私下以为昭君真如所说是位“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薄命红颜。而这一行归来,昭君的形象鲜明清晰地站于我的眼前。她美丽动人又深明大义,自愿请缨,与其在深宫里闷死不如闯出去成就一番伟业。事实上她做到了,她舍弃宫中优越的生活条件,为了和平,为了自己和胡汉两族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不惜辛苦来到草原。和平是宝贵的,为和平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必将得到人民的热爱,千古传颂。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旅游是件既耗时又耗力的活动,旅游就是游山玩水,顺便吃吃小吃。而我想真正热爱旅游的人,才知道游中别有一番意趣。亲身体验美丽的山山水水,亲耳聆听美丽动人的传说,在行走中去思考,去体验,去感知,碌碌俗生中沉下心来,读万卷书以明古今事,行万里路以感天下情,生命乃不虚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