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份的底特律车展上,在上述多方的撮合之下,李书福见到了比尔·福特和CEO穆拉利。李书福自信的告诉比尔·福特,“我们准备的很充分,已经聘请了国际专业的并购顾问。”他详细的阐述了从2002年提出购买沃尔沃的设想,到与福特和穆拉利见面正式提出购买沃尔沃,其间足足6年时间里吉利做的准备。他告诉比尔·福特,沃尔沃出售,相关的文件有250多万份,足足可以装几卡车。当年福特收购沃尔沃的2500多页合同,整个团队已经研究得很透。并且和比尔·福特就此侃侃而谈。
这一次,比尔·福特和穆拉利对李书福和吉利刮目相看,很诚恳的表示,一旦决定出售沃尔沃,他们会第一时间通知吉利。这被李书福看做是接纳吉利的暗示。
很快,小福特和穆拉利的“暗示”就变成真的。回国不久,吉利就正式接到了福特公司发来的进入沃尔沃并购流程的邀请函。李书福与穆拉利签订了保密协议,双方承诺,在未达成最后协议之前,双方不得公开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信息。
3月25日,嗅觉敏锐的瑞典媒体发出了一则引起世界汽车业都关注的报道:福特公司当天表示,已与一些潜在的竞标公司就出售旗下沃尔沃轿车品牌开始进行深入谈判。
在这之前,已经有众多媒体对福特可能出售沃尔沃进行了推测性的报道。中国的长安、奇瑞、上汽、北汽、南汽,法国的雷诺、俄罗斯的某财团都成为媒体猜测的买主对象。
虽然福特没有透露出任何买家的信息,各国媒体早已形成共识:这个潜在的买家必然来自“财大气粗”的中国。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早就成为美国第一大债权国的中国,手中拥有大量的美金。从2007年底经济危机一冒头,陷入困境中的各行业都传来中国买家的消息。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工业近些年发展迅速,已经井喷式发展了多年。时值中国政府刚刚发布了《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规划匍出,全球性经济危机下的中国汽车业就像打了兴奋剂,异军突起,迅速告别了2008年短暂的低潮,开始几乎翻倍的增长。
与此同时,吉利就购买沃尔沃一事迅速向国家发改委备案。期间,也充满着曲折阴险。据说在吉利递交备案书的时候,曾有某国内企业上书,认为吉利能力不足,不适合海外并购,强烈反对。更认为,国家应该支持国有企业出去。但结果是,上书过的这个企业,别说去发改委备案,甚至连跟发改委咨询都没有去过,更多的只是从中插一脚,免得一个民营企业就此风光。
这显然低估了中国政府的远见和卓识。发改委不仅批准了吉利的并购备案,而且从大局考虑,为了保障中国企业的并购利益,一旦国家发改委接受了备案,就不再允许第二家企业参与到同一对象的跨国并购。当时,很多中国企业都传出要购买沃尔沃的消息,但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透露,实际上,相比那些说的更多的企业,真正到发改委备案的只有吉利一家。这个消息也得到了李书福的确认,用他的话说,在中国,吉利几乎是没有“竞争对手。”
不仅如此,吉利通过其全球并购顾问洛希尔银行出面,找到了全球顶尖的律师事务所富尔德、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著名汽车咨询公司罗兰贝格以及著名企业并购公关公司博然思维,组建了多达200人的团队。
这200名专家开始对沃尔沃轿车进行全面评估。先是在2009年的2月吉利团队跟沃尔沃的团队进行了前期的见面会,为沃尔沃项目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数据。2009年3月12日在顾问公司的协助下按照国际惯例提交了第一轮标书。4月份福特向吉利开放了数据库,进行调查。
调查持续了4个月之久,总共查阅了上百万次的材料,有6千多份文件在数据库里面向吉利提供。吉利聘请了财务顾问,德勤会计师顾问、富尔德法律顾问,全面的参与了这次调查的过程。期间项目组阅读了6473份文件,通过十多次专家会议,2此现场考察,3此管理层陈述。针对福特起草的2000多页合同,进行了1.5万多处修改标注,就像电视剧总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一样,李书福的真实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故事随时都在发生。在这样看似紧凑的剧情背后,半路杀出的竞争对手,为剧情添色,却为李书福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第一个竞争对手不是别人,是瑞典方面。2009年5月,毫无征兆下,沃尔沃所在国瑞典,一些官员公开在报纸上撰文,反对中国企业收购沃尔沃,原因是,由于在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上的差异,中国人并不是沃尔沃的最佳人选。
随后,类似这样的声音一直持续到年底吉利成为沃尔沃首选竞购方,以及就所有收购事宜达成一致对外宣布之后。
而且,这还算委婉的,一些反对意愿强烈的瑞典政客还在《哥德堡邮报》上还开设了辩论专栏,公开宣称吉利收购沃尔沃背后有中国政府的强大支持,呼吁不要被假象蒙蔽了眼睛,吉利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一个“单纯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自瑞典西约兰德省的国会议员比尔吉塔·埃里克松(Birgitta Eriksson)还就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如何控制税收和吉利将如何应对瑞典严格的高税收政策等问题,向瑞典财政部长博里(Anders Borg)公开提出质疑。尤其,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信息更为闭塞的国家。
沃尔沃轿车公司工程师总会主席马格努斯·松德莫(Magnus Sundemo)也曾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表达过担心,说:“我们对收购后公司资产状况等设想和计划所知甚少,工程师们曾要求委托一名会计师参与福特卖出沃尔沃的过程,但遭到拒绝。”
包括吉尔(Sren Gyll)和 约翰松(Lennart L Johansson)在内的8位沃尔沃轿车瑞典前总裁则联名上书福特公司,反对将沃尔沃出售。在这封写给福特总裁比尔·福特的抗议信中,8位前总裁要求福特好好分析沃尔沃的未来状况,对现有业务进行整合和资产重组,而不是一味寻找买家。
不过,这些负面声音背后,也有正面声音的对冲。一些瑞典新锐人士主张冷静的看待吉利收购事件,理性分析沃尔沃的未来。沃尔沃轿车公司的一位部门经理艾维尔斯特朗德(Peter Ewerstrand)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不一定是件坏事。在接受《瑞典日报》采访时,他说:“吉利如果像它承诺的那样,将维护和加强沃尔沃的世界级品牌的传统地位,并继续发扬此顶级品牌在安全性和环境技术方面的全球声誉,将沃尔沃作为一个独立的子公司来运营,那我认为吉利会是个不错的收购商,沃尔沃会获得新注入的资金,进入需求更旺盛的消费市场。”
瑞典副首相兼贸易工业部长乌洛夫松(Maud Olofsson)也在2009年12月23日(吉利、福特宣布就并购事情主要问题达成一致的日子)表示,虽然收购过程复杂,还有很多重要问题亟待解决,但福特向吉利敞开大门是个好兆头。瑞典社民党也对吉利收购沃尔沃表示欢迎。很多在瑞典居住或留学的华人则都为吉利能够参与竞购并最终与福特达成协议感到自豪。
这样的声音中,李书福一面继续准备并购事宜,一面则开始发挥东方智慧,开始文化公关,拜访沃尔沃的工会,与媒体展开广泛交流,重点说明吉利与沃尔沃的价值观念共同之处和为什么沃尔沃在吉利所有权下会有更好的发展,提出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发展战略。很多人清楚,在国外,工会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组织,强势到很可能影响到整个收购的结果。上海汽车集团在收购韩国双龙股权后,就吃尽了韩国工会的苦,而欧洲工会的实力更是不可小觑。
其时,吉利并购沃尔沃已进行到关键阶段,难点就是如何获得沃尔沃工会的支持。与工会的见面会上,在李书福回答了很多问题后,沃尔沃工会最后要求李书福用三个字来形容,为什么吉利比其他竞争者更好。
在场有福特和沃尔沃的高层面面相觑,均认为这有些故意为难李书福,并帮助李书福打圆场。
“这样的要求太苛刻了。”福特一位高管毫不客气的指出。
“不,我可以。”李书福顿了顿说,“因为I LOVE YOU。”进一步解释,并购这个品牌,是因为我们爱这个品牌。
就是这么简单的三个字和其中的含义赢得了沃尔沃工会的赞许,在场的很多人都竖起了拇指,为李书福的聪明和坦诚。在这之前几天外电还在报道,沃尔沃工会反对吉利收购沃尔沃。而这件事情也令很多当时谈判的吉利高层记忆犹新,成为津津乐道的插曲。
这些还只是隐形的对手,时间进入到2009年7月份的时候,在最后一次竞标前,又有两家竞争对手加入进来,一家是名为皇冠的美国公司,另一家是一个瑞典的财团。
两个“敌人”一上阵就来势汹汹,一方面,两个组织的牵头人都曾经在福特和沃尔沃做过高管,对福特和沃尔沃“门清”。另一方面,他们的报价更高,一度攀升至28亿美金,比吉利20亿美金的报价高出了三分之一还多。
吉利的并购团队非常紧张,他们意识到,这是两个不可小视的“敌人”:自己不是惟一的竞争对手不要紧,要紧的是,更高的报价以及“自己人”接盘,对福特和沃尔沃来说吸引力很大。
李书福带领的吉利并购团队和洛希尔反复的研究,希望找出对手的漏洞,尤其自己的优势。
经过冷静的分析,李书福认为,虽然对方的报价更高,但仓促开价并不符合福特的口味,与出售捷豹路虎更看重价格不同,出售沃尔沃倍受全球瞩目,在这样的关注度下,百年福特要的不只是一个好价钱,还有是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卖家,这也就是李书福后来声称的“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沃尔沃”。
李书福还有一个判断,此时经济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受波及严重的美国和欧洲企业们,短时间筹措28亿美金并不容易。要知道,7月底是福特对全球宣布的竞标截止日期。虽然此时吉利的并购资金也并未全部落定,但背靠中国大力支持企业走出的背景,以及沃尔沃项目的诱惑力,对钱他有担忧,更有自信。而且李书福最大的一个砝码是背靠迅猛发展且容量巨大的中国汽车市场,这个优势两个“敌人”均不具有。
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李书福走了一招妙棋。透过洛希尔与福特严正交涉,要求福特按照国际惯例,遵守诺言,决不能因为突然出现的两家竞标者推演递交标书的最后企业,否则吉利就推出竞标。
吉利这样的交涉看似强势,实际上是正中福特和敌人的脉门。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福特,对声誉极其看重,显然不会在这样全球瞩目的并购项目中出尔反尔,尤其是因为利益的原因。而两个竞争对手,在不足一个月的准备时间中,则无法拿出媲美吉利多年准备的标书,尤其是筹措到钱。
果然,福特没有延迟期限,而两家竞争者也未能按时完成融资,匆匆退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