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长征路上

新长征路上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书福和吉利的来时路丝毫不亚于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至此,李书福成了最具国际气质的汽车企业家,一个汽车巨人露出了崛起之势。众所周知,李书福收购沃尔沃一梦八年,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准备。在李书福看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很好的方式。结果证明了李书福的前瞻性。李书福也从不否认自己具有这种前瞻性。

李书福和吉利的来时路丝毫不亚于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至此,李书福成了最具国际气质的汽车企业家,一个汽车巨人露出了崛起之势。

众所周知,李书福收购沃尔沃一梦八年,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准备。但真正让其下定决定一定要买到沃尔沃的并非是经济危机才带来的抄底机会,而是李书福在对自主品牌发展反思后得出的结论。

很早之前李书福就有一个判断,认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要崛起之势是势不可挡的,中国汽车市场迟早要发展起来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全世界的汽车公司都到中国来参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在自家门口怎么打仗才能打赢?

在李书福看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很好的方式。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中有了你可自身还不强大。“我怎么能够强大,能够和外来的竞争对手进行较量?不同企业有不同战略,吉利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可以通过一点点的摸索成长起来,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汽车企业按照常规的成长方式还能不能形成竞争力?我深表怀疑。”

李书福这样深层的思考后,就开始研究如何才能提高技术、服务、品质和管理的附加值,最终形成竞争力。通过自身努力,技术走到世界前列,质量、服务、管理都达到世界水平是有可能的,但要得到社会、用户的认可,很难。也就是说,通过自身努力,有可能把产品的使用价值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品,但是品牌要做到世界领先水平有困难,或者说难度非常大。

这也的确是事实,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自主品牌必须转变升级,才能使中国由汽车大国向强国转换,参与全球竞争。这个“瓶颈”就是: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

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是用血的教训来真正明白“瓶颈”的含义。2006年,李书福曾提出要在2008年让吉利汽车打入欧美市场,但从之前的吉利出口历程,大家会知道,结果显然没有朝着李书福的预想前进。

李书福发现,这种想法和实际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想象,其产品只能流向一些欠发达或者根本没有汽车工业的地区。最近几年,国外大汽车公司诉中国自主品牌侵权官司,几乎始终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从通用状告奇瑞QQ车型侵犯其SPARK车型知识产权,丰田状告吉利侵权,到本田起诉比亚迪外观抄袭,再到菲亚特起诉长城汽车,宝马、奔驰状告双环汽车,鲜有一家中国自主品牌企业毫无瑕疵。

核心问题就是知识产权问题。真正进入到发达国家,自主品牌底子里“模仿”的历史很难告别,就总是会遇到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

即便绕过了知识产权困扰,当与欧美汽车公司同台竞争时,中国汽车业技术方面的落后也会成为短板,无法与那些有着大量技术沉淀的欧美汽车大厂竞争。

当自主研发核心技术需要赖以时日和大量资本才会产生效果时,为了早日争取到进入市场的资格和力量,直接购买海外成熟汽车资产,便成为一条捷径。

但上汽收购英国罗孚资产的那种并购也不行。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收购回来需要用更多的资金去消化、吸收。另一方面,罗孚那样进入破产的公司,本身在技术、产品上的可竞争性就不强,单做自主品牌的小打小闹还可以,谈及参与全球竞争为时过早。更何况,从上汽收购罗孚和北汽收购萨博来看,中国收购到的的确也只有一些相对落后的技术,至于品牌、全球营销网络根本无从谈起。

李书福得出的结论是,要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道路。于是,从2002年他们就开始研究,能否在国际上并购一个有影响力的汽车公司,以解决品牌瓶颈和技术瓶颈问题。这时候所谓的技术瓶颈并不是自然科学的技术,也不是汽车本身的技术,而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或可言之为技巧,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技巧。

为何瞄准沃尔沃,李书福的答案很简单。沃尔沃是福特旗下的品牌,从2001年开始,李书福就认为通用、福特会倒闭,不是管理层的问题,而是整个全球经济一体化后,全球经济变化导致的一个结果。这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无法阻挡,也因此,李书福那时候就认为包括沃尔沃在内的福特旗下很多品牌都有可能被卖掉。

而且李书福认为,要收购就要收购有技术、有品牌,有一定竞争力的汽车企业。尤其应该是高端车企业。在过去多年的发展积累中,中国自主品牌对于低端车,甚至往上一点的中级车,已经有了一些技术、基础积累,但高端车却是自主品牌的天花板,难以触及,更别提豪华车

沃尔沃经历了几个时代的检验,以其安全、可靠、绿色、环保和杰出的驾驶体验而享誉全球,具有从主动安全,到被动安全,到一系列的领先的安全技术。虽然沃尔沃有亏损,但福特出售沃尔沃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出于自身战略的考虑。

在外界看来,为什么是李书福收购了沃尔沃其实也很好理解,相比“国字号”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诉求和紧迫感更为强烈。尤其民营企业灵活的特点决定,李书福可以很好的主导这一收购的进程,而不必像那些国有企业一样,顾忌很多,程序很多。

其实,2002年就提出要收购沃尔沃等品牌时,除了李书福,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件事情太过遥远,但李书福却从那时候就坚持要为这个遥远的现实做好准备。用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赵福全的话说,“吉利并购沃尔沃,是一个一点一点变真实的过程,刚开始只有李书福相信,后来我相信了,最后大家都相信了。”现在,并购沃尔沃已经成为了现实。

结果证明了李书福的前瞻性。李书福也从不否认自己具有这种前瞻性。他觉得全球经济是不断变化的,中国经济也有可能变化,这种变化不一定是一两年之内,有可能是五年后,甚至更长时间。但作为一个走向全球化的企业,必须要有一种前瞻性的安排,才能把握全球经济变化的规律,才能在这种变化中获得发展。他自己都不止一次感慨,2002年到现在也就七八年的时间,全球汽车工业,包括中国汽车工业都已经变了模样,要是没有预见性,该如何发展?

直到吉利二次转型,以及并购沃尔沃的成功,人们才发现,李书福这个当初的草莽英雄已经出落得大大方方,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上一个不可小视的自主生力军。其一次次看似突破常规的举动后来都被印证为一个自主品牌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现在,李书福说他考虑最多的事情是“让吉利车跑遍全世界,让世界充满吉利”。

如果说来时路是一次长征,那么现在的李书福,为了这个“美丽的追求”则又走在了新长征路上。这个长征包括并购来沃尔沃的未来运营,包括吉利品牌自身2015年200万台的庞大规划。当然,还包括一个人们并不熟知的领域——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