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热心研究、积极尝试体验式学习,很多学者对体验做了研究:认为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是一种情感;认为体验是意义的建构、价值的生成,指向于对世界的理解与超越;认为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据此种种解析,有总结指出:体验是个体通过某种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经历,获得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意义建构和价值生成的一种活动和心理感受;体验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为对象,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能动的回味、反思与体味。因此,教育领域中体验式学习的核心,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同时引导他们检视自己的体验,借此达成积累积极经验、促成心智建设的目标。这不仅仅是“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者在研究与思索中领悟知识、在个性化的探究活动中理解知识的过程。在中学学校教育体系中,以课程为载体无疑是落实这一过程的最佳路径。但是由于学生客观上存在很大差异,国家课程即便是进行校本化实施,也很难全面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充分实现带领学生沉浸于体验、领悟于无形的教育理念。在此情形下,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即可充分调用学校本身特有的地理文化资源与师资条件,引领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充分浸润、主动探索,通过“即时学习”“发现学习”和“移动学习”等多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促成学生对蕴含于各课程单元中的知识、资源等要素的自我消化、自我建构与自我整合,弥补分科教学之不足,实现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
就我校“走进圆明园”课程为例,其课程架构整体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见识圆明园,第二阶段是体验圆明园。这两个阶段重在增长见识、拓展体验、培养兴趣,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第三阶段是思考圆明园,重点针对学生的喜好,选择综合性的文化主题,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引领学生进行创意性思考,积极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什么是研究、怎样做研究获得初步的领悟。其中,第一、第二阶段课程单元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初一新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程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定向越野寓教于乐,以完成任务书加竞赛的游戏形式,引领学生们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无形之中就接受了教师的指引,了解了圆明园主要区域的基本情况;“中国古建园林体验—含经堂”实地教学意涵丰富,以专家讲座开篇,紧随以现场测量、即时教学,落实以数据统计、原貌推算及复原图绘制,环环相扣又张弛有度,指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悟到数学之精、建筑之美、美术之工、古文之妙、历史之渊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刺激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导入后续课程做足准备与铺垫。第三阶段“思考圆明园”的课程设计便是前一阶段的承接与深入,主旨是带领学生在其所选择的研修专题下从事探究性学习研究,所涉猎的研修专题包括“皇子不做逍遥游”“层台云集梨园乐”“圆明园里皇帝如何来取暖”等,这些题目看似五花八门,实则是在行业专家及校内教师的反复甄选、详细诠释下,在兼顾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并与圆明园具体景点相结合的前提下精选而出的,别具一格,形散而神不散。如此用心良苦之期待,是可以借此创建而出的新模式,实现我们教育教学之理想:无声的浸润、层层的引领,将孩子的心灵带入知识的海洋、研究的问题、探索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