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区域垃圾收运属性的划分
大型城市由于城市的演变、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一些区域差异,因此可划分为中心城区、次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根据实际经验和对全国20座大型城市的聚类分析,四类区域分别具有以下特性:
(1)中心城区。一般人口十分密集且非常均匀,垃圾产量很大。垃圾收集强度(垃圾产生密度)一般在10 t/(km2·d)以上,收集车辆基本不会出现空载现象。这类区域的地价高,主要是市政府及商业区,对市容市貌、视觉环境质量要求高,通常不会建造垃圾处理设施。
(2)次中心区。一般人口密度较高,垃圾产量较大,垃圾收集强度一般在5~10 t/(km2·d),收集车辆不会长距离空载。这类区域主要是居住、文化教育及商业区,对市容市貌、视觉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较高,该区域的城乡接合部地区可能会建有垃圾处理设施。
(3)近郊区。一般面积较大、人口密度不高,垃圾平均收集强度一般在2~5 t/(km2·d),但分布相对离散,在区域中心地区垃圾分布相对集中,其他地区则比较分散,但地区差异性很大,收集车辆服务范围较大时,空载现象较为严重。该区域通常会建有一些垃圾处理设施,但出于城市发展扩张的考虑,多数规模不大。
(4)远郊区。一般地广人稀,垃圾产量较低,垃圾收集强度一般小于2 t/(km2·d),分散性也较强,收集车辆一般服务范围较大。这类区域基本上会设有本区域的垃圾处理设施,并接纳来自中心城区、次中心区的垃圾。
2)混合垃圾收运物流体系
根据《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12),服务范围内垃圾运输平均距离超过10 km时,宜设置垃圾转运站;平均距离超过20 km时,宜设置大、中型转运站。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中心城区、部分次中心区距离垃圾处理设施一般在20 km以上,因此,整个城市最需要建设大中型转运站的区域依次为中心城区、次中心区,除非有大型的区域中心出现,近郊区、远郊区一般不需要设置大中型转运站,采用小型转运站或者直运方式即可。但事实上,中心城区的用地十分紧张,除非已经建设或规划有大中型垃圾转运站用地,否则很难在中心城区新建大中心转运站。因此,现阶段多数大型城市的最佳物流布局应如图4-4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