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虑当前大型城市湿垃圾处理技术、经济水平以及建设条件,首先采取湿垃圾“集中处理为主,就近、就地处理为辅”格局,逐渐过渡到“湿垃圾就地、就近处理为主,集中处理为辅”的格局。积极推广建设湿垃圾就地就近处理站,减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过程中的成本以及末端处理设施的选址难题。
1)就地处理设施的设置原则
(1)凡新建、扩建的居住区或旧城改建的居住区应预留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场址。
(2)旧城居住区有条件时也应改造收集站作为湿垃圾就地处理站。
(3)新建、改建或旧城改建的居住区的湿垃圾就地处理站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4)符合下列要求之一时应设置就地处理设施:①封闭的居住小区内;②居住小区内的垃圾日产量超过4 000 kg时;③居住小区内的垃圾日产量小于4 000 kg时,应与相邻居住小区联合设置;④按每座就地处理设施的服务半径不超过0.5 km或最大服务距离不超过0.8 km的要求,在居住小区内设置就地处理设施;⑤餐厨垃圾产生量大于200 kg/d的餐饮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食堂推广使用生化处理机就地处理;⑥大型菜场如蔬果批发市场推广使用小型生化处理机,就地处理菜场湿垃圾。
2)就近处理设施的设置原则
(1)各镇以镇为单位建设就近处理设施。
(2)就近处理设施的服务范围至少为8万~10万人;采取堆肥技术,则服务上限为40万人。
远期在市政管网改造以满足厨余垃圾粉碎残渣进入下水道的需求后,可以扩大垃圾粉碎后排入下水道的应用范围,逐步形成“厨余垃圾不出户,菜场垃圾就地处理为主,大型集中处理设施应急备用”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