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古称浙江、折江,折有弯曲之意,钱塘江的下游称之江,因江之形态走势而来。因此,浙江省是因江而名。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经118°02′—123°08′和北纬27°03′—31°11′之间,西接安徽、江西,北邻江苏、上海,南靠福建,东挨东海。土地总面积101800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钱塘江主要流经浙江大地并将浙江一分为二,其北与西北是山地和平原,主要包括杭州、湖州、嘉兴三个地区,杭嘉湖平原就是浙江最大的平原;钱塘江以东则是丘陵和沿海的小平原地区,包括绍兴、宁波、金华、衢州、丽水、温州、台州和舟山等地。浙江省辖以上11个市、88个县(市、区)。
至200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679.6万,其中畲族、回族、壮族、苗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约4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9%,其中少数民族以畲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0%多,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等地区,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浙江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在全省面积中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省的海洋面积达22万平方千米,是陆地面积的两倍以上,大陆海岸线长达2200多千米,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岛屿3061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舟山群岛以及在其周围所形成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海洋渔场,浙江在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有许多优势。这样的地理位置,使浙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与全国其他省市之间交往密切、影响巨大。
浙江省西南山地高峻,许多山峰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的山峰是黄茅尖,海拔1921米,坐落在龙泉市境内,从西南向中部延伸,海拔大都在100至500米的丘陵山地和盆地,而东北地区是堆积平原,海拔在10米甚至以下,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事实上,除了平原,浙江最主要的是各种基本上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同水系。从山脉来看,根据地质结构格局、空间分布及山体形态,大致可分为相互并行的三组列。西北组列,从浙赣交界的怀玉山脉延伸入境,由白济山、天目山、千里岗山、龙门山等组成,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以西地区。中组列,从浙闽交界的武夷山脉延伸入境,由仙霞岭、大盘山、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等组成。东南组列,从浙闽边境的洞宫山脉延伸过来,由括苍山、雁荡山等组成,雄居于浙江东南地区。[1]
这种山脉格局,使浙江省的水系非常丰富发达,从北往南,大致有八大水系。首先是西苕溪和东苕溪水系。它发源于天目山北坡,各支流流出山地后形成了一些河谷平原,最后流经杭嘉湖平原的主要区域。东苕溪全长165千米,流域面积2800多平方千米,最后注入太湖。西苕溪则全长145千米,流域面积3300多平方千米。其次是钱塘江水系,这是浙江最大的一个水系,其源头在开化,全长600多千米,流域面积近50000平方千米。上游的衢江在兰溪和婺江汇合后称兰江,兰江与另一支流新安江汇流后称富春江,其下游则称钱塘江。第三是曹娥江水系,因孝女曹娥舍身救父而得名,上游嵊州段称剡溪,到新昌江后称曹娥江。发源于磐安的大盘山脉,全长192千米,流经宁绍平原后,注入钱塘江,流域面积近6000平方千米。第四是甬江水系,它发源于奉化、新昌、嵊州交界的乌山撞山冈南麓,上游称剡江,在三江口与奉化东江、鄞江汇合后称奉化江,至宁波市区与姚江汇合后称甬江,其干流长100多千米,流域面积达5400多平方千米。第五是灵江水系,灵江是浙江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河流,它发源于缙云、仙居两县交界的天堂山和水湖岗之间,上游为永安溪,至临海三江村与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的始丰溪汇合后称为灵江,灵江至三江口与永宁江汇合后为椒江,注入东海。灵江全长虽然只有190千米,但其流域面积却有近6400平方千米。第六是瓯江水系,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其源头在浙江省的第一高峰黄茅尖,流经龙泉、云和、丽水、青田、温州、永嘉、乐清等县、市,全长376千米,流域面积近18000平方千米。另外,其支流松阴溪,源于松阳;小溪,源于庆元县边境的洞宫山,是瓯江的最大支流;楠溪,发源于括苍山,有大小楠溪两支,全长145千米,流域面积达2400多平方千米。第七是飞云江水系,其源头在丽水市云和县的洞宫山支脉上山头北侧,流经云和、泰顺、文成数县,在瑞安市城关东南注入东海,全长176千米,流域面积3700多平方千米。第八是鳌江水系,它是浙江省独流入海的最小水系,也是最南部的水系,它发源于平阳、苍南和泰顺三县交界的狮子岩,流经平阳、苍南两县,在鳌江与龙港两镇注入东海,全长仅82千米,流域面积也只有1500多平方千米。[2]
在八大水系与山地之间,全省形成了大量的河谷平原和众多盆地,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理结构和环境,但又分属于不同区域的相对独立或封闭的小天地。在传统的交通工具和交往方式之下,人们之间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环境。因此,浙江省独特的地理区域结构和特征,既是形成浙江传统区域格局最主要的原因,同时也是形成各地地方民间文化差异最主要的原因。
按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浙江地貌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浙东北平原水乡区(包括明清时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五府)和浙中南丘陵盆地区(相当于明清时期的金华、衢州、严州、温州、台州、处州六府)。在历史上,浙东北平原水乡区有众多的运河相连,区内各府县间交往方便;与此相应,该区域内的节日习俗便形成了许多共同点。位于浙江南部的金、衢、严、台、温、处六府属县大都是山区占很大比例的县,就地貌而言,它们实际上与福建、江西、安徽南部有较大的类似性,在节日方面也是如此,可把这一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叙述。这两个亚区之间有分有合,传统风俗各具特色,常因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而各自形成个性,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快有慢,呈现复杂的态势。
民间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在浙江这种地理环境差异非常明显的地区,尤其是传统社会交通不便,民间交往、文化交流相对较少,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接触和阻隔作用非常直接,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也非常大。浙江各地方言极多,常常在一个县的范围内会出现多种方言,相互之间竟然很难沟通。由此影响到传统节日的具体民俗事项,自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