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独有清明节具有双重身份:节气兼节日。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后来逐渐与寒食节和上巳节融为一体,在唐宋时期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囊括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诸多内容的传统节日,并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综合性重大民俗节日。随着时代的前行,清明节不断地演化发展,不仅衍生出一些新习俗、新风尚,而且具有更加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2006年5月,“清明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把清明节同端午节、中秋节一起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一天,使清明节真正成了全民的节日。
一、浙江清明节概况[16]
清明扫墓,一般认为是到唐玄宗那个年代才有明文规定,进入国家礼制的。《唐会要》卷二十有一段文字说:“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说此前礼制并不明确,既然民间已成风俗,干脆规定下来。又说只许祭拜,不许作乐云云。说明唐代对于扫墓这个风俗,是有一系列规矩的。在我国历史上,俗上升为礼、礼又下沉为俗的事常有发生,清明扫墓便是一例。
清明在春天里,是踏青游春的好时机。坟墓大多在城镇之外,人们借扫墓的机会,一家人都可以来到郊外放松心情。从《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典籍的文字记载可以看出,南宋时候的杭州百姓“野祭者尤多”,此日“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可见清明扫墓同时又形成了一番十分热闹的景象。许多文献提到,这段时间里人们踏青,放风筝、荡秋千、采百草、射柳、拔河、蹴鞠、扑蝶、斗鸡等娱乐游戏都是颇有吸引力的。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记当时杭州的清明节风俗,“是日,倾城上冢,南北两山之间,车马阗集……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钹、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筋斗、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而外方优妓、歌吹觅钱者,水陆有之,接踵承应……是夜,人家贴‘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之句于楹壁间,谓如此,则夏月无青虫扑灯之扰。僧道采杨桐叶染饭,谓之青精饭,以馈施主”。由此可见,以家庭为单元的扫墓固然是清明节一大主题,而由此引发的踏青以及在风景区里的各种游乐活动则已经成为当年清明节的又一大内容。这种节日格局由来已久,至今依然难改。
在浙江各地,清明团子,又称清明粿,作为一种节日食品,也是流传已久的。人们到野外采集野荠、青蓬、嫩艾、小棘姆草一类植物,取其绿色,揉入糯米粉,做成团子,香软可口,人人爱吃。明代郎瑛《七修类稿》称:“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耳。”从青精饭到青团子,民俗演变的轨迹依稀可寻。
“清明狗”也颇为有趣。《江乡节物诗·粉犬》题注云:“和五色粉为犬,清明戏具也。至立夏则烹之,以食小儿,欲其健壮相似耳。”在嘉兴一带,清明时节有四种菜肴往往必备,那就是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据说都与养蚕有关。桐乡《濮院志》云:“清明前一日谓之清明夜……食螺蛳名曰挑青,盖蚕病谓之青娘故云。”人们还会把吃完剩下的空螺蛳壳抛上屋顶。老人对上述食俗的传统往往还会有所解释,最终的寄托则总会说是祝愿蚕桑生产能有个好收成。
清明时节,浙江的许多地方都即将进入农忙,人们渴望借着朝山进香的机会去购物和游览,都有出去走走的需求,一些庙会也就应运而生。诸如湖州含山的轧蚕花和嘉兴的网船会,都颇有些影响。网船会在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的莲泗荡举行,那里有刘王庙,主祀刘猛将。传说刘猛将是灭蝗英雄,这与嘉兴一带稻作生产的历史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刘猛将如今在这一带却成了水神,是杭嘉湖、苏锡常、上海一带船民、渔民心目中的保护神。每年清明节和农历八月十四刘王生日,这一带船民、渔民都会驾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前往莲泗荡进香赶庙会。船队从莲泗荡的刘王庙门口一直延伸到江南运河,长达十余里。昔日浩渺的水域这时候被船挤得只剩一条单行航道。船上旗帜高耸,人声鼎沸。许多船家除了进庙烧香之外,往往还在自己的船上设供祭拜。庙会期间,戏文、杂耍、高跷、舞龙、舞狮、花鼓、莲湘等民间艺术表演此起彼伏,又有踏白船竞技,气氛热烈。以下内容则详细介绍湖州含山的蚕花节。
二、含山概况
含山位于嘉兴市与湖州市的交界处,是杭嘉湖平原上为数不多的山丘之一。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从山下流过,曾经是客运货运的重要通道,后来公路发达,客运渐停,如今主要做货运航道。从行政区划上看,含山的具体位置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含山村,桐乡河山镇的王家弄村就在含山脚下,西与含山相邻。历史上,含山曾经归属过嘉兴管辖,20世纪50年代划归入湖州辖区。20世纪90年代,开发成湖州市南浔区含山风景旅游区,先后在风景区内重建了蚕花殿、净慈寺,新建蚕博物馆、圣地阁等,又修复了旧景仙人潭,并改善了基础设施,每年游客近20万人次。[17]
晋张玄之《吴兴山墟名》称之:“震泽东望苍然,茭苇烟蔚之中高丘卓绝。”含山所处的湖州地区植桑养蚕织丝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钱三漾遗址出土有目前所见最早的炭化绢片,三国时有“吴绫蜀锦”之名,唐时有“湖州开元贡丝布”之录,宋时更有“湖丝遍天下之说”,蚕桑丝织已成当地百姓生活之源、生存之根,从而演变出种种蚕神祭祀风俗。含山祭蚕神风俗大约源于宋代,历明清而益盛,至今不泯。含山不高,但因蚕神祭祀活动而成为当地蚕民心目中的“圣地”。
含山位于现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链镇含山村,距湖州市区32千米,离含山村中心东北方向500米处,高约64米,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300米。含山村当地的老百姓对于含山的地理位置有这么一首顺口溜:“上南杭州一百廿,落北苏州一百四,府治湖州八十里,平地独卑名含山。”这顺口溜简单介绍了含山与杭州、苏州这些江南名城的方位关系,而“独食”也说明了方圆几十里广袤的水乡平原,仅此孤山兀峙的独具特色的地理优势。
三、含山蚕花节的历史演变
在含山,人们把蚕称为“宝宝”或“蚕宝宝”,而从事养蚕生产的女子,在过去无论已婚未婚,通通称为“蚕娘”。从“宝宝”与“蚕娘”这一子一母的称呼,足见蚕与当地民众的亲密关系,也反映出养蚕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蚕的生长需要细致入微的呵护,据《湖州府志》记载:“治蚕始于护种,终于收苗缫丝,而中间时寒暖,慎燥湿,节饥饱,视慈母之护婴儿殆有甚焉。”[18]足见养蚕的艰苦。据当地香农自身总结,从育种到卖丝,需要经过许多道细致的工序。举春蚕为例,其工序就大致分为以下步骤:
育种:清明前夕,将蚕种纸清润于盐水中,随后揩干,包在棉纸里。
护种:清明后谷雨前,将蚕种纸展开,用炭盆适度加温,过一夜,有的人家甚至是由老人将蚕种纸放于胸前取暖加温。
收蚕:在小乌蚁解化时,釆嫩桑叶切细,用野蔷薇花叶研磨揉细拌入,一起撒在蚕种纸上,乌蚁闻到香气会爬上叶面,此时用鹤毛掸入专门的容器,开始喂养,这个过程又称“挪乌”,其间室内要燃炭盆增温。
头眠:乌蚁孵化时的第一期休眠,约三天三夜,称一龄期。
二眠:蚕头眠醒来吃过桑叶之后的再次休眠,约三天三夜,称为二龄期。
三眠:蚕在二眠起来吃桑叶之后又过三四天,进入第三次休眠。这时一般气温已经回暖,因此要取消室内的炭盆,所以又称“出火”。
大眠:出火之后,蚕吃过三四天桑叶,便进入第四次休眠,又称四龄期。大眠的眠期通常在两天一夜到两天两夜。在大眠结束之后,蚕宝宝需要连续进食七八天,这一时期是蚕体趋向成熟的阶段,吃的桑叶量也最大,通常需要每两个小时进食一次。在进食七八天之后,蚕不眠也不食,通体晶莹,酝酿吐丝。
上山:有称“上蔟”,即将长熟的蚕捉到蚕蔟上去,让其吐丝结茧,蚕蔟即为草帚。
加山火:在蚕蔟底下适当加温,加速其结茧,一般进行两个昼夜。
采苗:即将茧子从蚕蔟上摘下,一般在“上山”之后五六天进行。
如此,养蚕的过程基本结束。养蚕工序如此繁复,整个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将对蚕苗的收成造成影响。在生产条件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蚕农们很难预计蚕苗的丰歉。在整个养蚕过程中,蚕农们精细劳作,小心翼翼,害怕蚕生病、祈求蚕丰收的心情在劳动中处处得以体现,并由此产生了蚕神崇拜。尤其是山上的马鸣殿,祀奉蚕神马鸣王,俗称“蚕花娘娘”,是这一带蚕农当年的偶像。从一些清代地方文人的诗词中可以知道,至迟至乾隆年间,这一带蚕农在清明时节上含山烧香的风气已经很盛。
据说含山有十大殿、十大景,其中马鸣殿也叫蚕花殿,供奉马鸣王菩萨(亦称蚕花娘娘),香火终年不断。含山蚕花庙会有特定的时间,为每年清明节举行。每年清明节的第一天(俗称“头清明”)开始,至清明节的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吸引了含山附近十里八乡很多百姓前来参加蚕花庙会,其中以头清明较为热闹。含山蚕花庙会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各种府志、县志、镇志都有记载。清道光初年(1821)诗人沈焯的诗就描述了含山清明轧蚕花庙会盛况:“吾乡清明俨成案,士女竞游山塘畔。谁家好儿学哨船,旌旗忽闪恣轻快。”蚕花庙会以头清明最为热闹,其活动的重心就是祭祀蚕花娘娘。蚕花庙会作为一种社区文化,传承的是“祈蚕嬉春”的吴文化“集体无意识”心理。蚕农们一方面为了祈求蚕神保佑蚕花大丰收,另一方面借神嬉春,进行社区的民间狂欢。20世纪30年代,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和化纤织物的兴起,中国农村经济破产了。茅盾的作品《香市》《桑树》就描述了蚕花庙会走向衰落的情景。1937年末,含山地区沦陷,蚕花庙会几乎绝迹,日寇在含山上修起了碉堡等军事设施,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队集体同育蚕种,提倡科学养蚕,蚕神崇拜意识淡化,祈蚕仪式盛况不再,不过蚕农们仍热衷于“嬉春”的民间文体活动。“文化大革命”时,含山蚕花庙会作为“四旧”被强化禁止。“文革”后当地各乡蚕农又自发恢复了含山蚕花庙会。由于含山蚕花庙会保留了湖州蚕乡的风土人情,极具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价值,得到了湖州市、南浔区、含山村等各级政府大力支持。1993年含山蚕花庙会正式更名为“含山蚕花节”,1996年含山蚕花节被浙江省旅游局列为“96中国旅游年”——悠悠浙江情的重要节庆之一,1998年国家旅游局又将含山蚕花节定为“98华夏城乡游”重点节庆活动之一。1991年至今,政府和社会组织陆续投资1200余万元,不仅修复了含山塔,重建“蚕花殿”等传统设施,而且还连续成功举办了12届含山蚕花节,得到了广大蚕农的认可和响应。近几年的含山蚕花节甚至有杭州、嘉兴等地游客慕名前来参加。如今,含山蚕花节已成为当地一个盛大的民俗旅游节日,含山轧蚕花、高竿船技等项目也均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什么清明节含山会出现如此兴隆的蚕花盛会?善琏镇文化站主任吴水霖先生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天时。清明时节气候乍暖是当地百姓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对于江南农村来说,清明节后就转为农忙,农民们趁此机会游乐一番,也是勤苦劳作前的一种休整。二是地利。含山独特的地理位置、风貌,其迥异于水乡风光的自然美景,很自然成为吸引人的地方。三是人意。含山处于蚕区的中心地带,蚕桑生产是当地人的经济命脉。尽管现在农民的经济收入不单纯在于蚕茧,但蚕茧生产还是农民们的传统收入来源,自古到今形成了对蚕神的崇拜。
四、含山蚕花节的民俗事象
“吾乡清明俨成案,士女竞游山塘畔。谁家好儿学哨船,旌旗忽闪恣轻快。”这首沈焯的《清明游含山》描述了含山清明“轧蚕花”盛况。含山轧蚕花庙会风俗流传已久,据桐乡方志记载,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所谓“轧蚕花”,就是蚕农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蚕桑丰收而举行的一项古老的蚕事风俗活动。“蚕花”,是用五颜六色的皱纸扎成的纸花。“轧”是方言词,“挤”的意思。
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在山上留下“蚕气”。谁能到含山踏青,谁就能把蚕花喜气带回家,得到蚕花“廿四分”(即双倍丰收之意)。因此,每年清明时节,含山周边方圆百里的蚕农都争相上含山,购蚕花,轧闹猛,祈求蚕花丰收。含山上下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旧时当家人还要身背蚕种包,先去含山脚下的寺庙烧香,再沿着石阶蜿蜒而上,来到山顶的蚕花殿拜谒蚕花娘娘。蚕妇们则精心打扮起来,把鲜艳的蚕花戴于鬓间,既寄托对蚕花娘娘的敬意,也给自己添上一份浪漫的春色。年复一年,千年沿袭,就形成了含山独有的民俗文化活动。以下介绍几个独具特色的节日民俗事象。
(一)求蚕花
杭嘉湖地区向以蚕事为重,在蚕事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培育出丰厚的蚕神信仰文化。在蚕乡,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等仪式中经常能听到“蚕花”二字,除了跟蚕事生产有直接关联外,更多的在象征意义上求得蚕事丰收。比如在结婚时,新娘的嫁妆中有蚕笪,用于纺线的棉叉等,带去象征常青的竹子被称为蚕花竹,婚礼仪式上还有撒蚕花铜钿、接蚕花、经蚕肚肠、扫蚕花等“蚕花”主题,让人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蚕花”意象,感受他们对“蚕花廿四分”的强烈需求。清光绪《嘉兴府志》在“蚕”条中载:“禾称天蚕。谓成败衣食凭之,关乎天命,因有以天虫作蚕字。”因“衣食凭之”,自然不敢有怠,除了依靠经验,加切实的勤谨劳作,还要冀求神灵保佑。求蚕花茂盛是蚕农清明节含山庙会一个最主要的诉求,并用“轧蚕花”来突出这一愿望。
“蚕花”一词主要有两种意思:一个重在“蚕”,一个重在“花”。前者如蚕花娘娘、蚕花廿四分、蚕花竹等,指的都是蚕;后者说的是“花”,即用彩色纸或绢等剪出花瓣,用塑料、金属丝等做花托、茎干,每朵12瓣,展开直径约10厘米,有的还用海绵做一只卧蚕附上,几支扎成一束。多年来,人们以善琏镇西面的石淙镇人做的蚕花为好,这两种意义的蚕花在含山都被赋予神力。
清明前后,山上山下,均有蚕花出售。这是一种纸制或绢制的蚕花,“被视为利蚕的吉祥物,是蚕农清明节上含山的必买之物。人们有的把蚕花戴在胸前,有的插在头上,有的则带回家插在养蚕用的器具上,以求养蚕好收成。由于人人要买蚕花,形成了‘轧’的热闹场面,人们便称为‘轧蚕花’。”[19]纸制蚕花在清代已成习俗流行于民间了,清海盐人朱恒在《武原竹枝词》中有诗句:“小年朝过便焚香,礼罢观音渡海航,剪得纸花双鬓插,满头春色压蚕娘。”
(二)拜菩萨
明、清两代是湖州地区蚕神信仰的最盛时期,普遍信仰的蚕神是“蚕花娘娘”,又称“马头娘”“马明(鸣)菩萨”等。神的形象是一位女子骑在马上,手里捧着一盆茧。含山蚕神庙中有蚕神塑像,其民间流传着的故事说:从前,当地有户人家,父女二人与一头白马相依为命,父亲出远门长久未归。女儿对马说:“你若能把我父亲接回,我与你结为夫妻。”白马果真把他父亲接了回来,从此,白马整天围着她不肯离开,其父发觉后,经再三盘问,才知道女儿向白马许愿的事,这是万万使不得的。趁女儿不在,他狠狠心,一箭把白马射死,剥下马皮晾到院子里。女儿得知后,连忙奔过去抚摸着马皮,暗自流泪。其时,马皮忽然从竹竿上滑落下来,裹着姑娘随一阵旋风而去,顿时不见踪影。几天后,人们在树林里发现了她,只见她的头已变成了马头的模样,正爬在树上扭动着身子吐丝。从此,人们尊奉她为蚕神,为她建庙塑像,称她为“马头娘”。[20]
这则民间故事在湖州地区流传着,当地的蚕农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自己的理念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又编出了另一则更加地方化和世俗化的民间蚕神故事。其故事梗概如下:清明时节,湖州含山一带村民正忙着裹粽子,好不热闹,可是居住在含山脚下武员外的女儿蚕花公主,此刻却皱着双眉满腹心事。原来是武员外率兵打仗被困于新市(湖州德清县的一个水乡大镇),生死未卜,蚕花营救无计,便贴出告示说:谁人救得吾父,妾身即愿许配谁。只见一白马从白马塘上飞奔而来,张嘴揭下告示,便向新市方向飞驰而去。过了不多久,只见武员外骑着这匹白马安全回家。武员外原本想好好重谢白马的救命之恩,但看过告示并听了女儿的许婚请求之后,甚觉荒唐,坚决不依,只是拗不过女儿,即施“偷梁换柱”之计,将丫鬟小青代替蚕花与白马拜堂。白马受骗,狂奔乱跳,撞死小青。武员外恼羞成怒,杀死白马。蚕花闻讯,撞壁自尽。家人将她与白马安葬在含山顶上。两个月后,蚕花的坟上长出一棵桑树,白马的坟上出现了许多蚕,且爬到桑树上吃桑叶。从此,含山一带的人开始养蚕。为了感谢蚕花公主和白马的恩赐,大家捐款在含山顶上建起一座蚕花殿,殿内精心雕塑了一尊蚕花公主像和一匹白马像。从此,每年清明时节,远近的蚕农都要来含山朝拜蚕花公主,以祈蚕花丰收,生活富足。[21]经过蚕农这样一加工,又赋予这则古老的蚕马神话故事许多新的内容。
蚕花公主还有称蚕花娘娘、马头娘娘,更有称马鸣菩萨的,为当地人所崇拜。到了清明时节,养蚕人家为求蚕花茂盛,专程到含山拜蚕花娘娘,同时也兼求诸事顺利。而大量不养蚕的香客也会带着各种各样的诉求,游含山拜菩萨:务农的求风雨调顺,做生意的求生意兴隆,家有考生的求孩子中高考顺利,等等,没有具体事由的就笼统地求一个健康平安等,有的亲力亲为,也有代为家人等求的。
头清明那天,蚕农在太阳尚未出来之前,就身背“蚕种包”到蚕花殿祭蚕花娘娘。蚕农上一炷香,点两支蜡烛,叩拜蚕花娘娘,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求蚕花娘娘保佑,今年养蚕好。接着便是抬蚕花娘娘出会,以村庄为伍,每个村抬着各自村上的蚕神塑像,高举各色村旗,一路敲锣打鼓到含山参加“轧蚕花”。祭蚕神活动在蚕花殿举行,蚕花娘娘雕塑像前的广场上堆满了祭蚕神贡品,仪式由手拿黄色蚕经的老道士主持,代表了人们对蚕神的崇拜和信仰。四周站满了一个个头顶蚕匾前来轧蚕花的姑娘。在祭坛中央,一手拿黄色蚕经的老道士在吹鼓手的簇拥下,面对汉白玉雕像的蚕花娘娘念念有词,模样十分虔诚。大约15分钟以后,各乡村蚕农便前拥后挤、摩肩接踵地上前点蜡烧香祭奠蚕花娘娘。之后,养蚕妇女还要去蚕花殿祭拜蚕神,并顺便买一些蚕花带回家,插在蚕匾上,据说这样既可保佑蚕花丰收,又可避邪。
从前含山蚕花庙会组织以“村”为单位,由含山附近的村民自发组织。庙会的管理成员也是从每个村中挑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士负责,成立含山庙会管理委员会,负责清明节蚕花庙会事宜和平日里含山蚕花殿的管理。活动经费来源于含山庙会组织的村落成员自愿捐献钱物。自1996年含山风景区建立后,善琏含山旅游公司协助管理。
(三)白相白相[22]
白相是当地方言,有游玩、玩耍的意思。提起游含山,很多乡民会说“去白相白相”或者是“看白相”。其细微的区别在于,白相偏重于自己游玩、乐和;看白相是看人来人往的热闹,看表演。总之,都是玩乐,都是对游含山的“游”最充分的展示。不同时期的游法略有不同。
可以将游含山的白相分成两方面描述:一类是踏青,另一类是看表演。清明时节,江南地区已经是草长莺飞春意浓的景象,清明的食品以青色为多为好,人们同样也看重初春的青绿,希望通过踏青,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给自己带来健康与活力,也带来好运。当地有句俗语:“清明圆子两头尖,吃了要发癫”,一个“癫”字略带夸张地表露出人们踏青、游玩的畅快心情。同样心里乐癫的应该还有那些守摊吆喝和流动兜售的小本生意人。卖吃的、玩的等摊铺前都围满了人,质量是否足够好,价位有没有偏高,在游的想发癫的时刻也都多少大度一些,图个痛快,买个高兴。
至于看表演,不同年代有所不同。含山被开发成风景旅游区后,政府等部门几乎每年清明节都举办含山蚕花节,组织一些传统民俗文化仪式和现代歌舞等表演。到2012年已经是第十七届蚕花节,在4月4日和5日两天,分时间段安排了祭蚕神、船拳表演、摇蚕龙比赛、蚕花戏曲表演和蚕花姑娘评选、互动歌会等项目。除了祭蚕神在仙人潭进行,其他表演都在圣地阁的广场及演出台。每场演出,台下有聚集几百名观众,或驻足,或流动,去留自由。
(四)水上表演[23]
水上表演同样精彩。“拜香船”表演是在农船中间小戏台上表演各种传统戏曲。“标杆船”杂技表演是用两条农船合并捆绑,中间竖一根约12米高的毛竹,表演者徒手在毛竹梢上,表演一些惊险动作。“踏白船”竞渡是在宽敞的京杭大运河上,南来北往角逐竞渡。船用普通农用木船改装而成,掌大橹者是村上德高望重的老者,“出挑”的是村上最漂亮的姑娘,扳桨和“扯绑”的,都是村上年轻力壮的男子汉。“拳船”表演则是将两条农船合并捆扎,中间设有4米见方供表演用的“拳台”,两边插有各式兵器,船头搭有彩棚,船尾插有“拳船”所在村的村旗。表演者在锣鼓演奏声中,表演各种拳术。
这样热闹的场面一直要持续到“三清明”(清明的第3天)。“六清明”(清明的第6天)清早,山下的蚕农又将到山上集会,在山上吃一顿素餐后,开始出会。出会队伍由龙旗(画有龙,取“龙蚕”之意)开道,接着是吹打乐队,上书“龙蚕胜意”等的4块行路牌,手持木雕“八仙”像,以及锣鼓班子、队伍从北面下山,绕含山一周。这样清明节含山祭祀蚕神的活动便拉上了帷幕。
总的来说,含山蚕花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现了江南蚕乡宗教、民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特征,堪称蚕花庙会的代表。含山轧蚕花庙会,反映了蚕农对蚕桑丰收的期盼,更表达着蚕农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正是因为拥有着这样强烈的追求和渴望,含山蚕花节才有蓬勃的生命力延续下来,轧蚕花风俗成为蚕桑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