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生态涵养发展区限制
平谷区作为首都北京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的一个主要空间,为北京的扩大提供土地和空间。平谷区为北京市城市居民提供绿色副食品,作为工商业发展腹地,是增强城市经济实力的后盾;作为城市生态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在拱卫首都、保障城市安全中作用日趋重要;同时是城市居民旅游、休闲和度假的胜地。平谷区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对保护北京生态环境及维护北京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独特的地理位置又使平谷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充满了挑战。
1.5.2 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
1.土地资源不足,制约平谷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
平谷全区面积96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约544.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3%,平原面积约405.7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7%。北、东、南三面环山,沿山前呈环带状分布低山丘陵,中间为平川谷地,西部和南部为泃河、洳河的冲积平原,约占全区面积的30%。全区未利用土地面积有限,且绝大部分集中在山区及半山区,地形条件较差,土地利用开发难度大,易产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平原地区是平谷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是人口和经济资本总量最集中的区域,其土地利用强度高、密度大,区域生态压力巨大。同时,平原地区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空间非常有限,也是制约平谷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从长远发展看水资源仍显不足
平谷区虽属京郊富水区,但近年来,由于天然降水逐渐减少,致使平谷区地表蓄水大幅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平谷区水资源形势日趋严峻。三座大中型水库总蓄水能力为1.46亿立方米,当前蓄水量只有0.37亿立方米。泃河、洳河、金鸡河等常年性河流流量明显减少或出现断流。2001—2004年,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由18.56米,下降到20.9米。目前全区34处山泉水资源,已干枯23处,其余11处出水量明显减少。由于干旱,造成山区半山区共70个行政村8500户、2.5万人和300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平谷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洪水入渗补给、海子水库渗漏、渠渗和井灌回归补给。盆地内地下水主要径流方向与泃河、洳河相一致。平谷地区地下水的排泄量主要有工农业开采量、溢出量和侧向径流量。平谷区平均降雨量639.5毫米,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衡,年际间分布极不均匀,丰年最大降雨量为1081.8毫米,最少为332.61毫米,且降水入渗量减少,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北京平谷应急供水工程正式启动后,每年向首都供水能力1亿—1.2亿立方米,加上目前用水量总和约2.5亿立方米/年。从平谷地区地表蓄水和地下储水的资源总量和供水需求的双向对比来看,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水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从未来发展看,平谷区作为首都的重要应急水源供应地,这种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不但制约平谷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影响北京市的城市用水安全。
1.5.3 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平谷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实现总量翻番,平谷区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初步转变,基本摆脱了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竞争力低下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是高效、低碳、绿色、环保的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成,未来平谷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必须进行转型改造,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指引,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高效工业,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1.5.4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平谷区以及各乡镇政府的大力投入,全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随着平谷区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按着“生态立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理念,全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水平还难以满足要求。能源供应系统,水源供水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完善,但是目前存在数量不足、管理维护不善、运营效率较低等严重的问题。目前建设区级1座(洳河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8万吨,规划建设镇级污水处理厂16座,已经建成运营7座,其他9座正在建设运营中。污水处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镇级污水处理设施不够完善,管理运营中存在较大的问题,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垃圾处理方面也存在乡镇和农村的垃圾处理设施不够完善等情况。
【注释】
[1]中国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重在改革.http://www.cusdn.org.cn/news_detail.phpid=269131
[2]根据北京市最新行政区划调整,本书中提及的部分县已改成区,但课题研究时未改,故本书保留“县”的名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