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1.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循环经济基础
要构建生态经济运行体系,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循环经济的整体思路和发展理念,在“稳定一产,优化二产,做大三产”的同时,各产业内部要优先发展那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利用型行业。
在第一产业产值不断增加,相对比重继续下降的同时,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循环节约型农业的进步。对第二产业中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实施生态化转型,避免盲目发展与扩张。一方面利用新技术产业的带动,加快培育和壮大优势重点行业,大力提升汽车配件、食品饮料、服装纺织、乐器制作等传统都市型工业的层次和技术含量,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提高行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新兴工业,特别是新能源、仪器仪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技术制造业。第三产业由于其本身资源消耗和污染相对较少,而且其关联带动性较大,对就业的吸收能力较强,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产品附加值会不断地向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转移。
2.通过工业生态化改造建立工业循环体系
首先,应重视每条产业链上的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构建生态产业园区。产业链在进行资源向产品转化的过程中,不但会消耗资源,同时还会产生废物和垃圾。园区通过复合核心设施,对物流和能源进行生态设计,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生态企业组成生态产业链,把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另一家企业的投入或原料,通过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企业间共生网络。生态产业园通过引入补链企业,实现对生产各个环节废物的回收、加工和再利用,就能实现产业链上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同时实现物质利用循环化、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其次,通过工业生态共生效应实现产业链的集群,构建生态工业网络。位于不同产业链上的企业可以因为共生效应而进行集聚,使多个企业乃至产业链间实现废弃物到原材料的转化和利用。这样,通过产业链上资源的闭环流动以及产业链间的生态共生,就能够建立起生态工业网络,实现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平谷区应重点发展三大工业生态产业链:以食品饮料为核心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以汽车零部件为核心的机械加工产业链;以食品包装废弃物为核心的逆向物流产业链。
最后,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区位优势的互补以及产业链的延伸与对接,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相对也就有其劣势,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在一个单一的封闭区域中完成,而是应该更广泛地利用周边乃至全国各区域优势完善自身,同时带动周边区域。如平谷区周边的河北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能源供给市场,而近邻北京市有着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等,这些都能为平谷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平谷区的发展又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良性和快速增长,有利于真正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另外,不同区域间的相同或相关产业可能其发展水平不同,通过产业链的外延和对接,能够实现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合作与交流,完善和优化本区域的产业结构。平谷区可以积极吸纳北京市转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利用新的技术武装提升传统产业。
3.通过产业内部循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由于地理位置、发展定位以及历史和文化等原因,每个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其产业结构也就不完全相同。在平谷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如汽车零配件制造业)是带动整个平谷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业和农业要紧密依托制造业的发展,接受制造业的辐射和带动。比如,服务业方面可以重点发展现代金融业,为进驻平谷区的各大国内外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金融服务,而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服务又能够进一步促进工业的发展。
依托产业间的互动体系,实现三产联动发展。三产联动发展是基于生态循环理念,通过生态适宜性评价,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立体组合,构造一个资源和能源大循环,充分利用区域产业优势和独特的生态特点,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生态与文化底蕴交融,多功能拓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新模式。该模式能有效引导区域产业集聚,提供土地利用效能,合理布局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的循环经济立体链网。
10.1.2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既是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也是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平谷区地处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连接区域,应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政策制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带动作用。
1.以企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融合等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
第一,继续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电子信息、音乐文创、生物医药、通用航空及口岸物流等相关六大产业重点领域。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深入研究,制定分行业规划、扶植政策。如在能耗上,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能耗系数,同行业进行比较;在项目研发阶段,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风险控制的保障政策,为科研上保险,同时,引进风投、基金等参股项目。
第二,支持传统产业企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探索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有效调动和激活民间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是凭空而为,依赖于传统产业所积累的技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变革实现转型升级的目的,但其重要方向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通过合股、抱团等形式进军新兴产业,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渠道。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相关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面向京津冀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促进结构优化、领域拓宽、功能增强、水平提高。切实加快发展与之相关的如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产业、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服务外包等,优化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在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开放、提升改造等多种途径,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体系。
2.以企业进入与退出机制、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等产业组织政策为制度保障
第一,制定实施退低进高、产业转移的导向政策。引导外资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现有企业占领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将处于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低、环境不友好的产业有序退出,腾出空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总部和研发中心等,发展总部经济,发挥高端企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招商引资一批重点项目。按照“重点项目—旗舰企业—新兴产业—相关产业—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以扶持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切实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推介工作。努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一是抓住国家、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投资。二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准确可靠的市场、产业、环境信息、优质服务,吸引外部企业的直接投资。三是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央企等大集团的合作,吸收外部投资,瞄准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研究开发基地项目。四是积极争取更多国内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鼓励企业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
第三,培育一批优势企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型企业。重点抓好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其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鼓励支持其在省外、海外设立原料、能源供应基地和营销网络等,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坚持“自愿、平等、互助”原则,围绕重点应用示范工程,产业链上从事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制造和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组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示范项目。
10.1.3 鼓励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1.构建虚拟循环产业园区
由于传统的工业园区是基于线性生产模式运作的,显然,如果只是基于现有园区企业进行改造,则有很多园区难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工业共生系统。因此,平谷区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契机改造现有工业园区,构建可以虚拟循环的产业园区。
虚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指由不同地域的企业构成的,借助于计算机模型和数据库,以网络为依托,建立成员间的物料或能量关系,通过各自废弃物资源的交换,形成产业链结合的工业生态系统共生网络。虚拟循环经济产业园可以省去一般建园所需的土地及设备购置费用,避免进行大量的工厂迁建工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虚拟循环经济产业园不再将合作伙伴局限于实体工业园内的企业,允许一定地域内更多的厂商加入其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最佳合作伙伴,使上下游企业废物的再利用得到了保障。但是其缺点是需要承担较高的运输费用,因此虚拟循环经济产业园成员企业相距不能太远,在大区域之间构建虚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不现实,但在相邻省区却可以。因此,平谷区完全可以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建虚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首先要对大型核心企业的物质流、能量流进行分析,对企业原料与能源的投入产出过程、质能循环合作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找出现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及废料或排放物,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的“工业共生”路线图,列出形成循环产业链的补链企业清单,最后针对性地选择企业合作,构建虚拟循环产业园区,建立工业共生网络。
2.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充分利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把更多技术水平高、工业增值含量大的工业投资项目转移到平谷;大力扶持培育引进一批配套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中等规模企业,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鼓励其为大企业配套生产;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使外来资本能够迅速“落地生根”,积蓄平谷工业发展后劲。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于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应该积极引进;对技术含量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要尽可能不再引进,即使引进也要在收益分析中顾及环境成本。而对于技术含量低的成熟产业,就要考虑向具有成本优势的其他后发国家或地区转移。
10.1.4 快速发展节能环保、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绿色产业
1.发展绿色科技,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进程
绿色技术要求技术、产品、服务等符合环保规范,这既有利于整治污染、改善环境,又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反映了其建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构成了传统产业整合与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因此,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绿色技术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成为传统产业绿色化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绿色科技产业纳入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重视绿色科技的研究、开发,积极引导和推广应用;三是建立绿色科技与产业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机制;四是利用国际资源,拓展绿色科技产业发展空间。
2.发展绿色生产力,提高资源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是指相对于传统“灰色”生产力而言,要求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都必须具备“绿色”品质。它的追求目标包括:资源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以满足人们追求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生产过程的排泄物控制在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以内;保持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传统的耗竭自然资源为主要特征的技术转向新型的以节约自然资源为主要特征的技术的转型,以最终实现人类从“征服自然”到“和谐自然”的转变。要实现灰色生产力向绿色生产力的转型,节约利用资源是路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目标。
3.调整产业结构,从微观角度的企业做起
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一员,企业应积极参与产业绿色化过程,采取措施,配合政府政策的实施,促进产业绿色化策略的发展:
第一,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严格控制环境污染,积极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绿色工艺和技术等,为发展绿色产业服务;
第二,树立绿色环保观念,从最高层做起,对内部人员进行绿色教育,将绿色观念融入企业的运行机制中,使绿色环保目标与企业目标融为一体,塑造企业绿色形象。企业要积极申请环境标志,大力发展符合“环境标志”的拳头产品,提高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加强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推广,认真执行ISO14000环境质量标准;
第三,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组合,使企业的绿色产品在市场上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取得绿色利润,从而增加产品销量。绿色产品的促销突出绿色特性,通过各种形式作绿色广告宣传,使消费者了解绿色产品、关注绿色产品、关心环保问题,在其心目中树立企业及产品良好的绿色形象;绿色产品的包装选取无毒性、少公害、易分解处理的材料,如纸包装、轻化玻璃包装等,以保证产品使用后包装废弃物合理的再利用;建立企业自己的绿色分销渠道,这样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并获得对分销渠道的完全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分销过程中的污染和社会资源的损失,同时直接在市场上扩大知名度,向消费者直接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10.1.5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十一五”期间,平谷区先后淘汰了渔阳化工厂、北京谷丰化工制品有限公司等“三高”企业和“五小”企业45家,区内的环境压力得到显著改善。为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平谷区的工作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有效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有效的退出机制,既是工业园区优胜劣汰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形成自我更新能力、健康稳步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由于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不健全,再加之过多地注重局部利益和短期发展,使得工业园区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进展迟缓,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建立有效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并加快制定配套政策。一般来说,解决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的主要手段有:
第一,利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建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和政府补偿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关停并转企业的补偿,以防止淘汰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减少由于关停企业对地方财政和就业的不利影响。
第二,帮助企业技术改造、转产或资产重组。对非法开办或节能环保审批手续不全的企业和项目,要坚决依法强制淘汰。对过去经政府合法批准,手续完备,但根据目前国家产业政策规定需要淘汰的企业和项目,则是引导帮助企业技改或转产,或进行资产重组。
第三,建立合理的淘汰落后产能善后补偿机制。建立合理机制,平衡各方利益。该机制包括:在等量替换产能中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基金,对依法建设生产的淘汰企业经济损失进行必要的补偿,被淘汰的企业在同类新建项目中有优先建设权;被淘汰企业转产其他行业的,可享受土地、税收等优惠权;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扶持,建立职工培训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总之,只有真正建立有效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才能确保工业园区淘汰落后产能目标的顺利实现。
2.运用经济调节手段促进园区落后产能的淘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园区落后产能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由于园区那些落后企业的各种外部成本(如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等)没有内部化,导致这些企业在与先进企业竞争中反而更具有“成本优势”。因此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的政府应该充分运用市场化的经济调节手段,将外部性成本计入企业的成本中,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来推动落后产能的淘汰。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实施差别化的资源价格政策。由于工业园区的落后企业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利用差别化的资源价格可以使落后企业失去“成本优势”。例如针对落后企业在普通排污收费的基础上大幅提高征收标准等,这样就可以迫使这些企业被市场所淘汰。
第二,征收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附加费。落后企业对整个产业和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影响。因此,可对落后企业征收可持续发展附加费,用于支持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平谷区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利用上述市场化的经济调节手段来促进平谷工业园区落后产能的淘汰。
3.采用国际节能机制,建立节能指标交易市场
国际上通常节能机制包括可交易白色证书制度和可交易的白标证书制度。其中,可交易白色证书制度是英国、意大利、法国目前正在电力与燃气零售部门积极推行的两种节能制度;可交易的白标证书制度,也被称为能源效率证书,代表的是没有被工厂使用(被节约)的能源的价值。“白标证书”的实施对象主要是那些实行了能源节约项目的能源终端用户,并以工厂而不是以设备作为鉴定节能量的基础;“白标证书”也是可以交易的,即那些有多余“白标证书”的企业可以将这些证书出售给那些用能超标的企业。平谷区将逐步探索制定区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碳交易市场,建立低碳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多做一些环保技术、设备以及环保企业股权方面的交易。
创建以上节能指标交易体系的好处在于:第一,减少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成本。在责任明确的条件下,通过适当的市场交易,如项目合作或指标(证书)贸易等,为节能减排资源的高效率流动提供激励,即让最具有节能减排效率的主体承担最多的节能减排工作,并为资金、技术等资源流向能够最有效率利用的主体提供一个快车道;第二,调动企业实行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并能大大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让有能力的企业在可以交易获利的条件下,实行节能减排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指标,更是创造一种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