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 综述
1.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是平谷区2014年重要任务之一,其中环境信息化不仅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信息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从过去的经验看,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
通过实施平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信息化建设,我们力争建立一个长效联合工作机制,联手各部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全区生态文明综合数据库,为全区生态环境有序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2.现状和存在问题
平谷区环境信息化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平谷环保信息网较多的信息化平台,但还缺少全区统一的环境信息化综合平台,没有建立起全区统一的生态文明信息共享渠道,所有的信息都需要通过环保局逐一协调之后才能获取部分数据。所以非常有必要建立全区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3.规划必要性
(1)信息化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不断做出战略部署。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境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探索环保新道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信息化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2)“信息强环保”战略强力推进
201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信息强环保”战略,加快构建“数字环保”体系,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提供重要支撑。同年,作为国家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到2012年底,将建成覆盖全国的环保业务专网,构成国家和省两级应用支撑、数据共享和业务应用的信息服务能力,为“十二五”环境信息化建设奠定重要基础。《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增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和业务应用能力,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加强物联网在环境监管、监测等领域的研发应用,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十二五”环境信息化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期,环境信息化必将助推环境保护事业大跨越、大发展。
(3)信息化支撑环保公共服务要求高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保电子政务作为环境信息化的重要领域之一,承担着环保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环境保护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就成了环保公共服务的必然选择。环保电子政务具有方便快捷、量大面广、公开透明、交流互动、分析比较等独特优势,是加强环保公共服务和满足群众环境权益的有效平台。目前,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意识增强,提升环保公共服务的呼声很高,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为推行电子政务、加强公共服务创造条件,提高环保服务网络化、办事便捷化程度,满足群众环境权益,建立更加高效、规范、廉洁的服务型环保机关成为现实的必然要求。
(4)信息化助力环保创新发展需求强烈
“十二五”时期是平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建设促进京津冀一体化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生态平谷、美力智慧平谷、实现绿色繁荣为目标,把建设“两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区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科学决策和管理创新。环境管理种类繁多,环境信息数量巨大,仍凭原有的人工模式,势必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才能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实现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目前,环境信息化已成为环保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覆盖环保各领域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为环境管理决策、环保创新发展和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重要支撑。
10.5.2 规划目标原则
1.总体目标
建立适应平谷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事业发展要求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合理顺畅的工作机制,环境信息网络覆盖全区,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环境信息化与环保业务充分融合,环境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广泛共享和深度利用,环境信息服务覆盖环境管理全业务、全流程,实现环保业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基本建成“数字环保”体系,向“智慧环保”迈进。
(1)环境信息网络覆盖全区,基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建成覆盖全区各级环保部门及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的环保信息专网,形成全区环保系统“一套网”;开通市、区两级互连的环保视频会议系统;全面完成市、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标准化建设。全面支撑全区环保公共服务、执法监督、应急指挥等应用,实现全区环保系统网络互联和信息互通。
(2)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基本建立,资源利用效益大幅跃升。完成环境信息资源规划,基本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形成职责明确、科学、完善的环境信息资源获取、共享、开发利用、服务发布体制机制,建立市、区两级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元数据科学规范、主题数据充实全面,形成全区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一中心”。完整收集全区大比例尺、高分辨率基础地图数据,建立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全区环境地理信息服务“一张图”。环境数据深度开发,实现环境信息资源化,信息分析智能化,环保决策科学化。
(3)环保核心业务全面信息化,环境管理效能明显提升。实现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辐射安全等核心业务的全面信息化,信息技术与环保业务充分融合。建立环境数据传输交换平台、环保应用软件开发集成平台,各分项应用系统互融互通、协同共享,形成全区环保应用系统“一平台”。全面服务环保业务管理,优化环保业务管理流程,促进环境管理创新,提高环境管理效能。
(4)环保电子政务深入推广,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升级。全区环保系统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建立环保综合信息平台,全面实现全区环保政务信息网上共享、环保公文网上传输、行政指令网上发布,环保政务管理全面信息化。环保政府网站在本地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处于前列。环保政务信息全面公开、更新及时、自助查询。环保行政许可、环境咨询与投诉全部网上受理、在线办理,全程公开;意见征集、公示公告全部网上发布,办事服务、政民互动方便快捷、实时有效。促进环保部门职能转变,切实满足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环境信息标准规范体系更加完善,管理能力极大增强。全区环境信息标准规范覆盖环境信息化建设全业务,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电子政务服务、信息系统运维、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科学、完备,环境信息化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程序设计、数据交换执行统一的标准规范,执行率达100%,具备全面共享、高度集成的技术条件。
(6)环境信息化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信息机构建设全面达标。市、区两级环境信息机构建设全部达到全国地方环保系统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机构完备、人才充实;形成组织完善、职责明确、政令畅通、协调一致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充足、稳定的环境信息化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环境信息化建设、运维、管理和监督考核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环境信息化科研、培训机制。环境信息化组织保障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和科研实力显著提高。
2.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建设“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指导方针和国家环保总局“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思路及其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和总体思路,结合平谷区实际情况,平谷区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指导方针是:
(1)统筹规划。打破地区界限,全区环保系统一盘棋,统一规划,统筹考虑全区环境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
(2)统一标准。建立一套完整实用的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络建设和管理的标准与规范体系,提高环境信息开发、传输和应用的一致性。
(3)整体推进。全区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源—信息流—信息应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链路,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建立污染源—环境质量的响应关系,整体推进,同步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局部投入的效益,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投资效益。
(4)分层实施。全区环境信息化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即区级、乡镇级、企业级。在统筹规划指导下,发挥各级的优势和积极性,根据不同层次的规模和特点,分层负责,组织建设。
(5)互联互通。分层建设各自的局域网,充分利用现有的公用网资源,实现远程通信,扩大服务区域。由点到面,纵横交错,从局域到广域,并与因特网互联,实现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和社会的互联互通,形成全区完整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
(6)资源共享。在统一标准和网络互联的基础上,实现全区环境信息资源上网,充分有效地为各级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为全社会服务。
3.规划原则
平谷区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硬件装备水平及计算机网络建设要以基本能满足应用需求为目的,软件建设要重点以大力开展环境信息数据库建设为核心的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以拉动环境管理、环境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进程为切入点,以逐步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和不断提高管理、业务技术人员的素质为基本要求,随着环境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对硬件需求的扩展,再分阶段、升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软硬件装备水平,使其与环保政务、环保业务形成紧密的结合,全面提高环境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能力。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各地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认真分析当地具体经济、环境条件,突出分层管理、分层实施的特点。
(2)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原则。充分估计环境信息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各级环保部门的“一把手”要亲自抓,切实保障信息化建设措施的有效落实和建设目标的尽快实现。
(3)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以适用为前提,寻求最佳配置,合理利用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构建和谐的网络服务环境。
(4)坚持先进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当前实用,又要兼顾未来发展,与全国乃至国际联网。
(5)坚持遵从法规的理念思想原则。提高数据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机密性,降低运行风险,保证网络安全和上网信息安全。
10.5.3 规划总体框架
以平谷区现有试点作为基准,按照“北京市智慧乡村建设标准”要求,在全区各乡镇、地区办事处、各职能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搭建覆盖全区全行业的智慧平谷总体框架。框架内包含美丽智慧乡村、智慧休闲旅游、智慧农机服务、绿色智慧车队、智慧环保等相关内容。
1.智能农业为核心的高效农业生产系统
以集约化生产为理念,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积极促进智能技术与农业科技成果的融合,打造智能化高效农业产业基地。
(1)果品产业数字化生产
引入信息化、数字化概念,促进果品产业发展;同时,开发智能化果品农业及其附属产业。
通过示范点果品种植环境因子的检测,应用传感器数据采集,数字化果品生长模型建设,实现对果品生长的实时监测与环境调节,并引入短信业务实现对果品种植户预警信息提示。
果品附属产业的开发,包括建立果品二次深加工试点、果酒庄园等示范基地。加强品种引种及引进,提升果品品质;引入远程监控管理手段,对果酒酿造及贮存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信息采集,为平谷果品产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信息基础。
(2)新型农业智能生产引入
引入自动化大棚种植、立体栽培、虫草子实体培养、珍禽立体养殖等技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智能生产体系;通过农业自动化控制手段,根据采集自然环境因素,自动控制调节人为环境参数,实现新型农业自动化智能生产,为平谷区农业多产业发展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3)观赏园艺、创意农庄发展
观赏园艺、创意农庄发展是平谷区旅游与农业两大产业的契合点,在展现现代农业园艺魅力、促进本地区现代园艺发展的同时,美化京城城乡居民阳台环境,扩大平谷区影响力。
通过网络虚拟园艺展示,搭建平谷区农业特色旅游网络宣传平台;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创意农庄,以创意农业应用为导向,通过物联网、智能控制、信息推送等关键技术研究,将创意农庄融入旅游产业,成为农业旅游发展新亮点。
(4)食品安全监控管理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控平台,对区内食品加工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监控。包括利用食品加工信息推送、RFID标识识别等技术建立和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以产地指纹图谱为核心技术的大桃产业风险预警系统等。
(5)生产智能化管理决策支持平台
依托农业生产监测、检测技术等,获取果品及附属产业、新型农业、观赏园艺与创意农庄、食品安全监管等各类农业经济模式的基础数据,形成综合化的农业数据管理中心,通过对各项农业经济数据的图形化展示与智能分析,为平谷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数字依据。
2.便利服务为依托的现代生活系统
围绕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服务,解决突出问题、提高建设成效、实现按服务对象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共享协同、集成高效,提供服务的便利便捷公共服务平台。
(1)农村信息智能服务平台
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固定电话网、广播电视网的“四网”媒介,利用计算机、手机、座机、电视机的“四机”终端,构建基于主动服务模式的农村信息智能服务平台,实现“4D”服务,即数字化(Digital),实时化(Dynamic),定制化(Demand),个性化(Different),全面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
(2)农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实施“网上农家店+实体农务产品公司+信息点”的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以网上农家店为运营中心,依托信息点、组织收集、发布信息,进行农副产品采购、配送;实体农务产品公司负责整合上下游供求资源信息,有针对性地寻找合作的商家和产品参与和扩大网上交易。通过建立对上连接市场、对内连接管理、对下连接农户的信息互动平台,让封闭的农村与外面的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解决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困难、运输交易成本费用过高等问题。
(3)村镇智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建立面向村民的医疗卫生与营养健康智慧服务平台,通过医疗卫生与营养健康信息采集与手机、座机、视频服务系统与装置、人体体征智能测量仪等方式,实现农村医疗卫生与营养健康信息的随身测、随身看、随身播、随身读、随身学、随身听,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与营养健康意识,缓解农村医疗卫生与营养健康事业的压力,从而全面提升平谷区农村农民医疗卫生与营养健康水平。
(4)农村民政服务综合平台
建设平谷区村民民政服务综合平台试点,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起适应实际工作需求的基础数据信息库,便于县镇政府、行政村对各类村民信息的检索,追踪村民的民政信息、享受政府生活救助、补贴等的事务信息,解决民政管理中存在的各类烦琐的人工操作,提高效率,形成各项数据指标的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与技术支持,为未来形成区社会民政信息网建设铺好道路。
(5)农民远程教育学习平台
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界资源,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学习型农村。以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电子图书馆自学相结合,培养自我学习意识,丰富和拓宽村民学习内容和获取知识的手段,提升农民科技软实力,实现村民分享“智慧平谷”所带来智慧学习。
(6)村民卡应用平台
全区作为试点应用推广“村民卡”将是“智慧平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理念,用于办理相关个人社会事务和享受公共服务的多功能、复合式的智能IC卡。包括政府服务、公共事业和金融支付三大功能。“村民卡”应用支撑平台可实现社保卡、居住证、水电卡、公交卡等各类实名智能卡的互认,使市民能持一张卡享受医疗、就业、养老、消费支付等各类社会服务。
3.循环经济支撑的生态建设系统
坚持生态立区,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生态环境循环高效运转。
(1)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控制系统
建设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以及远程传输系统,发布各类自然预警、污染预警信息,重点监控山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对重点污染或环境脏、乱、差地区进行重点监控,采集环境指数与污染指数,判定污染程度与等级,为生态重点地区整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对平谷区生态环境实时监控与预警。
(2)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系统
对居民生活垃圾倾倒进行综合治理,依照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设立统一的垃圾分类倾倒点,对村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培训;结合平谷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生活垃圾倾倒监督体系,对农村每户每天垃圾倾倒进行监督,采用星级考核,对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或垃圾乱混村民进行网络通报,通过互联网监督以及行政管控手段监督村民自觉分类垃圾并倾倒到指定地点。
(3)生活污水景观化处理
采用循环经济理念,模拟自然湿地,选用芦苇、香蒲、美人蕉等挺水植物建造景观湿地,由土壤、基质、植物、微生物等组成,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即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协同作用的方法,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4)庭院农业建设
对农村住宅进行改造,建立两层半结构庭院,屋顶或阳台区域进行农业栽培温室的小型化建设。通过储能节能设备进行日光采集,为小型化温室提供能源支持。
(5)储能节能控制
采用光伏板储能技术,吸收太阳能热量进行存储并转化为电能,为庭院农业或村民生活提供电力支撑;同时,采用节能电表,对农业各类用电进行综合控制管理,利用组态软件建立用电模型,分析用电走势,为用户提供可靠的节电节能信息。
(6)精量灌溉控制
以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理念为基础,对农业用地进行精量灌溉综合控制;采用喷灌技术,对农业用地浇水量进行综合管理评估,实现灌溉远程控制管理,用地浇水短信服务提示等,在节约农业用水资源的同时,为用户对农作物生长用水提供支持。
4.高度社会化的管理服务系统
实施“农村居民一体化”发展战略,从社会化服务入手,提升农村整体品质,进一步提高智慧生态农村知名度、美誉度。
(1)完善农村电子政务平台
深化、完善农村政务信息网建设;引入工作流技术,形成农村行政事务办公网络化、数字化平台;运用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实现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以及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为农村政务公开民主建设拓展渠道。
①“智慧安居”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多元化、多种接入方式相融合的村域网宽带通信能力。使村委会实现对全村用户进行联防预警,对村居重要场所进行远程监控,并利用电脑、电视、手机三屏互动的方式进行信息推送,建设“平安平谷”。
在村公共场所加快新建Wi-Fi无线热点,逐步构建以4G+3G+Wi-Fi为主的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全面普及三网融合高清电视业务,推进视频点播、可视交互等新业务拓展,促进运营企业间开展多种业务的深度合作,支持高清数字电视、高清互动电视、高清全媒体应用、可视通信等全新三网融合应用的普及,促进数字家庭、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开展数字电视、互联网、通信网相互融合的全媒体、数字化服务,推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着力建成北京市一流的IPTV、3G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并完善IPTV监管平台。
②农业资源共享平台
农民“居民化”居住转型同时,对行政村管辖的公共农业资源,包括大型农机具等设备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村民网上预订服务;针对村民个人农业资源(例如小型生产农具),在自主自愿的前提下,纳入资源共享平台,方便他人进行资源使用,实现村民农具采购的节约化,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③智慧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推进农村“智慧警务”建设,提升现代警务的实战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智能技术与传统警务工作的集成、融合与应用,实现现代警务对农村发生各类事件信息的监控管理、实时采集、动态处理和防范预警等智能化功能,大幅提高传统系统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④农村合作社综合管理平台
依托各类农村合作社,建立合作社综合管理平台,包括社务信息系统、生产经营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等,对合作社内村民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依照合作社建立类型,对村民在合作社内共同经营管理的事务进行统筹管理、事务公开,互相监督,推动合作社规范、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⑤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实施联名卡发放,在各信息点设置便捷终端设备(电话支付终端),方便农村客户群体进行资金管理,资金转账、费用缴纳等金融服务;对有经营特色的农家店、星火科技企业,提供个人助业贷款;筹办“联贷联保”业务,由平台出资建立信贷担保风险金,村民自愿共同组成一个联合体,联合体成员之间协商确定贷款额度,联合向建行申请贷款。
(2)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组织体系
建立由区各个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合工作体系,职能部门包括环保局、发改委、农委、经信委、财政局、旅游委、农业局、水务局、园林绿化局、国土局、规划委、交通委、文委、科委、住建委、市政市容委、商委、统计局、卫生局、气象局等20个委办局,由政府办统筹协调,环保局牵头组织相关工作。
工作体系主要包括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的确定;信息共建共享制度的制定,定期联席会议的召开;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分发。
(3)建立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中心
建立环境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出台《关于加强全区环境信息资源管理的意见》,建立全区环境信息资源集中共享、开发、服务和管理的制度,确立环境信息资源主管部门,明确主管部门、技术部门、业务部门及其下级环保部门的职责。
建立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开展环境信息资源规划,对全区环境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建立科学的环境信息资源目录结构和体系,为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中心建设和信息资源服务提供基础。
建立环境信息综合数据中心。以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为基础,建立完整的环境数据编码、存储、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市、区两级环境信息综合数据中心。开发数据集成、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服务的接口,提高环境数据集成共享能力。开发环境信息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信息综合分析系统,提高环境数据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统一汇集各业务数据,服务各业务应用。
(4)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产业规划
①安全绿色的农业
通过建立“美丽智慧平谷”框架的搭建,打造安全、有机、绿色的平谷高效农业。
②智慧共享的旅游业
通过建立“美丽智慧平谷”框架的搭建,打造智慧旅游,实现全区旅游资源监控信息的联网。
③工业
借助兴谷和马坊两大工业、物流基地优势,打造智能物流管理平台和工业信息智能化。
④服务业
加大郊区信息化投入,加强社会综合服务在农村基层的延伸,在全区城市和农村全面覆盖城乡服务业综合网络。
⑤文化
借助平谷区农业、旅游业资源,整合全区各地区文化优势资源,打造“生态美生活美文化美”的文化宣传口号,同意打包进行宣传,让人们来到平谷不只是品尝安全绿色农产品,感受休闲文化资源,还需要深入体会平谷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
10.5.4 具体任务
1.打造美丽智慧乡镇和美丽智慧乡村试点
全区选取10个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乡镇重点打造为美丽智慧乡镇。基于不同的地域地势、产业结构,我们选取镇罗营镇、黄松峪乡、刘家店镇、大华山镇、熊耳寨乡、金海湖镇、东高村镇、夏各庄镇、马坊镇和滨河街道10个乡镇。
在全区范围内选取有地域特色优势的12个村作为美丽智慧乡村来建设。包括:大兴庄镇西柏店村、良子村,镇罗营镇大庙峪村,金海湖镇黄草洼村,黄松峪乡大东沟村、雕窝村,熊二寨乡老泉口村,刘家店镇前吉山村,大华山镇挂甲峪村,王辛庄镇放光村,夏各庄镇大岭后村,东高村镇赵家务村。同时将马坊作为农业智慧谷试点、兴谷作为美丽智慧企业试点、滨河社区作为智慧社区试点进行重点建设。
2.建设环保应用系统支撑平台
(1)建设环境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完整收集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业务专题空间数据,在环境信息综合数据中心中,建立环境空间数据库。开发环境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编辑、处理、管理和地图制作功能。开发环境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实现分布式存储的地理信息数据共享、聚合;开发通用GIS基本功能和环保业务空间应用功能的开发组件工具,实现业务系统GIS功能快速搭建。开发环境地理信息综合分析系统,实现业务信息各种综合空间分析、模拟、评价、展示功能,服务环境综合管理、领导决策、突发事件预警、应急指挥。统一汇集各专题空间数据,服务各业务空间应用。
(2)建设环境数据传输交换平台
对接环境信息综合数据中心,完善环境数据交换标准规范体系,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格式,统一的数据交换模式,形成统一的数据交换基本框架体系。在市、区环境数据中心之间,在不同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开发部署数据交换中间件和交换适配器,实现横向、纵向环保部门之间数据安全、稳定交换。统一支持各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共享。
(3)建设环保应用软件开发集成平台
对接环境数据传输交换平台,完善环保业务应用软件开发和集成的标准规范体系,形成统一的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基本框架体系。开发公共功能组件和业务功能组件,实现应用软件开发和业务功能定制的快速搭建,提高软件集成的程度,促进业务应用的融合。开发应用软件集成门户,实现不同应用软件的统一单点登录、身份认证、权限管理、信息聚合和服务。建设环保软件开发平台和监管平台,建立统一的软件开发、调试、管理、配置、监控管理工具。统一服务各业务应用系统功能集成和定制开发。
(4)建设生态文明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平谷区生态文明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主要面向区各乡镇和职能部门提供数据采集申报、共享交换、政务信息互动等服务。
(5)建设生态文明决策服务平台
“平谷区生态文明决策服务平台”主要在“平谷区生态文明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全区实时数据的查看、数据深度分析和数据报表的产生。该平台面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服务。
(6)建立八大生态文明基础信息数据库
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建设各种数据库。规划阶段重点建立全区八大生态文明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农业、林业、水务、文化、气象、旅游、能源、环保等八个方面,实现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数据库化。
(7)推进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化
一是建设环境监测实验室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联网实验仪器,整合实验室设备、人员、资料等资源信息,实现实验数据自动采集,实验资源快速查询,实验任务综合调度,分析结果智能生成,提高环境监测实验分析效能。二是建设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管理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强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对所有站点进行联网,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集中存储、统一管理,提高环境监测时效性。三是建设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系统。汇集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人工现场监测数据、历史环境监测和评价数据,形成环境监测综合数据库,建立环境质量分析和评价模型、趋势预测模型,快速生成环境质量评价结果,预测未来环境状况,辅助环境综合决策和应急。四是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对生态环境状况、土壤和资源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动态采集、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建立生态环境分析评价和预测模型,快速生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预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持。五是建设环境遥感监测管理系统。运用遥感技术,对重点流域、环境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及其他有关土壤、资源、生物等的遥感影像进行自动识别匹配和人工判读解译,分析环境状况,辅助区域性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
(8)推进污染源管理信息化
一是建设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区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试运行、环保验收等业务信息的动态采集、统一管理、网上服务,形成污染源基础数据库,提高环评管理效能。二是建设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区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测算、核定、配给、监管的统一管理,建设项目总量预算申请、审核、批准,排污权交易的网上服务,加强总量控制管理。三是建设排污申报登记、许可证管理及排污费核定管理系统。实现对排污申报,排污许可证审核、发放,排污费申报、核定等业务信息的动态采集、统一管理、网上服务,形成排污申报数据库,提高排污许可管理水平。四是建设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系统。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建设,对所有点源进行联网,实现重点污染监控企业污染排放状况自动监测,自动监测设施运行情况远程监控,形成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库,提高污染源实时监控能力。五是建设固体废物监控管理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GPS技术,对固体废物的产生、转运、处置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控,实现全业务信息的动态采集、统一管理、网上服务,形成固体废物监管数据库,加强固废管理能力。六是建设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督管理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对机动车排气检测工位及检测设备进行联网,实现检测全过程实时监控,对新车控制、在用车监管及淘汰报废、环保标志发放、路检等业务信息的动态采集、统一管理,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管控能力。七是建设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管理系统。实现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信息的动态采集、统一管理。开发移动执法管理系统,现场采集执法信息,调取执法依据,联网分析,辅助现场执法。八是建设环保行政处罚管理系统。实现行政处罚信息的动态采集、统一管理,建立案件处理分析模型,根据违法事实和调查数据,为环保部门提出科学的裁量方案建议,辅助行政处罚裁量。九是建设污染源普查与环境统计管理系统。实现污染源普查、环境统计数据的动态采集、集中汇总、统计分析和统一管理。具备数据采集、处理,审核、汇总、比对、上报等功能,实现基于GIS的统计分析和查询。
(9)推进生态环保管理信息化
建设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形成生态环保基础数据库,实现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管理信息的动态采集、集中汇总、统计分析和统一管理。通过环境信息综合数据中心,调取生态、土壤、地下水、生物多样性、农村环境质量评估结果,依托环境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反映生态和自然保护区、土壤、地下水环境、生物多样性、农村污染源的分布状况,辅助生态和自然保护区、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规划。通过环境信息综合数据中心,向环评审批、污染源申报、污染源在线监控等系统提供生态、自然保护区、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辅助环境准入管理。
(10)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信息化
建设辐射源安全管理系统,建立放射源和电磁辐射源管理基础数据库,实现放射源、电磁辐射源管理信息的集中汇总、统计分析和统一管理,运用物联网、3S技术,对放射源源的产生、使用、转移、贮存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对电磁辐射源的分布、辐射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对辐射安全进行预警预测,实现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全流程网上申报、办理、公开。
(11)推进环保行政管理信息化
建设公文传输、政务信息管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事管理、科技管理等行政管理系统,实现全区公文传输、收发,政务信息审核、报送,会议通知、报名,档案归档、检索,资金预算管理,项目申报、审批,人事档案、职称、工资管理,科技项目申报、审批、科研机构、人员管理等行政事务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环保行政管理效能。
(12)提高环保电子政务应用服务能力
提高环保公共服务能力。以环保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为抓手,加强全区环保政府网站群建设。建立信息公开目录,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提高信息公开服务的时效性、完整性和便捷性;提高环保数据自助查询、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服务能力,形成“一站式”全区环保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环保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实现全部环保审批事项全程“一站式”网上申请和公开,“一平台”在线办理和监督,促进环保审批优质、高效、规范、透明。
提高环保政务管理能力。建立全区环保综合信息平台,为全区环保系统提供信息发布、互动交流、应用集成的“一站式”政务服务,提高信息共享能力。升级完善环保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统一的环保业务工作流引擎,实现各项业务工作流程网上流转、办理,提高工作效率。建设环保移动OA系统,依托环保移动专网,扩展传统OA系统,实现随时随地网上办公。
提高环保综合决策能力。建设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集成相关业务功能和数据,运用空间分析、三维建模等技术,评价区域环境质量,测算污染物总量、浓度、环境容量及其分布,预测污染的形成、扩散、变化情况,服务解决环境功能区保护、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综合分析与预测等跨部门、跨区域、综合性、复杂性环境问题。建设环境应急管理系统,集成各业务功能和数据,运用3S、视讯通信等技术,全面支持各项环境风险防控应急管理,形成融风险源动态监控、应急资源、专家及预案库、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现场处置与反馈、后期评估与归档于一体的风险自动预警、决策智能支持、调度、处置、评估高效快速的“一平台”环境应急系统,提高环境应急反应速度和管理能力。
3.完善环境信息化管理保障体系
(1)健全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市、区、乡镇三级环境信息机构建设,充实和明确环境信息机构职能,增加人员编制。建立环境信息化专项资金,完善环境信息化工作机制。建立年度全区环境信息化专业技术培训制度,提高环境信息化专业技术和科研实力。
(2)完善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制定和完善各项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实现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全覆盖。建立对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促进全面的系统集成和数据交换。
(3)建立环境信息化安全运行机制
建立合理、高效的环境信息化安全运行的考核和职责分工机制。形成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信息化运维管理机制,完善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完成全区环境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评测和定级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