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深入推进公众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1.公开生态环境信息
环境信息公开是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是社会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重要保证,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应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政府、企业、其他公共机构等环境信息的持有者,也应将其所掌握的环境信息通过适当方式让社会公众知晓。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政府和企业信息公开化、透明化,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在保证政府环境信息的公开化前提下,政府应严格监督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和环保部门政务透明化,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评判和监督,定期在社会上公开。规范项目审批、排污收费规章和来信来访处理等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并定期邀请公众代表对政务公开提建议。
平谷区应在不断完善和强化信息公开制度、拓宽信息交流渠道、扩大信息沟通平台等措施基础上,建立完善有关公众参与制度,引导和鼓励公众以个人、社区、团体等多种形式更多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避免因环境问题激化社会矛盾,成为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导火索。
2.组织公众听证
完善公众听证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是提升平谷区生态文明建设公共行政合法性,促进法制政府建设,构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协商合作,以及培养社会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保障社会公众实体权利的有力工具。
平谷区应通过新的机制、政策和行动方案促使各种社会团体、媒体、研究机构、社区和居民参与到决策、管理和监督工作之中。通过深化城乡统筹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第三方监督机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措施,优化完善生态文明监督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保障公众参与、监督生态环境发展,为平谷区生态文明建设献策献计。
12.2.2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
1.组织生态文明建设公益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公益性质,组织公益活动是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强化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的保障之一。
平谷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整体上要完善公益组织准入机制,鼓励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公益活动,应提倡和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公益活动,加强基层生态保护组织的培育,尤其针对环境管理薄弱的农村地区。根据平原区和山区不同环境状况,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公益事业;建立环保志愿者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社会公众申请加入环保公益组织,并表彰、奖励对平谷区生态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宣传,使公众意识到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推动公众自愿参与到生态文明公益活动中,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
2.推动生态环境维权
环境维权机制的建立是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政府依法保护与响应民间合法诉求的重要途径,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平谷区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权益维护机制:
加强制度内的环境维权体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环保职能部门应迅速回应居民的环境诉求,及时给出解答和建议;改善本地的法律环境,减少对法院立案、判决和执行的不必要干扰,并提高居民对司法渠道的获取能力,引导居民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环境权益;鼓励民间环保力量发挥积极、理性的引导作用。民间环保力量相较政府部门而言,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组织能力,如果善加引导,则能够对环保事业发挥较为积极的作用;构建政府、媒体和社会力量间的良好互动合作关系。
针对现实中的环境维权问题,应首先保障平谷区的环境诉求渠道畅通,特别是针对居民的信访、投诉要有有效回应;其次,尽快出台可操作细则,使公众有序、有组织地参与到涉及公民环境权益的项目,尤其是前期规划决策、环评立项环节;第三,设立生态环境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鼓励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生态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12.2.3 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创建
按照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标准,区政府应广泛发动各级部门、企业、组织等,全面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以建设(示范区)促(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各级部门合理定位,制定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目标。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模范个人、生态环保示范村(社区)、生态环境优美镇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评定。最终将平谷打造成为市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星工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政府应加大力度鼓励规模以上企业积极创建“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市级环保模范企业”“市级绿色企业”“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等称号,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增添强劲动力。
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基础上,针对城区与农村地区,机关、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等不同主体的特点,积极开展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宾馆等“多绿”系列创建活动,将这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内容,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创建活动成为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环保、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载体,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机制。
通过系列创建,将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理念普及渗透到全区各部门、各行业中,形成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使全区居民在参与环境保护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利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