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方面派出柬埔寨民族歌舞团参演2015年中国—东盟戏剧周。该团成立于1965年,团员均来自该国著名艺术高等学府柬埔寨皇家艺术大学,演技精湛,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都是他们的长项。
柬埔寨在历史上就是一个著名的舞蹈艺术国度,古代曾建立了一个在东南亚影响较大的古国,名曰“扶南”,该国因海上贸易而逐步强大兴盛起来,其音乐舞蹈在中国被称为“扶南乐”。“扶南乐”在隋唐时期即传入中国宫廷。《隋书》卷十五《音乐下》即有所记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二则》记录了当时扶南乐表演的轮廓:“扶南乐,舞二人,朝霞行缠,赤皮靴。”在唐带贞观十六年(642年)后,“扶南乐”甚至正式取代了印度的“天竺乐”,列入十部乐之中。[1]足见“扶南乐”在中国与域外音乐舞蹈交流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典舞蹈在柬埔寨语叫“洛坤”,来自爪哇语“拉古”,即“步行”之意。柬埔寨古典舞蹈由印度传入的,阇耶跋摩二世(公元802—850年)时,宫廷舞蹈已经上演,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在吴哥窟的浮雕上皆有反映,手姿和台步都柔缓、优雅、祥和。泰国古典舞蹈在其影响下,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含蓄、稳重、恬静的风格。
演出排有天女之舞,展现的是柬埔寨古典舞蹈的典雅之美。几位饰演天女的女性舞者头戴佛塔造型的宝冠,上穿华丽的披肩,下穿束身长裙。长裙紧身,一方面限制舞蹈的大幅度动作;另一方面又因此呈现出端庄高贵的气质。舞者手脚都戴有铜饰,随着身体摆动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在此舞表演过程中,演员的手姿与泰国南部的舞蹈有相当大的差异,虽然都是后弯,但她们食指和拇指相扣,而其他手指并不并拢,而是如花瓣一一绽开。
相较之下,柬埔寨的民间舞蹈却呈现出一种野性、自由、奔放的乡土风格。此次表演以民间舞蹈为主,其中抓鸡舞颇为有趣,表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乡土生趣。三对男女身着质朴大方的高棉乡民服装,在舞台上赤足而舞。女性舞者扎着马尾辫,上穿桃红色衬衫,下穿灯笼裤,手持簸箕;男性舞者头扎可擦拭汗水的毛巾,上穿白色汗衫,下穿大红色三分裤,拿着乡村里罩住鸡鸭的开口笼。演员舞蹈动作简单大方,清新可爱,台步并不考究,但手姿承袭昔日印度天竺舞蹈的传统,四指并拢后弯,大拇指回扣,表演时一丝不苟。此手姿与泰国的基本相同,显示着古典文化交流遗留下的共同审美特征。
随后表演的野牛舞也颇有意思,男性舞者直接在头上佩戴牛角头饰,与头戴象征蒿草的女性舞者和歌而舞。有学者提到这类野牛舞是“描写猎人生活的舞蹈。据说是古代菩萨、磅埠、磅清物一带的博族人创造的,在新年时常跳这种舞”[2]。但此舞更像是与我国迎春春牛舞性质相同的、源于原始农业稻作时代的祭祀舞蹈,只不过我国这种春牛舞在表演形式上逐渐为采茶戏等民间戏所取代,在巫术、祭祀功能上为师公戏所接替。中国有“鞭春牛”的习俗:“立春前一日,临安府造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及驾临幸,内官皆用五色丝彩杖鞭牛”(《武林旧事》),“迎春日竞看土牛,或酒以菽稻,名曰消疹,啖生菜春耕以迎生气,元日和神贺节,上元观灯,好秋千百戏”(《图说古风俗》)。但单纯的“鞭春牛”无法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于是进化为“春牛舞”“春牛调”。临近东南亚的中国广西从南部的玉林、岑溪、灵山到北部的靖西、德保等地都有春牛调。
此次柬埔寨的演出,在舞蹈的间隙还穿插青年歌手的演唱。其中女歌手所唱的《怀念中国》是西哈努克亲王亲自创作的歌曲。“啊!敬爱的中国啊,我的心没有变,她永远把你怀念。……你是一个大国,毫不自私傲慢,待人谦逊有礼,不论大小平等相待。……啊!柬埔寨人民!是你永恒的朋友!”优美的歌声当中,许多老一辈的观众眼眶里溢出了泪花,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
本次展演,民间舞蹈比例颇大,宫廷舞蹈比例偏小,虽然民间舞蹈淳朴大方,但柬埔寨舞蹈艺术的精华实际在宫廷舞蹈。如今,曾经受到柬埔寨舞蹈影响的泰国舞蹈,在吸收了柬埔寨宫廷舞蹈的精华后,又立足于本土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而作为其发源地之一的柬埔寨宫廷舞蹈却相对式微,着实让人有些遗憾。如今吴哥窟保留着大量真腊吴哥王朝时期留下的石雕以及石刻文献。作为图像学的珍贵文献,吴哥窟记录的舞蹈形态完全可以整理出来,如同中国把敦煌莫高窟壁画搬演为歌舞剧《丝路花雨》一样,让伟大的古典艺术在今日重现辉煌。中国作为柬埔寨的友好近邻,除了支持、帮助当代柬埔寨发展经济之外,或可在文化艺术上与其进一步深入合作,把中国复兴古典舞的经验带到柬埔寨,中柬合作重现曾经辉煌的吴哥古典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