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陶工艺的意义构成

制陶工艺的意义构成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匠的工艺知识是由传统知识、意义类别和对物品的分类方法构成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技术元素进行命名以及对工艺流程和陶器外形的语言表达过程中,意义可得到再现。制陶过程是意义在社会和文化领域中建构的一种实践。陶坯会在800℃左右继续烧制,温度达到1000℃时,陶坯的颜色会转红。陶器拟人化的概念意义在完成阶段中也会使用。对陶器来说,能够呼吸意味着具有好的透气性,它也是陶匠判断陶器“生命”的一条标准。

理解工艺知识在制陶过程中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所谓文化内涵,陶匠将其归功于工艺原理和制造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陶匠们使用的关于陶器器型、特性、颜色和工艺体系的术语与他们对陶器的看法和认知紧密相关。

制陶过程可以按照不同的要素进行分类:陶器的形状、釉料的颜色、氧化程度、窑火的温度和类型、陶器烧制以及气流的影响。在诸多的因素之中,火焰的颜色、水分的扩散情况以及烧窑过程中釉色的渐变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它们标志着陶器完成的水准。当窑火的温度升高时,陶坯的颜色会发生从浅红到深红的变化。在下一个阶段,红色、粉色和彩虹色会同时出现,意味着釉料和其他的混合物开始融合。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观察窑内的温度是否已足够高,能保证陶器的烧制得以完成。陶匠说他们能够“通过一瞥就能判断窑火的情况”,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经验知识,他们可以估计烟量、火温、火焰流动的细节以及窑内缺氧的情况。

陶匠通过观察火焰判断窑内的情况,他们根据自身掌握的工艺知识能够把握窑内环境的动向。这些知识根植于与特定现象相关的意义体系,包含概念类别的分类与解释。他们对陶器相关问题的理解是透过自身的经验和解释体系存在的。与陶器颜色、形制、器身以及各种条件有关的工艺行为都是有意为之的,并且建立在与环境紧密呼应的解释体系之上。陶匠以多面向的方式解释制陶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这一点能从制陶的相关评论中如“它太复杂了,没法从一个方面解释”或者“只有陶器从窑里取出后,才能知道”了解到。换句话说,通过询问以下问题,比如在烧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为什么它会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发生?陶匠们经历了从有关的多种状况中识别上述问题的过程,系统化了自己的知识,并通过工艺行为将其实现。

此外,此类识别能够通过对概念的实践比如解释和观察来完成。陶匠在完成多种工艺过程并利用心得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解读与实践体系。在当地社区层面,陶匠们彼此交换信息,从而分享具体化的知识。通过非制度化的训练和学习,个体的陶匠准确地掌握了材料的特性和功能。此外,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他们将自身的艺术品位也融入其中。

陶匠的工艺知识是由传统知识、意义类别和对物品的分类方法构成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技术元素进行命名以及对工艺流程和陶器外形的语言表达过程中,意义可得到再现。从这两个角度看,工艺知识是独特的。制陶过程是意义在社会和文化领域中建构的一种实践。根据Lemonnier(1993)的说法,尽管工艺流程中可能存在着有机联系,每道工序互相影响,材料和工具之间的关系也类似,但其间发挥作用的不仅仅是工具的物理定律以及工艺行为普遍和必然的原则,社会意义同时也得以再生产。他的论述表明信息和与工艺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都是由技术应用所导致的生理现象,理念实践的相关领域是同材料和能源有所区别的。

从土壤的性状、陶器的情况、火焰的强度和陶器的名称和质量等角度,可以看到本地命名与意义再现如何发生,这在庆尚北道和庆尚南道娴熟的陶匠身上有着明确的体现。陶匠们通过与人体内血液循环相类比来解释土壤的状况,他们宣称路边的泥土是没有生命的,而地表以下2~3米深处的陶土含有某种成分,类似于人体通过动脉实现血液循环。这也意味着陶器不仅拥有物品的身体,而且在陶匠赋予其意义时,它也拥有了类似于人类肉体的形态。因此,陶匠会按照人体的模式来解读陶器,使其获得了具有生命的内化形象。

在用来形容烧窑过程的词汇中能清楚地发现陶匠使用的语言中将陶器比作人类身体的情况。根据窑内火焰的强度,他们形容为“火焰等待阶段”“火焰吞噬阶段”和“火焰喷吐阶段”。当温度达到约400℃时,窑内会有黑烟产生,这个阶段被称为“穿衣”。当温度介于600℃到700℃之间时,黑烟退去,这一阶段被称为“脱衣”。当陶坯完全染黑,陶匠会说它们“穿戴完毕”(Jeong Dae-hui,58岁,尚州,庆尚北道)。

同样还有使用类似隐喻说法的情况,因为窑内有冷空气进入而导致的陶器破损现象被称为“站起来了”或者“生病了”。当窑火开始燃烧时,窑内会有多种情况发生。尽管在开始阶段火焰不间断地进入窑内,但在特定的一段时间,火焰会从窑内窜出。当内部的火焰刚刚点燃时,窑会很“排斥”,一段时间以后则开始“接受”。此时,如果有冷空气流入会导致陶器开裂,这种现象被称为“站起来了”。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烟囱会被封闭起来。当窑内的温度达到400℃~500℃时,会有烟出现。燃料是木柴,陶器会“穿上柴衣”,当用燃油作燃料时,陶器穿上的是“油衣”。当窑内的温度达到600℃~700℃时,烟会消失。陶坯会在800℃左右继续烧制,温度达到1000℃时,陶坯的颜色会转红。一旦窑内的温度达到如此高度,就不会再有大的问题发生了(Jeong Dae-hui,58岁,尚州,庆尚北道)。

“病”的类型有多种,“流泪病”是因为陶器接触到风引起的,而“陶底病”的产生是因为陶泥拍打不够充分,导致有空气留在陶器底部。“弯曲病”是因为陶器由于受热变形或者在烧窑过程中其他陶坯的重量压在其上,“表面干燥病”则是形容风导致陶器表面开裂。风引起的陶器开裂、破碎和扭曲被称为“海绵状”或“表面被吸干”。陶坯干燥过程中开裂或者出现其他损伤是因为阳光太强烈、强风和高温。在制作和烧窑过程中出现的不寻常情况被称为“生病”或者“久病”。因此,反常情况会使用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来表述。陶器拟人化的概念意义在完成阶段中也会使用。例如,当把陶器交给其他人时,陶匠会说仿佛感觉是在“嫁女儿”,这表明陶器被赋予了一种女性化的形象。这个例子也证明通过在陶器上投射自己的经验和感受,陶匠将陶器转化为一种社会性的物品。

对于陶器各个部分的命名,延续了这种人文素养的投射。陶匠描述陶器时会用到腹、肩、嘴等术语。依据外形,他们将陶器描述为“大腹罐”、矮扁器、狭高器[30]、美器、拙器等。甚至在区分成品陶器时,人们描述情况时还会说“陶器是否能够呼吸”。对陶器来说,能够呼吸意味着具有好的透气性,它也是陶匠判断陶器“生命”的一条标准。他们再一次将陶器视为并表述为同人类的身体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