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既不复杂,也不神秘,它不过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就其本质而言,“‘认同’一词一般用来表示个体对自己与特定的群体、组织或政治单位之间的同一性或一致性的确认”[3]。简言之,所谓认同不过是个体与某个特定对象的同一性或一致性的确认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情感、评价、态度和行为等过程,包括性别认同、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单位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形式。作为群体存在的个体常常内含并表现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认同形式,“并且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出原有的特点”[4]。
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认同呢?对此,首先需要对中华民族概念有清晰认识和界定。“就其本原而言,‘中华民族’不过是用近代西方的‘民族’概念来界定的中华人群共同体。”[5]就原初含义而言,民族概念作为一个描述、分析和界定特定人类群体形式的概念工具,形成于西欧民族国家构建和扩张的历史进程之中。在中世纪中后期,取代基督教普世世界国家的王朝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通过独立的王权和强大的国家权力对国内居民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整合,从而使国内居民成为一个联系紧密且稳定的人群共同体,即民族(nation)。随着这些群体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进而实现民族自觉后,便通过民主革命的手段推翻了王朝的统治,解决了民族与王朝的二元对立,“建立了能够保障民族利益并得到民族认同的国家制度体系,即民族国家(nation-state)。从而使自己具有了国家的形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6]。由此,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nation)便最终形成,民族与国家实现了统一,并获得了具有和国家同等意义的地位,成为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如德意志民族、法兰西民族、大不列颠民族等,民族的构成即是国家的国民或公民。伴随西欧民族国家体系的确立与传播,民族国家制度体系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优势在世界范围不断迸发,民族国家制度的世界意义得以不断凸显,民族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这样,人们的视野开始聚焦于西方,要么迅速地开始向西方民族国家学习,并开启自己国家的国家形态转型——民族国家的构建;要么继续徘徊于西欧民族国家世界体系之外,最终沦于被动挨打之境地。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民族概念开始传入中国,并为国内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所接受、使用和传播。“梁启超在1899年于《东籍月旦》一文中率先使用‘民族’一词后,又于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7]随后,梁启超把中国历史上的“中华”概念与西方的“民族”概念结合在一起所创造的“中华民族”概念,在经历了思想界的三次大争论、外敌入侵尤其是抗日战争、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之后,[8]为从官方至民间的各层面的全体中华儿女所接受和认可,中华民族成了包括国内所有民族群体的共同族称,它是一个经由历史上的所有民族群体凝聚而成的民族实体。诚如费孝通所言:中华民族是“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元,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便是以中华民族为族称的崭新民族国家。同时,中华民族也得以最终形成,并获得了国家属性——披上了国家的外衣,取得了国家形式,并与国家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民族。
中华民族成为一个自觉并不断走向自为的民族实体,不过百余年时间。然而,中华民族概念在实际中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理解或使用:“一是指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一是指由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结合而成的以‘中华民族’为族称的民族共同体。”[10]前者是对中国境内从久远历史走来的各个民族群体的总括;后者特指一个以“中华民族”为族称并认同于中华民族的人群共同体,即费孝通所说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显然,二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本文所说的中华民族认同建设,便是后一层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即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只有一个民族才能称作民族(nation),这就是中华民族(Chinese nation)……现在,世界各国都普遍的在‘全体国民形成一个统一的国族’这一含义上使用民族(nation)一词。”[11]更进一步说,中华民族是中国民族国家的国族,或者说中国是以中华民族为族称的民族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代表或象征中国的民族只有一个,即中华民族。就此而言,所谓中华民族认同,是指各民族群体对中华民族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内心的归宿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认同的形成,都是不断形塑或构建的结果。就国家而言,要求不断地对国民或各民族群体进行认同形塑或构建,这是国家强大、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社会心理基础,是一个不断进行、永无止境的过程。故而,作为象征和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巩固后,也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建设。因而,中华民族认同建设,就是在中国各民族已经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上,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一系列必要的制度安排、政策举措、思想文化熏陶、社会舆论引导等,推动和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