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流动穆斯林族际网络嵌入看构建新疆嵌入式民族社会结构路径

从流动穆斯林族际网络嵌入看构建新疆嵌入式民族社会结构路径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4][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科学规划处特别委托项目“兵团推动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实现路径研究”;国家民委新疆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民族问题研究项目“新疆多民族地区嵌入式社区营造研究”。

(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大疆内外穆斯林人口流动的推拉力,为促进流动穆斯林的族群互嵌创造经济社会条件

上文的分析显示,区域经济发展、疆内外穆斯林人口流动为族群互嵌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因此,应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鼓励穆斯林有序流动,可以考虑通过政策性的安排,提高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的吸纳能力,以经济交往带动社会交往,进而促进穆斯林人口与其他族群成员之间的交往。

(二)缩小收入差距,创造平行就业岗位,促进族际互嵌

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多多创造平行就业岗位,充分发挥经济地位和职业地位这两个因素对促进族际交往的积极功能,抑制消极社会功能。比如,可以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能够提供大量的平行的就业岗位,同时,经济收入方面的差异也控制在利于促进族群交往的限度内。

(三)推进共享文化建设,为促进族群互嵌提供文化平台和动力

社会关系的发生有赖于一定的文化共享,尤其是族际交往关系的深入发展,更加有赖于共享文化的创建。只有通过共享文化的建设,才能有效地抑制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性对族群交往的消极影响。共享性文化平台的搭建,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科学性和现代性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充分考虑借助地方性的共享文化的开发。

【注释】

[1][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机制研究——以云南省为例”阶段性成果(2015Y040);本文获云南省2015年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资助。

[2]作者简介:夏文贵,云南大学民族政治边疆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3]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5]周平:《中华民族: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4期。

[6]周平:《再论中华民族建设》,《思想战线》2016年第1期。

[7]周平:《中华民族: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4期。

[8]对此,可参见周平教授的《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中华民族的性质和特点》,《学术界》2015年第4期。

[9]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10]周平:《论中华民族建设》,《思想战线》2011年第5期。

[11]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288页。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752页。

[14]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79页。

[15]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83页。

[16]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17]周平:《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思想战线》2010年第4期。

[18]马启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我国的民族政策》,《求是》2010年第23期。

[19][美]迈克尔·G.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十二版),林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9页。

[20][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页。

[2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0页。

[22]马戎:《中国民族关系现状与前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5页。

[23]周平:《中华民族的性质和特点》,《学术界》2015年第4期。

[24]参见周平《中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25]周平:《中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26]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7]马戎:《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28]周平:《论中华民族建设》,《思想战线》2011年第5期。

[29]周平:《当代中国族际关系的特点和走向》,《学术界》2015年第11期。

[30]周平:《当代中国族际关系的特点和走向》,《学术界》2015年第11期。

[31][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32]周平:《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国家》,《学术探索》2013年第10期。

[33]周平:《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国家》,《学术探索》2013年第10期。

[34][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页。

[35]周平:《当代中国族际关系的特点和走向》,《学术界》2015年第11期。

[36]周平:《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3期。

[37]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38]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39]周平:《中华民族: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4期。

[40]周平:《中华民族的性质和特点》,《学术界》2015年第4期。

[41]柏贵喜:《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浅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42]马戎:《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43]周平:《中华民族的性质和特点》,《学术界》2015年第4期。

[44]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45]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6]周平:《中华民族思想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中国民族》2015年第3期。

[47]周平:《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国家》,《学术探索》2013年第10期。

[48][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云南省民族研究院重大项目“云南边境地区跨国移民的社会治理研究”和2016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云南山地多民族杂居区的交往规范与社群共同体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的田野资料搜集得到了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方运利、李马希望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49]作者简介:王越平,副教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50]“坝子”是在西南官话中具有普遍指代意义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分布于山地中的小片平地,也即小盆地。

[51]童绍玉、陈永森:《云南坝子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3页。

[52]James C.Scott,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west Asia,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p14.

[53]Jianxiong Ma,Environmental History in East Asia: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edited by Ts'ui-jung Liu,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14,pp.131-155.

[54]结合鲁甸人的表述,本文在研究时把研究范围定义为广义的鲁甸坝。

[55]据《维西史志资料2·维西见闻纪》和《云南通史》记载,汉族应是在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始在鲁甸设汛时才逐步进入,这一点也同样得到了鲁甸人口述史材料的支撑。因汉人进入较晚,并且主要以从军、从商为主,兼事农业,故与当地早期来的民族之间冲突不大。藏族和白族则是后期因赶马帮、做生意才流入本地,并且多为嫁入或入赘,故与其他民族间无太大冲突。彝族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由周边地区逐步迁入鲁甸并相对隔离的居住在马厂,与当地民族间接触较少。故此,本文在分析鲁甸坝子内部族群关系时将不把这四个民族作为重点分析。

[56]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34页。

[57][美]约瑟夫·洛克:《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58]施添福:《清代台湾的地域社会竹堑地区的历史地理研究》,新竹县文化局2001年版,第176页。

[59]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246页。

[60]胡文明主编:《普米研究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65页。

[61]《普米族简史》编写组:《普米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62](清)余庆远撰:《维西史志资料2·维西见闻纪》,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印1994年版,第50页。

[63]胡文明主编:《普米研究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66页。

[64][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科学规划处特别委托项目“兵团推动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实现路径研究”(14TW07);国家民委新疆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民族问题研究项目“新疆多民族地区嵌入式社区营造研究”(2014-XJM-02)。另外本文还得到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2015年度研究生奖学金计划资助,在此特表感谢。

[65]作者简介:吴良平,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马自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66]Randall Collins,“Micro-Translation as a Theory of Building Strategy”in Advances in Social Theory and Methodology:Toward a Integration of Micro-and Macro-sociology,eds.K.Knorr-Cetina and A.V.Cicourel(London:Routledeg,1981),pp.84-96.

[67]是指推动两个群体之间发生交往的具体个体构成的群体。参见拙文《中介群体与新疆嵌入式民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构建》,《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6年第19辑。

[68]根据边燕杰的《社会网络理论十讲》第一讲中有关社会结构的概念讨论归纳出两种社会结构视角。

[69]吴良平、龙开义:《中介群体与新疆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构建——以和田市古江南苑小区汉族春节族际网络为例》,《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6年第19辑。

[70]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71]资料来源:明珠社区常住居民登记簿。

[72]石河子市明珠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站流动人口登记簿,参考赵斌即将发表的调查报告《石河子市六宫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调查研究》。

[73]本次调查数据来自两次调查,第一次是对明珠社区回族和汉族在古尔邦节和春节期间族际互动情况的综合调查,我们从中分离出来89份有关流动穆斯林人口家庭问卷;第二次则是流动人口节日族际互动专题扩充调查,即专门针对明珠社区流动穆斯林人口的扩展调查,调查了37户家庭,收集到有效问卷37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