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基本上经历了三次增长高峰。其中,以2003—2009年的七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高峰,同时也经历了衰退。根据全国省级行政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的排名,从2003年至2009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地区的生产总值排名没有变化,排名顺序都是广东省第一、江苏省第二、山东省第三、浙江省第四。但是,在这七年间,浙江省与前三个省份之间的生产总值差距却呈现加速扩大的现象。仅以浙江省与江苏省的生产总值为例,差距由2003年的2737.9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11228.8亿元。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显现落后态势。
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基本上都是凭借低廉的生产成本而成为全球著名的制造业基地,但是随着生产能力的持续扩张及欧美经济的疲弱,逐渐发生产能过剩的现象,为原本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另外,自然资源的紧缺和环境保护压力的持续加大,使得传统的支柱产业遭遇“高成本、高要求”的挑战。
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以提升技术层次和产业向上发展的战略,作为引领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政策。其中,广东省选择了汽车和石油化工为作为产业发展重点。2009年广东省的汽车工业产值达3212.79亿元,汽车产值和销售收入位居全国第二;乙烯产量增加到220.14万吨,占到全国乙烯产量21%。江苏则以长三角(上海、昆山)IT产业集群形成为契机,大力发展微型计算机,2009年江苏微型计算机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5%,同时,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造船业、输变电等也成为全国重要基地。山东省在家电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置,而且将农产品加工、汽车产业、海洋工程等列为重要发展产业。
相对而言,浙江省则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朝向绿色产业的方向迈进,因此除了传统的小商品生产经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外,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方面乏善可陈,工业结构的升级方面极其缓慢。与此相对的是,浙江省的房地产业在全国“异军突起”。2000—2009年,浙江全省平均房价由每平方米1943元上升到2009年7788元,整整涨了4倍,省会杭州的房价上涨速度更是创造了全国纪录,成长超过10倍以上。在市场强烈需求刺激下,杭州、宁波、温州地价也是乘胜追击,屡创新高。在产业大幅更张,房地产大幅获利的条件下,浙江省的工业建设与前述各工业大省相比,差距日益扩大。
不过,与其他省分不同,浙江省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力图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换言之,如果调整成功,则经济落差将只会是短暂的现象。相对于此,就可能是经济衰落的开始。因此,转型升级的成败至关重要。为此,浙江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包含产业区块的整合,外资引进的方案,质量提升的计划等。初步看来,成效尚未完全发挥。另一方面,浙江企业也日渐体会到品牌的重要性,并掀起了一股品牌注册风潮。不过,除少数既有品牌和慧眼独具的企业家外,基本上品牌发展都仍然在初级阶段,并且以轻型工业为主。真正具有国际运作能力的品牌,除了杭汽轮、杭钢、杭、万向、方太、雅戈尔等,基本上仍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
据此,浙江制造业的品牌建设工作仍需持续努力,方能顺利完成目标。所幸,目前的政策方向基本正确,且各项相关工作已经开展且初具成效。例如:
1.企业效益稳步提高:以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080亿元,同比增加9.86%,其中轻工业利润1209亿元,重工业利润1879亿元,分别增长8.72%和10.6%。大、中、小微企业分别实现利润648.9亿元、1349.5亿元、1081.7亿元,分别增长11.1%、8.20%、11.20%。小微企业利润形势最好。企业销售净利润率5.8%。1—4季度当季利润分别为624.3亿元、807.9亿元、781.9亿元和866.0亿元,分别增长40.0%、27.0%、4.90%和11.3%,增幅逐季回落。全省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大幅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425.7亿元,同比增长19.8%,人均劳动报酬34456元,比上年提高4979元,增长16.9%。
2.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根据2011年的数据,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为6379.8亿元,轻工业为4497.8亿元,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重为58.7%∶41.3%,重工业小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值达2624亿元,较上年增长13.4%,且增幅高于规模工业2.5%,值得欣喜。装备制造业增值为3599亿元,增长12.1%,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37.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值4.1%。此外,金属制品(12.0%)、通用设备(12.6%)、专用设备(11.6%)、通信设备(13.7%)、交通运输设备(13.5%)、仪器仪表(14.10%)等6个行业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良好,光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光缆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6.0%、44.7%、74.8%。产业转型初见成效。
3.传统企业升级改造:浙江省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集群示范区和工业大县、大市、大区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中的引领作用。重点在于龙头企业在“十二五”期间总投资额达4393亿元的663个重大项目,认定与复核37个省级产业示范基地,推进产业集群示范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发挥工业大县、大市、大区,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领跑作用。2011年,全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8.8%,高出规模以上工业10%,对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贡献率为17.1%。企业数量则比去年同期增加114家。以块状经济格局引领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政策开始发酵。
4.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不断强化。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下,浙江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赶超工程。2011年,全省组织下达的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共评定了89项省级优秀新产品新技术项目,完成了2236项省级新产品备案,认定55项装备制造业重点产品。同时争取国家新型产业专项资金6700万元,其中智能制造3项、物联网专项7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项。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6家,总数达53家,列全国第三位,并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3家。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554亿元,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达1.90%,另带动社会总投资2768亿元。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12253亿元,同比增长28.8%。新产品产值率为22.0%,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新产品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27.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另全省专利申请量达17.71万件,授权量13.02万件,分别增长46.7%和13.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9135件,同比增长为42.59%。
5.节能降耗有效突破:2011年,全省万元GDP能耗0.59吨标准煤(按2010年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3.1%。万元GDP能耗水平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90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8%。全省2441家重点用能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4%,降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用能单位0.6个百分点。另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意见》(浙政发〔2011〕75号),充分利用节能、环保、安全生产依法监管等各种手段逼退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退出。全省全年共完成淘汰落后钢铁(含不锈钢)产能73.32万吨、有色冶炼产能99.37万吨、水泥产能1166.4万吨、造纸产能80.16万吨、印染产能4.8795亿米、化纤产能28.37万吨、化工产能16.27万吨、黏土砖瓦窑109座、关停小火电机组92.05万千瓦等,涉及钢铁、有色、化工等多个行业,涉及各类企业达2747家,远超过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指标。
6.中小企业发展保持平稳: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5414.37亿元,同比增长21.129%,其中小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230.17亿元,同比增长22.34%,增速分别高于全部工业企业和中型企业0.95%和2.4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249.7亿元,同比增长18.37%;实现利润总额2431.3亿元,增长9.529%;实现税收总额达到1400.5亿元,同比增辰12.54%。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42.7亿元,同比增长24.49%,高出主营业务收入增幅6.12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新产品产值9436.2亿元,增长31.2%,高出工业总产值增幅10.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0.8%,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创新投入持续提升。另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持续加大信贷资金保障力度,切实落实国家关于支持小企业信贷政策。2011年全省小企业贷款余额14092.6亿元,较年初增加2245.9亿元,同比增长34.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