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浙江的产业发展特性,浙江省的品牌建设工作与其他省份有所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针对以中小企业为产业骨干进行的品牌建设方式。由于战略及政策的成功,浙江省的品牌建设工作推展顺利且成绩斐然,在所有的推进措施中,最主要工作项目及其特点分述如下:
一、品牌指导站
为打造浙江区域竞争优势,浙江省工商部门自2007年起,在基层建立“品牌指导站”,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初步形成“以工商为主导、组建单位为依托、专人专职为基础,提供实用的品牌指导与服务”的品牌指导站建设模式,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以地方乡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市场、行业等为依托的指导站运作模式。以品牌战略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2011年,出台《关于在全省开展品牌指导站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品牌指导站基本覆盖所有经济强镇(乡),每个市有2~3家特色样板指导站,全省树立10家示范指导站的目标。目前“品牌指导站”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共有各类品牌指导站710家,被称为创牌“加油站”。“品牌指导站”已成为浙江省品牌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地方区域创造更好的品牌发展机制,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品牌的强大保障。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从2009年起,一批覆盖基层的“品牌指导站”应运而生,加强基层品牌工作的组织网络。“品牌指导站”旨在“树”牌为先,“创”牌为本,“护”牌为重,指导重点骨干企业、外贸出口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申请注册商标。近三年来,“品牌工作指导站”建立了企业商标资料信息库,对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还设置了一企一档。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达到规模以上自主产品企业在外销市场国家(地区)的商标注册率超过90%的目标。
截至2012年9月,余杭区21个乡镇(街道)已实现“品牌工作指导站”全覆盖的目标,且品牌建设也已经进化到网络化格局,延伸到了各个乡村基层。全区品牌经济总量近500亿元,其中余杭经济开发区品牌经济总量超过120亿元。全区拥有国内注册商标621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8件,驰名商标21件,省、市、区著名知名商标273件,省级商标品牌基地2个。余杭品牌建设方式的创新实践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工商总局领导日前专程到余杭实地考察,认为余杭的基层区域品牌经济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品牌工作指导站”是国家商标战略持续深化,且具有平台和载体双重属性的好方式,要把它建设好、运用好、发挥好。余杭区的成功经验也发挥了扩散效果。2013年9月,“常山县同弓现代农业品牌指导站”成立。2013年6月,慈溪、定海等亦也成立了“商会品牌指导站”。
二、品牌基地建设
培育与创建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是品牌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浙江省也走在全国前列,2003年试点,开展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建设,从最初的授予荣誉到培育品牌载体,结合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的现状,提升产业集群效应和竞争力,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品牌基地的集约和辐射作用。2005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建设的意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的工作目标是:在使用基地统一标识的基础上,区分情况申请注册证明商标、集体商标,以逐步实现品牌基地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品牌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品牌基地作为企业个性化品牌孵化器、推进器的平台作用,为企业注册、使用、提升和保护商标创造良好的环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知识产权保护。
建设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打造区域品牌,是政府为实现本地经济和产业发展而提出的品牌建设新思路。2007年2月,浙江省工商局、省商标协会考核认定13个品牌基地,分别是:杭州市上城区的“浙江省老字号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余姚市的“浙江省榨菜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温州市龙湾区的“浙江省五金洁具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瑞安市的“浙江省胶鞋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的“浙江省小家电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桐乡市濮院镇的“浙江省羊毛衫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的“浙江省纺织机械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绍兴县的“浙江省纺织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浦江县的“浙江省水晶玻璃饰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武义县的“浙江省有机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温岭市的“浙江省大棚西瓜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玉环县的“浙江省家具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江山市的“浙江省蜂产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
2010年,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商标协会决定认定杭州市余杭区茶叶等13个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其中,西塘成功创建旅游产业首个“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将带动景区管理从经营管理跃升到品质管理的层次。同时,也将发挥品牌基地孵化器的作用,以培育商品品牌,放大景区品牌,延伸产业品牌的三位一体方式,结合品牌运营的科学化推动,实现西塘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目标,让“西塘”这张城市品牌名片走到更广阔的经营领域,迈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2011年,富阳市11个品牌基地被认定为浙江省白板纸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的认定为处于起步阶段和创牌阶段的中小企业增加了无形的附加值,有利于企业信息、成本资源的共享,并加强了基地品牌的培育、管理和保护,更好地发挥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的“品牌孵化器”作用和“品牌集群”效应,促进我省区域块状经济品牌群体的壮大和提升。
三、品牌激励政策
在浙江省政府“品牌大省”的战略指导下,“浙江名牌产品认定委员会”于2006年更名为“浙江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各地市也纷纷成立实施名牌战略领导机构,大多由市政府领导担任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主任,质监、财政、经贸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全面领导当地名牌战略实施工作。
2012年,“浙江省品牌建设促进会”成立,致力于区域品牌建设,组织省内外、国内外众多品牌专家和品牌服务机构,为浙江企业提供强大的应用系统和人力资源支持,实现品牌浙江的宏伟蓝图。通过“品牌浙江大讲堂”、“名企品牌沙龙”等活动,营造“重视品牌、学习品牌、打造品牌”的社会氛围。“名企品牌沙龙”目前已经举办了7期;“品牌浙江大讲堂”也顺应社会热点,于近期安排以“三名工程中的企业和企业家修炼”、“农业等行业品牌打造”为题的讲座,从不同维度关注浙江品牌的跃升。
在具体操作方面,质监、财政、经贸等职能部门围绕实施名牌战略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制定发展规划。质监系统根据《浙江省质量振兴实施计划》总体目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制订发布了《浙江省名牌产品培育发展指导目录》和名牌培育发展规划,并与培育发展企业建立联系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二是实行政策引导,提高企业创名牌的积极性。浙江省财政每年安排品牌建设专项资金,推进品牌大省建设,浙江省财政局和质监局每年联合安排质量措施专项补助,组织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开展质量赶超;各市财政也安排了相应的专项资金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各地质监、发改、经贸、财政、工商、土地、银行、税务、科技等部门对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发展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争创名牌。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服务。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深入名牌培育重点企业,对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名牌培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加强自主品牌培育。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引导企业推进品牌的多元化、系列化、差异化,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海外品牌,支持国内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促进品牌国际化。发展专业品牌运营机构,在信息咨询、产品开发、市场推广、质量检测等方面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品牌评价机制,指导重点行业定期发布品牌报告,加强自有品牌培育过程的动态监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