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具价值商标500强中,长三角地区共有133个商标榜上有名,占总数的26.6%,在全国各大区域中最强。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浙江位居第一。由此看出,品牌的强弱与经济总量密切相关,经济竞争力必须由品牌作支撑,品牌强则竞争力强,品牌弱则竞争力弱。但是在世界品牌500强中,浙江没有一个品牌上榜,这充分表明浙江经济总量虽然在中国的经济总量中占据优势,但却缺乏大品牌,品牌力不够强大,导致浙江的品牌建设与其经济带动作用不相匹配。
当前,浙江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创建品牌大省,已经成为浙江省新时期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从外部环境来说,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全球产业格局将出现重大变化,在这个变革过程中,势必会涌现出一批新的国际大品牌。正在转型中的浙江省要想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审时度势,强化品牌建设力度,特别是要致力于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自主品牌。从内在动力来说,过去依赖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要素的大量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知识创造”必将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而品牌作为“知识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不仅是企业产品价值及竞争力的具体体现,而且是一个地区发达与否的重要象征。因此,只有通过品牌建设,才能更好地提升浙江省产业的价值空间,增强整个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带经济的辐射能力。
浙江省经济普查数据表明,浙江有80%的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新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周期2年以上的达到55%,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产品主要靠模仿,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不超过产品销售收入的0.2%,中小企业的创新投入偏低,中小企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够合理,“重引进、轻消化;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因此,当受到省内资源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土地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等因素影响,利润就变得越来越低,中小企业长期依托的低成本竞争力就难以进一步维持,很多中小企业开始寻找成本“洼地”;同时因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低技术含量的加工业和简单生产仍然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而位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依靠低价格获得的低附加值,就会屡屡遭遇反倾销、技术壁垒等。
品牌是体现工业企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标志。品牌的数量和知名度是工业总体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浙江省工业品牌整体上呈现国内知名品牌少、国际知名品牌更少的局面;存在贴牌加工企业多、原创品牌企业少,风格雷同产品多、独创特色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现象。
一、原因之一:浙江省农村工业化背景
浙江没有很多的国家投资,也没有可以利用外资的政策优势,因此农村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甚至处于空白状况,工业技术积累也更是无从谈起,实践证明这种条件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现实且正确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所谓“农村工业化”应当是指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包括技术、生产组织、经营方式、工具装备,管理制度等)来改造包括传统农业在内的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促使农村经济系统向现代化转型,最终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上的国民经济一元化目标。
浙江省的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不是依靠城市工业的扩散,而是依靠在农村地区兴办非农产业来推动。纵观20多年所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农村工业化确实解决了农村的失业、贫苦、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但小规模、技术水平低下的农村工业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原因之二:浙江企业铸造品牌的先天局限性
企业对品牌的理解和对品牌的运作会受到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的限制。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都会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浙江企业发源于浙江的地域文化,也就有先天的局限性:
1.过于专注和务实
浙江人用自己的专注和务实,将别人不值得一做的小生意做大,在别人没有想到的地方发家致富。但是也正是这种过于专注和务实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浙江企业在整体战略布局和国际视野方面的缺失。
2.亲缘关系是企业运作的社会基础
浙江人特别善于组合外部资源,但实际上又还是沿用非常传统的管理方式,如基本使用老乡,无论是内部的高管层还是外部的商业伙伴,靠的都是亲缘关系。温州人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亲内隔外”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便利,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发展空间的限制,因此往往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就无法持续下去,更无法长时间维护一个品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