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介记忆的角度看,真正的大众传播是出现在个体记忆转向交互记忆、内媒(内部媒介)记忆转向外媒(外部媒介)记忆之后。印刷术的产生使得书籍、报刊等文化和精神产品逐步走向了知识大众,广播电视的出现则使得信息传播至最广大的普通受众,外媒逐渐承担起了巨量信息的收录与储存的记忆功能,而电脑和网络的诞生更是极大地降低了创建、存贮以及分享信息所需的成本,信息传播也变得无时不有、无远弗届。作为建立在新的传播科技和交互记忆系统基础之上的媒介记忆,具有非常鲜明的阶段性特点。
1.特长确认与媒介专业性
在Wegner的组织传播研究中,目录升级(directory updating)被描述为特长确认(expetise recognition),是指团队成员相互了解各自所专长的领域,而不用具体了解其专业领域中所包含的确切信息的过程。[49]组织传播中的特长确认建立在团队成员对专业专长领域所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这也是交互记忆系统构建和运作的关键。也就是说,组织传播中的团队成员通过熟悉其他成员所掌握的知识与专长领域,可以将他人的记忆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从整体上改善团队的知识结构,增加组织的信息存量。
在大众传播中,人们通常是经过媒介记忆的特长确认来分配工作、组建传播团队和专业媒体。个人的专业学习、工作经历、研究方向和兴趣爱好等是特长确认的重要依据。专长相似或相近的人聚集在一起则可组成专门的传播部门和专业媒体,从图书、期刊到报纸、广播、影视,其专业媒体的组建无不遵循这一规则。在交互记忆系统中,经过记忆特长确认的媒介,既是个人记忆的数据库,也是专业信息存贮和传播的重要基地。在市场日益细分的背景下,专业性媒介正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优势和活力。
2.信息分配与传播主动性
在组织或团队中,日常记忆往往是以一种分散的和无序的形式存在。这就要求组织传播中的个体必须进行信息分配(information allocation),主动地将信息传递给经过特长确认的最适合的人或媒介,而不是将信息编码存入自己的记忆中。[50]在信息分配过程中,Krauss和Fussell认为,要有利于接受者理解信息和增强记忆,就要从接受者的水平、习惯等角度去考虑并加工信息。[51]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和效果理论也都强调,要依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信息采集与传播,以提高传播效果。受众也可以此为据,迅速找到自己收集信息、投送、存贮和传播信息的目标、媒介和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组织包括媒体要高效地专业运作,必须遵循交互记忆系统的信息分配原则,而个体或受众也需要改变以往那种等待信息涌入的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地寻找信息、存贮信息和发送信息,为共同的媒介记忆添砖加瓦。
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日趋先进,以及搜索工具、监测工具和过滤手段的日渐精准,如今的信息分配已经可以根据接受者的喜好和需要,通过网络主动地将相关信息推送给用户。人机交互的智能化将使媒介记忆能够像交互记忆系统中的成员一样,自发性地、主动地将自己接触到的和存贮的信息发送给最适合的存贮者和最有需要的使用者,受众也可以将自己需要保存的信息妥善安放在电脑、U盘、移动硬盘和网络云盘、微盘之中,以便随时检索、提取。
3.检索协调与媒介互动性
当组织传播中的成员因个人知识存贮没法完成任务时,他会求助于团队中的专家,由他检索和协调特定信息,以争取在第一时间完成任务。在信息爆炸、知识急增的环境中,个体的知识结构实际上已经很难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求。因此,每个人必须拥有一个“目录中的目录”或类似于个人的认知地图,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找到相应的专业成员来处理或帮忙。社会组织系统本该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进共演的传播互动系统。
不过在媒介记忆与个体记忆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一个新的趋势正在悄然显现,即当团队成员面对问题时,他们不是去寻找专业人员,而更多的是去思考在网络媒介的哪个地方存贮着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媒介记忆开始逐步取代团队中经过特长确认的专业人员的地位,甚至成为许多成员的第一选择。媒介组织细分化和个性化运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体记忆的需求,确立了与个体记忆之间的互补关系。在网络传播中,有各种专业化的技术、工程、研发、财经、创意网站,有相关人员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产品展示平台,甚至还有各种头脑风暴平台,这种弱连接将整个社会具有共同性的个体和媒介记忆串联起来,形成了媒介记忆的强大场域,为个人解决问题、弥补记忆缺陷提供了巨大便利,从而有可能彻底改变和颠覆单纯以地理空间和组织网络为表征的团队记忆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