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记忆的“分散说”

媒介记忆的“分散说”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记忆的散乱存贮往往导致我们对记忆的错误提取。因此,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记忆是具有延展性的,会受到后续问题或信息的‘塑造’。”因此,这些碎片化的媒介记忆就为后期记忆的再次“塑造”提供了可能性。当然,如果不能运用完整连续的记忆碎片进行“塑造”,那么形成的记忆可能就是失真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记忆图景。

记忆分散也会导致记忆失真。因为记忆的散乱存贮往往导致我们对记忆的错误提取。“记忆好比由存贮在脑中的许多离散的、非记忆似的碎片汇总起来而从中涌现出来的事件。这些半意识的碎片没有固定的位置,它们分散在大脑中。”[29]而这种分散的状态可能导致记忆之间错误的联想和联系。为了回想一件事的整个过程和细节,我们会将大脑中那些原本无关的零散的记忆材料生硬地拼凑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看似完整的故事。在佛洛伊德对儿时记忆的研究中,就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譬如,一位病人回忆起自己出生不满一周接受洗礼时的情景,回忆中呈现出过道的楼梯、台灯、高大的牧师等各种细节,而这些细节都来源于其后期生活中的记忆碎片。因此,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记忆是具有延展性的,会受到后续问题或信息的‘塑造’。”[30]

媒介记忆如果从每个记忆单元来看,或许都是完整的。每篇新闻报道都是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每部电影、文学作品、电视剧都是一个系统性结构的制成品。但是,如果从宏观历史叙事的角度来看,媒介记忆的信息就是碎片化的。这种碎片化可以理解为“新闻事件的瓦解与分化,也就是事实性信息传播的零散性、非连续性和非完整性,以及对新闻事件评价的多元化、碎片化和异质性”[31]。没有一篇报道能够涵盖事件的全部面向,没有一部文学作品可以呈现整个时代的完整镜像。因此,这些碎片化的媒介记忆就为后期记忆的再次“塑造”提供了可能性。譬如,《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32]一书作者郑曦原先生将《纽约时报》晚清时期对华报道的408篇电文汇编成书,形成一个时间连贯、视角完整的媒介记忆中的帝国缩影。学者许子东的口号是:重读“文革”,捍卫记忆;无关“左派”,拒绝联想。他在《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33]一书中,运用普罗普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对50篇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进行了文本细读和分析,总结和反思了“文革”的起因、降临、蔓延、拯救及终止的全部过程,将小说中分散的、零乱的情节与细节通过规范化的叙事模式连接成相对完整的“文革”集体记忆。

当然,如果不能运用完整连续的记忆碎片进行“塑造”,那么形成的记忆可能就是失真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记忆图景。譬如,二战后日本不是彻底地、全面地、系统地对其侵略历史和罪行进行反思和清算,而是极力利用有限的记忆碎片去塑造一个全球唯一核弹受害者形象,这显然就是完全错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