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银梅
【摘要】萧关,是秦汉时期关中外围的四大名关之一,战略地位特别重要,是秦汉政治中心的西北主要屏障。它地处何方?《辞海》认为在今宁夏固原东南。拙文在此基础上论及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治二十里铺)南部三十里铺。
【关键词】萧关 朝那 三十里铺
凡读过《史记》《汉书》的人,都知道萧关。它是与大散关、函谷关、峣武关并称为拱卫关中地区的四大名关。萧关,作为秦汉一统天下之后设置在西北的护守关中的第一道屏障,在秦汉首都西出的路上,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东汉以来,学者纷纷指正“四关”。根据古人的说法,今人已经确定了大散关、函谷关、峣武关的具体位置:大散关在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西南,函谷关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北,峣武关在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武关镇西北,而唯独萧关仅仅泛指“今宁夏固原东南”,甚至有的学者连这一结论都不认可。拙文略谈一二,与同仁共勉!
一、萧关在朝那县境
在正史中,首次提到萧关的当属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匈奴列传》记: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在理解这段文字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分歧。其中第一个分歧是“朝那萧关”。自古及今,部分学者一直将“朝那”、“萧关”看作是并列关系,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仔细阅读《史记》,我们就会发现:关于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并杀害北地郡都尉孙卬这一事件,《史记》中又有三处提到。《孝文帝本纪》记:“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卬”。《张释之冯唐列传》记:“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李将军列传》记:“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弟从军击胡”。史圣在其著作中表明了“朝那”与“萧关”的关系,“朝那萧关”就是“朝那塞”,且“朝那”与“萧关”还可以替代。三国如淳一语道破:“萧关在安定朝那县也”。①换言之,“朝那”与“萧关”是地理大概念与小概念的关系,二者是从属关系,即萧关从属于朝那县,而且萧关是朝那县境的一个“塞”。从古汉语角度来说,“塞”指边关,险要处。也就是说,萧关一定在朝那县境内,且又置于险要处。这就是我们寻觅萧关的两个基本点。
但这其中还有两个问题必须交代清楚:一是朝那县治地,二是朝那县疆域。
班彪《北征赋》②记述了更始元年(23),他从长安到达高平县沿途的所见所闻。“释余马于彭阳兮”之后,才有“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换言之,班彪经过安定县城之后,又从容不迫地向古长城前进,还“登障隧而遥望兮”。也就是说,班彪登上长城御敌的城堡和烽火台。沿途“吊尉卬于朝那”。最后,“隮高平而周览,望山谷之嵯峨”。汉彭阳县治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东南(107°28′E,35°37′N),位于茹河下游北岸。高平县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106°17′E,36°N),位于清水河上游西岸。也就是说,朝那县、安定县在今原州区、镇原县之间的古长城沿线一带。在中国西北最南的古长城就是战国秦长城。它西起今甘肃岷县,经甘肃临洮、渭源、陇西、通渭、静宁等县和宁夏西吉县、原州区,自宁夏原州区东(河川乡)入宁夏彭阳县境,穿越彭阳县茹河上中游以北地区,至彭阳县东(城阳乡),折北从彭阳县孟塬乡与甘肃镇原县马渠乡中间穿过,又穿越甘肃环县、华池县和陕西吴起县、靖边县、横山县、榆阳区(榆林市所在地)、神木县等,讫内蒙古黄河南岸。所以,朝那、安定二县治在战国秦长城以南的茹河流域。在今彭阳县古城镇茹河上游北岸有一座古城遗址,面积为32.7万平方米,遗址中堆积着4米厚的秦汉砖瓦层,出土陶水管等城市建筑材料。尤为可贵的是,1977年4月,遗址中出土了一尊汉朝青铜鼎,其上铸刻“第廿九五年朝那”等隶书体汉字。元鼎五年(前112),正好是汉武帝在位第29年。鼎常常陈置在庙堂之上,它是政权的象征。综上所述,朝那县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106°27′E,35°50′N),位于茹河上游北岸;安定县治应该在今彭阳县城阳乡至镇原县开边镇一带,位于茹河中游。
朝那县治确定之后,就可以绘制出朝那县疆界。朝那县西通高平县,东接安定县,北界未越战国秦长城。南界在哪里?《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条下记:“泾阳,幵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幵头山,在古文献中又称鸡头山、笄头山、薄落山、开城岭,是泾河的北源,水东南流,与泾河南源水汇合于平凉城(甘肃平凉市所在地)西。泾河北源水又称横河、颉河。泾阳县治今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北(106°31′E,35°38′N),位于颉河下游北岸。也就是说,朝那县南疆未及颉河。《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条下记:“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西。”都卢山,在古文献中又称吴山、吴越山、陇山、六盘山。乌水,在古文献中又称苦水河、高平川、蔚茹河、葫芦河、清水河,发源于六盘山脉北段东侧的开城岭,水北流经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卫市海原县、吴忠市同心县,至中卫市沙坡头区和中宁县交界处注入黄河。由此推断,乌氏县治位于六盘山脉东麓,且距清水河发源地不远。《辞海》认为乌氏县治今宁夏固原东南。经实地勘察,我们认为乌氏县治应该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和泾源县大湾乡、六盘山镇一线(106°17′E)。其辖区包括今原州区南部和泾源县,清水河发源地在乌氏县境内。这又说明朝那县西界未至清水河发源地。换一句话说,秦汉萧关一定在这个地理范围内。
二、萧关应该在朝那县西北境
匈奴族是生活在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时期,他们在蒙古草原上日益壮大,并不断南下掠夺秦国边地人口、牲畜和财物。秦始皇完成全国统一后,一方面派遣蒙恬、扶苏扩疆占地,另一方面迁吏民以实边,开辟新秦中,将今内蒙古河套地区纳入秦朝版图之中,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北疆的稳定,保护了黄河上中游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四年楚汉战争,极大地削弱了中原地区的力量,无暇北顾。汉初,匈奴又陆续攻占了今内蒙古河南地区、宁夏银川平原地区,甚至陈兵朝那、肤施(治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东南)一线。汉高祖亲征匈奴,不料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一带(在今山西大同市阳高县东南),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汉文帝十四年,匈奴14万铁骑再度南进,攻破朝那萧关,陈兵彭阳,再兵分两路:一路为“奇兵”,焚烧回中宫(在今陕西宝鸡市陇县西北);另一路为“候骑”,直捣甘泉宫(在今陕西咸阳市淳化县西北)。在研究这次匈奴南进路线时,史学界较一致地认为:匈奴南渡黄河,逆清水河南进,至萧关与汉军相遇。因学术界对萧关具体位置确定的不同,所以在确定匈奴东进彭阳的路线时,就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匈奴大军顺茹河河谷东进,直至彭阳。另一部分学者则以为匈奴大军经瓦亭,穿弹筝峡,顺泾河河谷东进,奔至彭阳。《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条下记:“乌枝,有瓦亭”。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瓦亭故关,在平高县南七十里”。东汉乌枝县即西汉乌氏县,唐朝平高县即汉朝高平县。汉瓦亭在今泾源县大湾乡与六盘山镇之间。颉河水(泾河北源水)发源于开城岭南麓,南流经汉瓦亭,折东穿越弹筝峡(三关口),至沙沟门入平凉市崆峒区境。西汉,瓦亭、弹筝峡二地分别属于乌氏、泾阳二县;东汉,撤销泾阳县建制,瓦亭、弹筝峡二地均属乌枝县。
古人对弹筝峡有如下描写:唐朝储光羲《使过弹筝峡作》道:“晨过弹筝峡,马足凌竞行”。③清朝祁韵士《万里行程记》载:弹筝峡“两山夹峙如门,仅容一辙转侧而过,水啮山根,险要莫比”。④清朝冯焌光《西行日记》载:弹筝峡“峭壁屹峙,下有冲波旋濑,与石激荡,潺潺有声。庙之西,山益高,路益逼”。⑤所以,匈奴“十四万骑”难以从此处通过。相比较而言,茹河河谷不但平坦,而且比较宽阔(0.4千米—4千米)。另外,匈奴大军逆清水河南进,必先经茹河发源地开城岭,而后才过弹筝峡。所以,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军南进,绝不会舍大道而走小径。
弹筝峡在清朝《湟中行记》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称谓⑥。假如此地就是萧关,且有北地郡都尉孙卬率军驻守,那么,匈奴14万大军很难从此地通过。即使侥幸经过,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直接南下焚烧回中宫,却要东进到彭阳后,再折西南去焚烧回中宫?所以,他们绝对不会干这种舍近求远的事情。综上所述,萧关不可能在泾河上游(颉河),而瓦亭位于泾河上游(颉河)。据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萧关、瓦亭相距约20千米。
萧关不但是关中地区的战略防线,而且还是朝那县的战略防线,否则北地郡都尉孙卬不会驻守此地。再依据匈奴进军路线,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萧关应该在朝那县西北境。但是,萧关具体在什么地方,又是一问题。东汉应劭认为萧关在高平县北,并且“有险阻”。⑦但今固原城北地势平坦而又宽阔,无“险阻”可言。所以,萧关也不可能在高平县北。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萧关故城,在平高县东南三十里”。唐平高县即汉高平县。经实测,我们推算《元和郡县图志》所指“萧关”应该在北纬35°55′一线上。
结合文献记载和实地勘察,我们认为,从古及今,高平城(今固原城)至朝那城有三条道路相通:第一条,从固原城(106°17′E,36°N)出发,沿东南方向行,翻越黄峁山脉(主峰106°20′E,35°58′N),纵穿后峡峡谷(35°55′N线横切后峡峡谷),抵达彭阳县古城镇(106°27′E,35°50′N)。民国时期,固原至平凉多走此道。但黄峁山脉西侧的倾斜角约等于50°,公路盘旋而行。在古代,黄峁山脉本天然屏障,又后峡峡谷一带无古城堡遗址。所以,萧关不应该在此道上。第二条,从固原城出发,逆清水河南行,经二十里铺(今原州区开城镇治地)至三十里铺(106°17′E,35°55′N),折东南偏东方向至东海子(106°20′E,35°54′N),折东南偏南方向至古城镇海口村(106°22′E,35°50′N),折东顺茹河行,抵达古城镇。东海子就是秦汉湫渊,因在朝那县境,所以又称朝那湫。它是秦汉国家祭祀重地。至今,东海子东南小山冈上依然堆积着1—3米厚的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砖瓦层,应该是湫渊祠所在地,主殿遗址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2007年11月,在这些砖瓦堆积层中发现了一块刻有“那之湫”等十多个汉字的残碑。同时,又在东北山坡旧宅中发现两块柱础石,其中一块为莲花状。在古人笔下,湫渊深藏在群山之中,是龙出没的地方,且秦汉时水域方圆约20千米。所以,除祭祀外,古人不会常走此道。第三条,从固原城出发,逆清水河南行,经二十里铺、三十里铺,至开城镇开城村(106°17′E,35°53′N),折东南顺茹河行,至开城镇青石嘴(106°18′E,35°50′N),折东顺茹河行,经古城镇海口村,抵达古城镇。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在清水河上游西岸修筑安定郡第一城——高平县城,为安定郡治地。元朝,在清水河发源地修建开成府,号称上都。这足说明清水河上游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唐宋元时期,吐蕃、西夏、蒙元铁骑多沿此道南行,至青石嘴,或东进,或南去。经实地勘察,我们发现三十里铺、开城村、青石嘴均有古城堡遗址。除开城古城遗址被确定为元朝开成府遗址外,其他两地古城堡遗址无法确定其年代。青石嘴一带为三山角犄之地,地势险要,但古城堡多置山头上,行动极为不便,且城堡面积均不足3000平方米,所以无法构成有效的防御体系。此地距固原城约26千米,与《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述不符。三十里铺古城遗址在清水河西岸依山而建,外削内垫,城墙南高北低,城址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这里是清水河河谷最狭窄的地方,如同哑铃的腰部。而且三十里铺至开城村段的山头上多有古城堡或烽火台遗址,所以这里堪称“险阻”。综合《元和郡县图志》的指正和古人南进北出的路线,我们推断秦汉萧关应该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南部三十里铺一带。萧关正好位于汉高平县、乌氏县、朝那县交界处,它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交通要道的咽喉。
三、唐宋萧关
萧关,作为地名,不但《史记》《汉书》中有记载,而且《旧唐书》《新唐书》《宋史》中也有记载。但问题的关键在秦汉萧关、唐萧关、宋萧关是否指同一个地方?
在唐朝,萧关是一个县级行政建制,隶属于原州中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萧关”条下记:“贞观六年,置缘州,领突厥降户,寄治于平高县界他楼城。高宗时,于萧关置他楼县。神龙元年,废他楼县,置萧关县。大中五年,置武州。”又《元和郡县图志》记:萧关县南至原州(治平高县)“一百八十里”。也就是说,萧关县治地大约在今固原城北90千米处。《元和郡县图志》“萧关”条下记:“蔚茹水,在县之西,一名葫芦河,源出原州西南颓沙山下”。蔚茹水即今清水河。结合这两点,我们推断唐萧关县治地在今宁夏海原县高崖乡附近。
北宋,萧关是一个县级军事要塞,修建于崇宁四年(1105),辖临川堡、通关堡和山西堡。萧关起初隶属于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观二年(1108),平夏城升为怀德军,萧关划归于怀德军。《宋史·地理志》记:怀德军“南至灵平寨一十二里”,灵平寨“南至熙宁寨二十八里”。宋《元丰九域志》记:熙宁寨在镇戎军“北三十五里”。也就是说,怀德军治地大约在今固原城北37千米处。《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五记载:平夏城在“石门峡江口好水川之阴”,且又“出葫芦河川”。宋朝设立怀德军的目的在于“与西安、镇戎军互为声援应接”⑧。又西安州治今海原县西安镇。所以怀德军治地应该在今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一带。宋萧关又在何处?《宋史·地理志》“萧关”条下记:“东至葫芦河一十五里,西至绥宁堡三十里,南至胜羌寨六十里、北至临川堡一十八里”。这里只说明了宋萧关在今清水河西,而唐萧关在今清水河东,所以唐、宋萧关不在同一个地方。又《宋史·地理志》记:胜羌寨“南至通峡寨八十里”,通峡寨“南至怀德军一十八里”。以此推算,宋萧关大约在怀德军北79千米一带。另外,北宋《武经总要》“镇戎军”条下记:“萧关路,自军北刘璠堡,沿葫芦河川,过古城,入苇子湾。出萧关至鸣沙县界,入灵武,约五百里,地形平敞”。这又说明萧关接近鸣沙县。鸣沙县治今宁夏中宁县鸣沙镇。
综上所述,我们推断宋萧关应该在今宁夏同心县城附近。
注释:
①⑦颜师古注引,《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②《文选》,岳麓书社2002年版
③《全唐诗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④⑤⑥《古西行记》,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⑧《宋史·地理志》,中华书局200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