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精神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也是依附洞头地气所衍生的思想,更是顺应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体现的精神链接,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广泛性。
“海霞”展现了新中国女性的时代风采。海霞是海霞精神的缔造者和先行者。1961年2月,毛泽东以一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诗赞女民兵:“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首诗成功地塑造出了飒爽英姿的女民兵形象,热情地歌颂了我国广大妇女崭新的精神面貌。在旧中国,中国妇女受到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些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压迫,而这样的日子,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同时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和改拍成的电影《海霞》大受欢迎,影片中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更是到处传唱,让海岛女民兵家喻户晓,更让海霞的艺术形象,永远以充满生机活力、年轻漂亮的女性形象扎根在人们的心中。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生活条件在变。当今的海霞已经从军事的典型、电影的名称当中脱胎出来,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风采英姿已演变为一种战斗精神、奉献品质、励志形象,转化为社会各种各样的爱岗敬业、创先争优行动,塑造出了新时期蕴含着外柔内刚性情、优秀引领素质、追求成功卓越的女性形象。
“海霞精神”成了精神境界追求的时代旋律。海霞文化所依托的是海霞精神,海霞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励志奉献。正因为励志奉献精神的激励,才使女民兵前赴后继地默默付出;正因为励志奉献精神的激励,一批批海霞人继承发扬开拓创新;正因为励志奉献精神的激励,才使海岛群众凝聚一心奋发有为。思想根源的形成发展总归有它的原因所在:其一是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懈怠。女子连的连魂,就是坚持“传统不丢、队伍不散、训练不停、作风不松,讲诚信、重操守、创品牌”。其二是始终保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不动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首先就是奉献精神,既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更是一种纯洁高尚的洗礼。时代需要这种服从大局的奉献精神,需要满腔热情的精神状态。其三是始终保持与基层的密切联系。扎根于海岛,奉献于基层,服务于群众。海霞已不仅是体现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英雄连队,而是成为激励洞头军民奋力前行的榜样,把服务群众作为立足点,体现各条战线处处有海霞的力量助推着洞头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
“海霞文化”激发了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正能量。海霞文化是以海霞精神为核心的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在内的有机整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海霞精神,建设海霞文化,以更加广阔的视野融入时代大潮流,体现时代主旋律,使海霞精神成为洞头广大干部群众的价值取向、境界追求和自觉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讲海霞、学海霞、争当海霞”的良好氛围。这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海霞品牌深入人心。海霞文化的有形介质来源于海霞标签、海霞组织、海霞活动,目前已涌现出来一大批以海霞命名的代名词,如海霞军事主题公园、海霞村、海霞中学、海霞储蓄所、海霞电力等等,“海霞”成了洞头的一种地标、一种印记。其次,海霞精神教化人心。受海霞文化影响熏陶,涌现出一个个讲奉献、暖人心的海霞故事,海霞文化成了提高修养的催化剂、促进和谐的润滑剂、凝聚人心的黏合剂,海霞宣传队、海霞妈妈、海霞青年志愿者等队伍活动纷呈、成效明显,“海霞”成了道德示范、学习榜样。再次,海霞价值熠熠生辉。借力于海霞文化延伸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海霞逐步形成了一种品牌。品牌是资源、是生产力。海霞文化融入旅游,海霞文化与红色旅游互促互进,形成了旅游促文化、文化兴旅游、文化旅游助推产业发展的态势,“海霞”成了地方的产业资源,成了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