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赋予海霞精神新的内涵,从而使海霞精神日趋丰富、鲜活,永远保持着她的先进性。如今的海霞已不仅仅是国防建设的勇士,更是洞头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一面旗帜和一大品牌,它正在为洞头打造温州“海上花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洞头经济社会适应中高速、迈向中高端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海霞精神不是文化“博物馆”中的陈列品
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儒家传统已经失去真正的价值,只能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从海霞精神的影响来看,对中老年人而言,电影《海霞》是一个逐渐远去的历史文化符号,其之所以还能让人偶尔想起,往往是因为听到其主题曲《渔家姑娘在海边》的歌声:“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织呀么织渔网……”。从当前年青一代来看,许多人对海霞精神已经淡漠了,甚至已经遗忘了。原以为,这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及其所蕴含的海霞精神早已淡出历史舞台了,谁知不然。
总体来讲,海霞已经成为洞头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发展特征、时代风貌和价值追求的总概括,是一种意志品格和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洞头人生活信念和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洞头市民一致认同的精神价值和共同追求。
二、海霞精神是洞头人民海岛精神与文化“三阶”的结合与传承
海霞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由个别到普遍、由局部向全局衍生的过程。这也是从历史维度来解读海霞精神的丰富内涵。
从历史维度看,海霞精神可划分为“三阶”。
一是“传统阶”。海霞精神是对洞头海岛人民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是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精神价值资源的重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的具体体现。海的基因赋予了洞头人宽阔的胸怀,涵养了洞头人朴素的情感。从一种精神的产生来看,海霞精神是以海霞的原型汪月霞为代表的,集合洞头女子民兵连从成立之初就不断继承与发展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汪月霞身上体现得尤其充分。党中央发出了在全国大办民兵师,构筑强大的全民防御网的号召。洞头女子民兵连也因此呼应而出,成了“全民防御网”中的一个重要因子。
这支连队的女民兵与岛上的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海岛,心向祖国,全情投入到保卫海岛、建设海岛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谱写了一曲曲“军民联防”“保卫海防”“建设海岛”“繁荣海疆”的动人乐章。她们的先进事迹被写成小说《海岛女民兵》、被拍成电影《海霞》、被载入《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而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名扬海内外。
同时,海霞精神既见证了女子连官兵的艰辛和执着,更表现了她们对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追求。这种信念来源于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信念来源于对党的无比信任,她们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党的领导,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所以,这一批出身贫苦的渔家姑娘,无论是在建连之初的日日夜夜,还是在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坎坷,无论是在“文革”十年,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始终做到“队伍不散,传统不变,思想不乱,训练不停,作风不松,活动不断”。
二是“当代阶”。海霞精神传承发展于当代,当代人的精神价值指向和需求程度,决定着海霞精神价值实现的效能,这是海霞精神价值传承与升华的深厚时代根基。并且,海霞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海霞精神,不但成为推动海岛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而且成为一代又一代洞头人的宝贵财富。海霞精神不是一个停留在过去的红色符号,而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价值航标,它在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协调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时,发扬光大、与时俱进。
50年来,从“奶奶”“妈妈”到“孙女”,三代“海霞”之所以能始终活跃在洞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关键就在她们不吃老本,不因循守旧,而是与时俱进,时刻赋予连队新的时代元素。如今,洞头岛上有“海霞扶贫帮困基金”“海霞妈妈”“海霞电力女子服务队”“海霞应急救援队”“海霞义工”等组织,她们秉承着“奉献、友爱、热心、互助”的宗旨,争当平安宣传员,争当便民服务员,争当困难帮扶员,争当矛盾调解员……2013年,洞头率全国之先将活跃在民间的这188支服务队整合组建成海霞市民服务团,团员总人数超过9800人,超过洞头常住人口的10%,堪称全国“市民服务第一团”。同样,当前的洞头建设甚至于浙江省的创新创业发展也需要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从当年的挑着货郎担和剃头挑子走南闯北,到而今的招商引资、扩大对外贸易,无不需要创业者紧跟时代节拍,与时俱进。
三是“未来阶”。海霞精神源于当代,但它的意义和影响却远远超越了它所处的时代,并在实践中成为广大洞头海岛人民的立身之基与精神寄托。它深刻揭示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揭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和路径,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与要求,永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
可以说,从盆景到风景,洞头有海霞精神生长的沃土、发育的温度,精神的标杆也找到了最大的“社会公约数”。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海霞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传承和时代精神发展中极具生命力的一脉活泉,它奔流不息,为建设“两美”浙江,实现21世纪的“中国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
三、海霞精神是洞头人民海岛精神与文化“三级”的存在与衍伸
从空间维度的视角来看,海霞精神的价值功能又可指向“三级”,即军队、社会和民族。人民军队是捍卫祖国和人民利益的坚强柱石,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它既是雷锋精神的可靠家园,又是海霞精神价值得以实现、扩展和延续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海霞精神价值的实现和提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文空间。
在海霞精神“三级”的存在与衍伸中,通过持续五十多年的海霞活动,洞头建立了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海霞军事主题公园,而以“海霞”名字命名的村居、单位、组织、文化社会团体等更是灿若群星,不断展现时代新风采。既保存了海霞物化与活化的丰富资料,创造了海霞文化鲜活的经验,营造了海霞文化的浓厚氛围,又形成以海霞传人为链条、以海霞情结的市民社会心理及道德生活为深厚底蕴的海霞文化生态圈。实践证明,“海霞”充满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是推动洞头发展的动力,是造就洞头经济社会勃勃生机的精神支撑。从海霞精神到海霞文化,是在党领导下的洞头人民革命传统精神的凝集,是洞头群众核心价值体系的升华和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洞头的本土化和具体化。可以说,海霞精神充分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已成为洞头海岛人民和中华民族亿万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资源。
四、海霞精神是洞头海岛人民新时代精神与文化的一脉相承
文化是柔中带刚的,它如绵绵流水哺育着一方乡土,看似柔弱的外表下蕴含着摧枯拉朽的宏大力量。将海霞精神融入全民创业创新之中,以海霞文化建设的正能量,不断激励着海岛人民解放思想,形成了许多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洞头海岛人民新时代精神。
“五岛连桥精神”即是如此。“五岛连桥精神”是海霞精神在洞头这一特殊地域、特殊时期的一个重要体现。
五岛连桥工程是洞头县在新世纪建成的一个岛际交通工程,也是半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改写了洞头以海为家、仅靠舟楫的交通历史,更为加快同城发展,建设海上花园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岛连桥工程具有其特殊性,可以说是海岛人民共同的期望,工程中各方力量的积极配合,在现在看来,是有些不可思议的。
据当时工程亲历者吴在思先生介绍,当时,政策处理主要有房屋拆迁和坟墓迁移等内容。老百姓遇到房屋需要拆迁,只能拿到同等宅基地和建筑物估价赔偿。当时一座坟墓的迁移赔偿只有1000元,而新建坟墓要1200元,但老百姓就是支持,自己掏点钱也愿意。
此外,桐岙村还有位60多岁的柯姓老伯也给吴在思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老伯不仅在施工前就主动把自己的房子拆了,还帮助工作人员一起做宣传、做思想工作。“多想想路通以后的好处。”他经常这样告诉村里人。
当时任沙角村村支书的李方成,我至今还记得,他不仅亲自做自己亲戚的工作,还逐户给村民讲政策,讲工程的好处,沙角段也成了工程建设比较快速的一段。
为加快工程进度,公安局直接把炸药审批单带到指挥部进行现场审批,供电部门总是在工程开工前就安装好了沿线所需的变压器和完成了线路拆检工作,林业、土地和航管等部门也都开设了通道,审批可以说是一路绿灯……工程建设中各部门力量的配合,吴老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印象深刻,“当时只要是涉及五岛连桥工程的事情,办起来就感觉很顺利”。
“当时的政策处理相对要容易得多,对修桥铺路,老百姓基本上都很支持。”吴在思表示,当时在工程建设中一些被拆迁的群众,现在在路上碰到时,还经常拉他到家中做客。“其实,只要我们党员干部能够秉承为民服务的思想,在帮助群众办事时,能够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再把政策宣传到位,相信很多群众都会理解的。”吴在思说,五岛连桥之所以建设的比较顺利,这应该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可以说,五十五年来,正是将通过弘扬海霞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其真正融化在人们的心灵里、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中,才能为五岛连桥这种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化为现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之,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精神对提高城市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弘扬城市精神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塑造崭新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海霞”是洞头昨天的历史背影,今天的城市品牌,明天的发展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