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霞精神产生的原因

海霞精神产生的原因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台湾当局对我国东南沿海进行了长达14年的骚扰。11月8日在平阳霞关军民击退进犯海匪。11月21日再次击退入侵玉环的海匪。9月初,美国从本土和地中海调遣大批军舰、飞机,加强了在台湾地区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力量,并不间断地出动军舰、飞机为国民党军队的运输舰护航,一再侵犯中国的领海、领空。海霞精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洞头祖祖辈辈艰苦生活经历和人民多年来与敌对势力斗争的光辉历史沉淀下来历史遗产。

一、海霞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

我国是一个海岸线绵长的国家,海防是国家的门户,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每一次都是从海上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5年沿海岛屿基本解放,国民党及其军队被赶出大陆,退守台湾及沿海岛屿,企图以台湾为基地,以沿海岛屿为前哨进行骚扰,伺机反攻大陆。台湾当局对我国东南沿海进行了长达14年的骚扰。据记载,从1949—1963年这14年时间里,国民党用飞机投放炸弹、派遣特务潜入沿海岛屿从事破坏的活动多达上百次。大陆解放后,东南沿海依然存在来自台湾的军事威胁。

——1949年7月14日,温州市区解放不足70天,国民党的飞机炸沉我民船“东南号”;8月27日至10月2日,敌机数次轰炸温州市区,炸死居民24人,炸伤61人。

——1949年11月19日,我二十一军六十三师部分战士乘船到温岭江厦附近,遭敌机轰炸,死亡300多人,酿成悲惨的“江夏事件”。

——1950年2月16日在温州瓯江截获敌船一艘。3月1日我军击退前来袭击玉环的敌军。3月20日在瑞安抓获小股敌军。10月2日在乐清围歼登陆特务。11月8日在平阳霞关军民击退进犯海匪。11月21日再次击退入侵玉环的海匪。

——1953年11月28日,洞头港我防海大队船艇遭敌机轰炸,死亡10人,炸伤18人。

——1954年6月,台湾空投在永嘉山区的4名武装特务被抓获。

——1955年7月9日,公安机关抓获潜入温州的国民党“括苍山行动队”数名特务。

——1958年9月24日,国民党空军24架F86战斗机袭扰温州上空,并且首次使用美国提供的空对空导弹

——1962年9月9日,我空军在温州上空击落台湾美制U-27战斗机一架。

——1963年6月27日,台湾武装特务11人在平阳大渔湾落网。7月,12名台湾武装特务在永嘉被歼。

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国致力于加强海防建设。毛泽东总结经验说,过去我国有海无防,受人欺负。因此想要不受人欺负,有效地抵御国内外反动势力的侵扰,就必须加强海上常备军事力量建设,发动全民,巩固海防,保卫边疆。他还强调说,海防建设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将常备武装力量和人民武装力量结合起来。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深长,岛屿众多,只有建立强大的海军和海防民兵预备役部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才能有效地保卫国家海疆的安全。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洞头的军民热烈响应号召,1955年11月,洞头岛基干民兵团成立,北沙乡也迅速组建起一个民兵连,其中由洞桥村一些女青年组成的女子民兵排,汪月霞担任排长。她们为部队打扫卫生,洗衣送饭,参加国防施工建设。

1958年,美国当局不顾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在派兵侵占黎巴嫩和约旦之后,又在中国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对中国进行军事挑衅和战争威胁。美国政府公然扬言,美国海军要随时准备像在黎巴嫩那样在中国大陆登陆。9月初,美国从本土和地中海调遣大批军舰、飞机,加强了在台湾地区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力量,并不间断地出动军舰、飞机为国民党军队的运输舰护航,一再侵犯中国的领海、领空。在美国支持下,台湾国民党当局叫嚣“反攻大陆”,一面派飞机向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青海地区散发反动传单,空投特务;一面指使大小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队炮击福建沿海村镇,并派遣大批特务窜入大陆,进行各种破坏活动。这些,都严重地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这种形势下,1958年7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在7月22日通过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必须积极积蓄和壮大后备力量,贯彻执行把预备役和民兵合二为一、为实现全民皆兵的方针。”随后,毛泽东发表谈话指出:“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时,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民兵师的组织很好,应当推广。”

随后民兵热潮在全国迅速铺展开来,到1958年底,短短的几个月,全国打出旗号的民兵师就有5175个,民兵团44205个;民兵人数由原来的4000多万发展到2.2亿;参加民兵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5%,有的地区达到了4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超过了50%。1961年,经过调整的民兵数量虽然减少了几千万人,但仍有1亿多人。1959年国庆节,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浩浩荡荡通过广场的首都民兵师方队时,意味深长地对站在身边的赫鲁晓夫说:“我们有1亿民兵!”赫鲁晓夫听后,震惊不已。

二、洞头岛的现实条件

洞头地处瓯江口外,有大小岛屿168个,是全国14个海岛县(区)之一,素称“百岛之县”。县域总面积2700.3km2,其中海域面积2600km2。洞头陆上离温州市区约53km,海上距国际航道约30海里,洞头大小门和状元岙港是温州港两大核心港区,状元岙港距台湾基隆港约138海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海霞精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洞头祖祖辈辈艰苦生活经历和人民多年来与敌对势力斗争的光辉历史沉淀下来历史遗产。从南宋建炎年间就设立兵寨至清朝,洞头列岛和温州沿海各地均保持着密切的军事联络,洞头人民先后经历了抗元、反清、抗击倭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和保卫海岛、保卫边疆的解放战争。这些历史给洞头人们留下了丰富而又珍贵的海防战斗经验和反压迫反剥削的抗争精神。可以说洞头的革命历史就是从反压迫反剥削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前,洞头的岁月不堪回首: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东海水,水连天,人民生活苦黄连,脚踏船板三分命,十家九户断炊烟……”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流行在洞头岛上的一首民谣。这里的人世代以打鱼为生。渔民都是靠天吃饭,向海讨粮,有的年份天气恶劣无法下海捕鱼;有的年份鱼苗繁殖不好或者鱼价不高,渔民的生活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加上海霸占据一方,欺压百姓,当地有正84和负84之分:群众借粮时,84斤变为100斤,向群众买鱼时,100斤就变成了84斤。“海霞”汪月霞的父亲“八十四”的怪名字,就是因为他从小就以100斤番薯丝的身价卖给渔行当渔工而来,这样的身价还被克扣成84斤。当时,许多渔民连番薯也吃不上,只能以米糠野菜为主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海霸的长期欺压给予了海岛人民反抗的精神,要想获得平静安定的生活,就必须联合起来斗争和反抗。有剥削就有反抗的革命道理在洞头人民心中更加坚定了。

洞头是东海上的“百岛县”,百姓以打鱼为生。渔民生活张扬了阳刚,也压抑了阴柔,汪月霞14岁就出嫁做童养媳。当地的不少妇女裹脚,男人们更是主张“女人上船船要翻,女人撒网网要破”,这里自古以来女人从来没有上过船出过海,都是男人出海捕鱼,女人留守岛上。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需要大量的人力来维持战争,经常四处抓壮丁充军,岛上20—50岁的男丁都要参加国军。也常有穷困的渔家子弟,为了一口饭吃,走投无路,自愿加入“国军”的行列。从1948—1951年,一个又一个村子的青壮年,被圈上姓名,套上制服,背上枪支,走上了骨肉分离的不归路。洞头数次海战:北麂南麂海战、一江山岛之战、大陈岛之战,都有洞头的渔家子弟成为国民党的炮灰,成为枪口之下的冤魂。而那些留守的女人艰难地活了下来,成了“活寡妇”,一生没男人,出门不敢抬头,一个个村成了“寡妇”村。也有一些人侥幸的成了解放军的俘虏而活了下来,告别罪恶的生活回到亲人的怀抱。那些被国民党掳到台湾的渔家子弟,在之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与亲人海峡相隔,骨肉分离。他们的亲人也因为不光彩的海外关系,而长期的背黑锅。渔家子弟凄惨的命运如海水般苦涩,寡妇们的生活更是悲凉。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常住居民中女人居多,为女民兵的人员构成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退守台湾,任命胡宗南为驻守大陈岛的“浙江反共救国军”兼“大陈岛防卫区”总指挥。胡宗南到了大陈岛后把目光瞄准了洞头岛,敌我双方围绕着洞头岛展开了数次拉锯战,我进敌退,我撤敌进。经过五次的艰苦奋战,最终在1952年1月击败敌军,生擒了胡宗南的爪牙王祥林,解放了洞头岛。

经过数次战争解放洞头后,当地老百姓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他们怀着“不吃二遍苦”的满腔热情支援海防建设。由于男人常年出海讨生计,保卫家乡的担子就落在了女人们身上,女子民兵连就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诞生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妇女能顶半边那天”的言说在这里得到了证实。她们挖战壕、建掩体、筑碉堡、学游泳、练射击,和驻岛官兵一起保卫着祖国的海岛,守护着自己的家园。海霞精神与古代的“妇好请缨”、“花木兰从军”是一脉相承的,她们是妇好、花木兰的传承版和现实版。女子民兵连的成立也是对当地过去歧视女子的一种反抗,是女权斗争的胜利。

三、历史文化基础——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曾经用过一个形象生动却寓意深刻的比喻,来突出强调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他说:“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着的人的头脑。”社会意识存在于头脑中,人们总是一代一代地往下传,精神的传承正是这样的。过去人们形成的思想、观念、意志以及他们的情感、习俗,通过代代相传的形式继承下来。海霞精神的孕育和产生,便深深地根植于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中。

中华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在我们华夏儿女的信念中,“国”与“家”是密不可分的。爱国犹如爱家,爱国胜于爱家,“以天下为己任”“保家卫国”的这种传统感情、传统信念,已经融化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正如歌曲《国家》中所唱的“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依,不可分离,“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国强民才富,民富国安定”这是中华儿女从小就熟知的道理。当兵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义务,更是一种责任。洞头女子民兵连所展现的海霞精神集中体现了保家卫国、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就是爱故土、爱人民、爱国家的统一和情感、思想、行动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聚成的对祖国和民族最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优良传统。在五千多年发展史中,特别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思想珍品,就是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即世代相传、延绵不绝的对祖国的热爱。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辛弃疾的“马革裹尸当自誓,男儿到死心如铁”,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从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我们民族遗产中的无价之宝。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在近百年的民族独立和解放、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爱国主义已然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激励着人们为民族的生存、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前赴后继、奋斗不息。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美好追求,没有停止过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汉、满、蒙等各族将士为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互支援,并肩作战。1841年1月初,英军发动突然袭击,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土家族将领陈连升、陈举鹏父子及土家族、苗族守台官兵60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在保卫台湾的战斗中,不畏强暴的台湾各族人民在外援尽失的艰苦条件下,先后战斗100多次,抗击日本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2000多人,直至因弹尽粮绝而失败。台湾各族人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辛亥革命的志士们更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就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处处皆是。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鲁迅写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吴玉章写过“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的诗句,一代代先烈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求取国家的富强,宁肯放弃舒适的生活、离开温暖的家庭、抛却个人的幸福,而选择一条困苦艰险、荆棘丛生的革命之路,甚至不惜献出青春和生命。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魂牵梦绕的关注,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执着不屈的追求,使他们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支向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独裁政权宣战的战斗队伍。

从南宋建炎年间至清代,政府就在洞头设立有兵寨并与温州沿海保有密切的军事联系。在此期间,洞头人民先后经历了抗元、反清、抗击倭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和保卫海岛战争和保卫边疆的海岛战争,这些艰苦的斗争使洞头人们产生了保岛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反对侵略的民族精神。以汪月霞为代表的洞头女子民兵连正是这一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追随者和践行者,她们默默无闻地、十年如一日地守卫着祖国的海疆,建设海岛家园。以对党、对祖国的忠诚,对武装对家乡的热爱,用心血和汗水凝聚了“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传承着保家卫国的民族文化。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最基本的使命就是保家卫国,一代代“海霞”人正是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指引下,践行着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等品质和民族精神,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海岛家园建设事业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