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历来是铸造货币的重要原料,清代东川铜专供京运,是国家的重要经济资源,为政府所牢牢控制,该时期的发展亦甚辉煌。抗日战争爆发后,铜则成为兵工和电工器材所必需的原料,“中国产铜最盛之区,亦首推云南,曾经产铜之区,约达八十余县,其中尤以东川为最著”[91]。东川作为云南乃至全国著名的铜矿区,而且它在西南大后方,是政府所能控制的区域,由此东川铜矿的开采就被政府管制,成为典型的国家战略资源。抗战后方建立了大量的兵工实业,对铜的需求很大,于是国民政府经济部下令资源委员会与云南省政府合办矿务公司,共同谋划开发云南铜铅锌矿,滇北矿务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开发资源促进生产以适应抗战需要,所出铜铅锌矿产专供兵工之用,地位极其重要。铜和锌的合金就是黄铜,可以制造螺丝钉、机件、弹壳等,是重要的军工材料。东川铜资源完成了从重要的经济资源向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角色转变,为我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战爆发后,产生大量的军火消耗,金属矿业的重要性在战时更为突出,因为金属矿砂是主要的军火原料,可以说事关战事的胜负。单就铜来说,“我国平时精铜消费量约为六千吨,就中军需工业需量约二千吨,战时期间,仅就军需工业消费而论,据兵工署估计,年需精铜量约一万一千余吨,供给之艰,需求之迫,可以概见矣”,可见铜于军工事业的重要性。但本国所产铜远远不能供应军工所需,需要有大量的进口,“全国铜产输入量,二十五年为3 824吨,二十六年为5 112吨,二十七年输入量减至1 302吨”[92]。但是在战争年代,“因受敌人之经济封锁等,由国外供给之军火原料,至于杜绝和阻挠”,这样一来,充分保证战时军工材料的需要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同时“因平时做储藏之战用军火资料之数量,由财政上之理由及储藏品之损失,并避免旧式化等之必要,自有一定之限度,至多不过可以储藏足够动员或初期作战之用”[93]。在这种情况下,战时军火原料的补充,不得不靠国内矿藏的开发。由于北方及东部国土的沦丧,西南后方成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和军工事业的重要区域,所以“开发西南,已为今日重要国策”,在政府方面,“首要成立西南经济建设委员会,由有关各部长及西南各省主席为委员,业于二十八年元旦在重庆成立”[94]。作为国营的滇北矿务有限公司也在这种背景下成立,大力开发滇北矿产资源,东川矿区的铜铅锌则是公司业务的重中之重。战争时期积极开发西南各地矿藏,增加生产,储藏军火主要原料,充实资源,以增强战时经济力量,巩固战时经济基础,不仅可以奠定国防工业的基础,还可以厚植民生工业之原料,有利于国家的抗战救国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