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长株潭一体化到“3+5”城市群这一由点及面的演变过程,已逐步形成具有三湘地域特色的发展格局:长株潭国家级试验区正在实现“两型化”转型;武广高速沿线地区在高速列车的带动下提速发展;“3+5”城市群主体功能增强,肩负起湖南“中部崛起”的重任;湘南地区秉承区位优势对接粤港澳产业转移初显成效;大湘西地区立足“绿色资源”片区扶贫与发展规划稳步前行,湖南区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湖南省发展的阶段特征
形成了省域经济极核中心——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极,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55.9亿元,增长10.5%,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9.1%,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02个百分点,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42.7%。长株潭试验区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两型”产业。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419.12亿元,同比增长19.3%,占全省该产业比重达49.16%。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质性推进,进一步提升了湖南对外开放度和国际影响力,试验区成为湖南招商引资、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加速了生产要素向湖南的集聚。
带动了省域经济二级极核——“3+5”城市群。“3+5”城市群完成全社会投资占全省的70%左右,经济总量占据湖南经济主体地位。2014年,“3+5”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41.1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6.01%,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5.16%,拉动全省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在产业结构上,“3+5”城市群优势明显,且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既有基础强大的传统重化工业,如钢铁、有色冶炼,也有活力显现的新兴产业,如高新技术、文化产业;既有工业生产必不可缺的产品,如工程机械、石油化工,也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如能源、农副产品、纺织品等。产业结构的互补,既促进了不同城市产业链条的拓展延伸,又推动了八大城市经济的有序融合,从而形成以长株潭为龙头,带动“3+5”城市群全面发展的局面。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在更广阔的经济协作空间内,建立密切的企业分工与协作链条,为从“3+5”城市群的融合到全省范围内的区域经济融合奠定了基础。
拉动了省域经济的极核外围——“两区一带”。通过多年发展,湖南省在长株潭“5+3”城市群外的区域,形成了湘南区、湘西区和武广高速带经济区的“两区一带”。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形成鲜明的区域发展特色: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湖南南大门,湘南地区毗邻粤港澳,武广客运专线、湘桂铁路、京港澳高速、二广高速、京广铁路等穿境而过,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土地、矿产、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扎实,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承接,既有效地拓宽了湖南经济的对外门户,又为湖南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湖南的武陵山大湘西片区发展与扶贫、旅游经济协作区建设粗具规模:位于湘西北的常德、张家界、湘西、怀化、邵阳五市州立足生态本色,正在联手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雏形基本形成,区域协作优势逐步显现。2014年五市州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017.2亿元,占五市州GDP总量的比重达14.99%,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绿色支柱”。武广高速经济带初步形成。武广高速在湖南境内沿经岳阳、长沙、株洲、衡阳和郴州五市,通车以来,催化了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我省的转移速度和深度,带来了沿线城市提速发展。湖南承接的402个区域转移项目,主要来自武广高速通达的广东及港澳台地区。武广高速给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0%,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二)湖南省发展的主要问题
经济总量偏小、质量欠佳、均量偏低。经济总量GDP偏小,2014年仅为全国经济总量的4.25%,居中部地区第三位;经济质量欠佳,结构亟待调整,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人均均量偏低,2014年人均GDP仅40287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6.58%;发展环境不优,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少,特别是行政审批、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财税金融、国有企业等方面亟须深化改革。
主导产业不强,区域发展动力不足。现代经济增长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增长,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湖南虽然已进入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但与全国比较,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5个百分点。分区域来看,长株潭、武广高速沿线、“3+5”城市群和湘南地区三次产业均呈现“二三一”结构,但从第二产业结构来看,重型化趋势仍很突出,高耗能行业占比仍较大,而高新技术含量不足。
区域发展差距有不断增大之势。我省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一直在优化调整过程中,从最初依据行政区块划分的湘中、湘北、湘西、湘南,到如今的“3+5”城市群、环洞庭湖区、大湘西地区、湘南地区等,相应产生了核化中心地带,但同时形成了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不利于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虽然区域发展速度差距有缩小,但绝对差距却不断扩大。2001年长沙市人均GDP是湘西州的4.528倍,2014年则扩大到6.15倍。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区域协作障碍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经济的本质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市场一体化条件下,实现区域间的有效分工,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空间经济的整体效益。湖南的区域板块虽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区域合作缺乏稳定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导致产业布局不配套,耦合性不紧密,存在重叠和趋同现象。各市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这不仅会影响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会带来市场的无序开发。在区域竞争的压力下,一些地区加大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投入,放松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
(三)湖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
近年来,特别是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湖南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围绕“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总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四化两型”“四个湖南”建设,突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安全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快车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上,保持了两位数发展速度的好成绩。面对新常态,面对老矛盾和新问题,湖南省必将会采取综合新举措促进发展。
以“一带一部”战略,统领区域发展。“一带一部”即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一带)、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一部)。针对跨省区域协作和借势发展问题,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指示湖南要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接合部的区位优势,推进“一带一部”战略,将湖南从中部崛起的小圈子中提抽出来,改变战略坐标,重置新支点,扩展发展视角,推动湖南大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向内使劲的重大战略布局,是中国经济新的“内生动力带”。湖南省湘、资、沅、澧四大河流注入洞庭,经岳阳汇入长江,“一湖四水”的水运体系,将74个县市区、80%的地域以及全省70%的大中型工矿企业与长江连为一体。在2014年5月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守盛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将为我省发展带来十分难得的机遇,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过渡带”“接合部”的战略定位,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切入点,以洞庭湖生态区建设为依托,以岳阳城陵矶港为桥头堡,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三量齐升”目标,激发内生动力。针对经济总量偏小、质量欠佳、均量偏低、主导产业不强、区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省委书记徐守盛同志反复强调须重点突出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和人均均量同步提升。“三量齐升”凸显了湖南省阶段性发展特征的把握,是指导我省科学发展、回应人民诉求和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的战略思想。从经济发展实际和人民要求出发,明确“三量齐升”总要求,使“四化两型”“四个湖南”战略路径化、具体化,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好把握、好操作、好考量,人民群众也更加可参与、可评价、可分享,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奋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三量齐升”战略思想改变了过去偏重追求GDP的惯性思维,更加注重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系统,更加注重发展的以人为本。
以“分类指导”举措,协调四大板块。针对长株潭、湘南、大湘西、洞庭湖地区四大板块梯度明显、差距拉大的矛盾问题,在湖南省委十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省委将全省全面小康建设分为长株潭、湘南、大湘西、洞庭湖地区四大区域板块来布局,将全省122个县分为中心城市区、城乡复合型县市区、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3类,分别对接长株潭和重点开发区、洞庭湖区和限制开发区、大湘西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并根据各个县(市、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分类指导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坚持县为主体,分类考核,进行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健全互助机制,高梯度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低梯度地区,形成省、市、县、乡、村联动的推进机制和工作格局。这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