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的地理学研究关注贫困地区的形成、分布、地理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消除贫困的措施等。由于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和空间性特征,在贫困问题探讨中与其他社会科学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并且,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统计方法的发展以及微观贫困数据的积累,地理学在贫困研究中的价值和地位越来越得到凸显。
地理因素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是贫困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地理学同时关注第一性地理因素和第二性地理因素对贫困形成的作用机理(罗庆,李小建,2014)。前者包括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地理学家认为地理位置偏远通过影响经济一体化、投资收益、公共设施和服务供给以及政治劣势等导致贫困;资源禀赋引发贫困的途径则有两条,一是土地等自然资源不足、资源结构不合理、生态脆弱等导致贫困,二是资金缺乏,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滞后导致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引起的贫困。“制度转向”和“文化转向”之后,地理学越来越重视第二性地理因素(社会制度和公共设施)对贫困的影响。他们发现社会文化距离(如语言障碍或文化差异)、社会资本、种族和收入差距、地方政治竞争等社会制度“失灵”对贫困发生有着重要影响,甚至比第一性地理因素影响更大。同时,公共设施也是解释空间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变量,政府在交通设施、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通信服务设施、生产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支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贫困和生活水平的地理分布。
空间贫困陷阱理论(Spatial Poverty Traps Theory)是地理学关于贫困研究的重要贡献。黛蒙认为空间贫困陷阱是由于具体区位特征或过高的迁移成本而导致贫困持久存在的状态(Daimon T.,2001)。伯德等则将空间贫困陷阱定义为“地理资本”(Geographic Capital)存量低、贫困发生率高的地区,其中,地理资本包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本等(Bird K.,etc.,2003)。大量实证研究则证实了空间贫困陷阱的存在,发现多分布在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及政治上处于不利的区域。此外,贫困空间分布与地理制图是贫困地理学研究的特色。一方面,基于地理学关注空间和地理制图的优势,地理学家研究贫困的地理分布规律与特征,并以地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示贫困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贫困地图对完善贫困状况信息、识别贫困的地理因素以及提高政策干预的瞄准精度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贫困的地理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由关注宏观层面贫困陷阱的形成机理和低水平均衡向微观、中观和宏观多尺度相结合的多重动态平衡、相互传导机制研究转变;二是越来越重视微观个体数据、微观单元尺度的分析、贫困地理演变规律和贫困空间模拟与分异分析;三是越来越重视地理因素和贫困耦合关系、贫困的区域瞄准、贫困政策评估和贫困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等内容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