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的相对差异,湖南武陵山片区37县市区农民收入结构也各不相同。2000年,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各县市区农民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平均占比达到61%,占比较高的县市区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周边分布最为密集。工资性收入是各县市区农民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但平均占比不到30%。新邵、洞口、慈利、会同和冷水江5县市的工资性收入占比也较高,而冶炼工业、乡镇企业较发达以及外出务工活跃是主要原因。转移性收入平均占比约为10%,其中,安化、武陵源、慈利、新邵、桑植、鹤城区、龙山较高,会同、麻阳、城步和保靖则较低。财产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几乎可以忽略,平均占比约为1%。可见,2000年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较少,这一方面表明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脆弱性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湖南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以及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湖南武陵山片区各县市区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2011年,农民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到49%,占比较高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怀化、邵阳地区。各县市区工资性收入占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平均占比达到40%,新邵、安化、洞口、冷水江、永定和花垣6县市区超过50%,演变为工资性收入主导型区域,占比较低的为鹤城区、麻阳、新晃和洪江4县市区,均分布在怀化境内。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平均占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前者下降到1%,后者则上升到9%。转移性收入占比中,各县市区的差异也明显缩小,占比较高的为古丈县和冷水江市,占比分别为4%和3%,占比最低的则为城步、武冈、桑植、辰溪4县市区,几乎没有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增长最快的是邵阳县,占比由2000年的不到1%上升到了21%。此外,慈利、涟源和保靖3县市的财产性收入也增加明显。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的县市也主要分布在怀化境内,为靖州、麻阳、通道和中方县。综上,近十余年来,湖南武陵山片区各县市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总体有了较为明显的上升,但不同县市区的差异不容忽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