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庄西部的群山之中,掩映着一座历经千年不衰的古镇——天长镇,从宋代起,这里就是井陉县县治所在。县城虽已搬迁,但雄伟的古城墙、精巧的古建筑,依然在诉说着历史沧桑;质朴勤劳的天长人,正憧憬着古镇的绿色未来。大型系列报道《走进魅力村镇》今天播出第17篇《春风又绿天长镇》。
(出鸟叫声压混)
春天来了,天长镇的树绿了。
天长古镇三面环水,绵河绕城而过。走在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多孔石桥上,环顾左右,两侧石柱上雕刻的动物栩栩如生。蜿蜒数里的古城墙高3丈5尺,宏伟壮观。
(出登城楼脚步声)
登上城楼眺望,向南,巍峨的山脉隔河相望;向北,古城的风貌尽收眼底。
(出鸟叫声压混)
进城沿南大街往北走,两侧的街坊店铺鳞次栉比,青砖灰瓦的民宅古色古香。清脆欢快的鸟叫声,春天明媚的阳光,更映衬着千年古城的宁静祥和。
(出录音)(开门声、解说声)咱们现在进的是王家大院。(狗吠声)(录音止)
王家大院已有300年历史,看门人养的土狗看到陌生人到访,叫了起来,打破了古宅的沉睡。
(出录音)解说:王家大院占地15亩,房间162间,从空中看是个双喜字结构,有8个院落。(录音止)
参观中,我们遇到了一位拿着相机的老人。
(出拍照按快门声)
老人步伐矫健,在院落中穿梭,不时对着精美的古建筑、影壁和砖雕按下快门。老人名叫蔡志义,是土生土长的古镇人,今年已经76岁,对古城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的他,为什么还要拍照?
(出录音)蔡志义:哎呀!古城好多地方都塌了,觉得太可惜了。我想要把原来旧的东西记录下来。(录音止)
一谈起天长古城,蔡老就有说不完的话。在他看来,与自己小时候相比,古城周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首先是城里的树少了。
(出录音)记者:您年轻的时候是不是城里的树很多啊?
蔡志义:多!很多!长得特别茂盛,相当粗!路两边的柏树现在已经没有了,两棵柏树700多年了,也死了。(录音止)
近年来,绵河水量也在变小。半个多世纪前,绵河水波涛翻滚,很是壮观。
(出录音)记者:您小时候绵河有水么?
蔡志义:有水!相当大!还能行船。深的地方有一人多深,起码比现在的河宽10倍,波浪有1米高。“绵河夜涨”是井陉县一景,晚上就涨水。(录音止)
自然环境的变化,文物古迹的破损,让昔日的“井陉八景”在天长镇就消失了两处。
(出录音)蔡志义:临河倒影,也是井陉一景。有一座塔,在60年代塌了。(录音止)
树少了、水小了、老建筑破损了,这些年古城周围却被“黑色”笼罩了。改革开放以后,当地人借助临近山西的交通区位优势,干起了煤炭分拣、加工和运输生意。黑色产业让人们富了起来,但造成了当地“风一吹,粉尘满天飞”的景象。煤老板张建忠今年55岁,谈起曾经的辉煌,他笑得很开心:
(出录音)我这公司不大,也养着三四十个人,一个煤场。
记者:有车么?
张建忠:大车三四辆,小车五六辆,哈哈哈。(录音止)
如何让古老的天长镇活起来、绿起来?当地痛下决心,先从治理露天煤场入手,恢复环境。天长镇党委书记仇振:
(出录音)多绿化、多植树,把周边的煤场、钙场和砂场治理好!国道、省干道沿线和绵河沿线的这些污染企业,我们要全部取缔,全部进入园区。(录音止)
一个巴掌拍不响,煤老板们也看到了黑色行业给家乡带来的“伤痕”,开始思变、转行。
(出录音)张建忠:一个是荒山绿化治理,搞点生态养殖;以前开煤场的,现在搞村里的旅游开发了,现在已经迈开步子了,等个两三年才能看到成果。(录音止)
张建忠说,他打算投资千万进入污水处理和煤炭脱硫行业,要把这些年给家乡带来的污染“清洗干净”。与此同时,镇政府也在积极谋划,争取资金,着手对古城进行修复和开发。天长镇党委书记仇振:
(出录音)古街道、沿街的立面修整,包括城隍庙、霍都堂府和王家大院等古建筑,按照规划进行修复,还要给城内村丁字口的街道铺上青石板。(录音止)
在王家大院内部,整修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经历百年风雨的古宅即将向游客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天长镇人大主席郭银珍:
(出录音)下一步这里要建个长廊,这是咱们建起来的书房,以后这儿还有个大花池,王家大院咱们已经设计出来图纸和整个修复方案了。按这个方案修复,公开招标,要具备开放的条件。(录音止)
(出鸟叫声压混)
春天来了,天长人又有了新的希望。
(作者:王成树 刘梁 樊志军 高靖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