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代表联系群众的几个问题

关于代表联系群众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大代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对此,笔者就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试作如下分析。三要探索通过网络平台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新途径。

王 丰

人大代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可见,发挥好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那么,如何发挥好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怎样的制度来保障代表与群众的天然联系的效用,促使代表与群众“接得上地气、说得上话”,使桥梁更加畅通,纽带系得更紧呢?对此,笔者就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试作如下分析。

一、联系的本质问题。任何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都有一个方向问题,也就是目的是什么。代表法将联系人民群众设定为代表的基本义务,目的绝不是为了联系而联系,而是要求代表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即联系的本质,就是听取和反映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因此,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落脚点,就必须落到有利于指导、推动代表更好地听取和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上来,也就是具体到办理代表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的工作上。群众工作无小事,如果群众反映问题,不习惯找自己选举产生的代言人即人大代表,而是盲目找政府、找上级,在解决不了问题、满足不了要求时,就会去上访,甚而形成群体性事件,从而背离联系的本质要求。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是代表工作的根,根深才能叶茂,要探索建立代表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处理和反馈机制,保障老百姓诉求和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和效果,促进社会和谐,促使代表联系群众工作逐渐成为反映民情的“直通车”、服务为民的“连心桥”、改进工作的“助推器”、化解矛盾的“减压阀”,桥梁和纽带作用越来越得到有效发挥。

二、联系的主客体问题。作为联系的主体,桥梁和纽带的两头分别是代表和群众,笔者认为,代表联系群众、群众联系代表是相互的,代表和群众互为主客体,两者的关系具有归属的一体性、利益的一致性、目的的共同性,是鱼水关系,不是水舟关系。一方面要调动代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促其有意识地主动联系群众,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对策以便于群众联系代表反映问题,提高群众联系代表的积极性。同时,调研中发现,对代表所联系的“群众”的概念,在理解上存在误区,主要是有的同志认为,代表联系群众,就要直接联系基层一线的“老百姓”,倾听他们的呼声和诉求,这才是真正的反映民意。笔者认为,群众的概念是当代主流政治的话语体系,是社会上普遍接受和流行的话语。它的主述者既是外在于群众的人,在大多数场合也是群众自身。一个人此时可能外在于群众,彼时则被定位于群众,所以,对很多人来说,他既是群众概念的主述者,又是其指涉物。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联系下一级代表,也就是联系选举产生他为代表的选举单位的组成人员,也就是联系选民和人民群众。我们说,由谁选举,对谁负责、受谁监督,联系和反映下一级人大代表的意见和要求,也是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表现方式之一,也是加强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在加强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上,应把联系下一级代表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抓手予以细化和规范。

三、兼职代表问题。我国人大代表制度实行的是兼职制,绝大部分代表是兼职代表,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有其天然的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越性,或者说代表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人大代表兼职制度,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西方议会制度的一个鲜明特征之一,体现了人大代表植根于人民的独特优势,必须坚持下去。但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一员,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需要具备相应的专门知识、时间和能力的,否则,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就可能打折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人民群众不满意。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做好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就要坚持和发挥好代表兼职制度的天然优势,代表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注意联系自己周围的群众生活,即代表所在单位和本行业本系统的人民群众、代表居住地的人民群众等。同时,也应当采取措施对兼职代表从事代表工作的时间、形式、要求予以细化,把兼职代表联系群众的履职义务予以明确,把兼职代表的不利因素,减少到最小,把“代表人民的利益”的法律规定具体化、可操作化。

四、联系的形式载体问题。有关代表与群众的联系在宪法、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中都有原则规定,但缺乏可操作性,在联系的形式和载体上,法律更没有具体规定,地方法规也没有统一的规范。调研中发现,我省各级人大大都更多地强调人大常委会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并通过建立各种制度保障这种联系,而代表与群众的联系更多地依赖代表来自群众,工作生活于群众之中的这种天然的联系。笔者认为,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必须要有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形式和载体作支撑,并不断予以探索和创新,以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经济政治新常态。目前来讲,可以在以下三方面予以加强∶一要探索建立固定小组、临时小组、专业小组、混合小组不同模式,有效整合代表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代表小组开展活动联系群众的作用。二要普遍建立区域化的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体现多级联动、开放包容精神,更加注重发挥好基层人大工作和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联系群众的作用。三要探索通过网络平台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新途径。要不断完善代表网络服务平台、代表议案建议处理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代表、群众、机构和社会多方联动,“线上、线下”互为补充,拓宽各级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和空间,着力构筑开放互动的组织运行体系,与社会治理所遵循的互动、协商、同意原则契合,体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体现代表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

五、联系的保障问题。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的工作,虽然代表法规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基本义务,并应“优先执行代表职务”,但真正做好却很不容易,需要多方面的服务和保障。笔者认为,首先是思想保障。要站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高度来谋划并开展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各项工作。其次是组织保障。要切实加强对联系群众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推进联系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三是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不断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在人财物和运行规则等方面的制度机制,以保障其规范有序运行。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加强代表联系群众方面的学习培训,提高代表联系群众观念和服务理念,重点培育和强化宪法信仰意识、代表主体意识和履职意识,不断增强代表履职尽责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同时在机构设置、经费补助、正面激励、纪律约束和舆论宣传等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蓬勃向上、昂扬奋发的代表履职环境,只要各级代表都行动起来,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学习群众、服务群众,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人民群众中不断汲取营养、萃取力量,与人民群众一道,真正投身到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伟大实践中,促进全省各项事业不断兴旺发达。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大常委会选任代工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