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省人大代表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的报告

组织省人大代表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的报告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省人大常委会委托,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省人大代表成立专题调研组,围绕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一是全市范围内所有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免费开放所需资金全部由财政负担,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00多万元。

廊坊市人大常委会

受省人大常委会委托,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省人大代表成立专题调研组,围绕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在听取市直相关部门汇报的基础上,调研组又深入到大城县、固安县、霸州市,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估价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文化惠民为目的,制定政策,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健全,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文化发展氛围浓厚喜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一)以政策保障为支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逐年提高。一是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廊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出台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办法》、《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与服务规范》、《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配套政策,为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三是各级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2012年、2013年、2014年全市财政文化投入分别为45128万元、52149万元、56452万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68%、1.78%、1.87%,财政文化投入和所占公共财政比例均逐年提高。

(二)以重点工程为抓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一是提档次,标志性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以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为中枢,以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打造精品城市为目标,先后建成了廊坊市文化公园、霸州博物馆、三河市文化艺术中心、固安大剧院等一大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大型文化设施,廊坊大剧院、香河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也已全面启动。二是强中坚,镇级设施功能得到强化。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大批文化和体育器材,用于装备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广场,全市90个乡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部分乡镇建有高标准的文化广场,大大提高了基层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扩基层,村级设施网络全面铺开。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相结合,全市已建成农家书屋3222个,农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2135个。四是抓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见成效。以现代电子传媒技术为手段,以实现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民素质提高为目标,全市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2967个,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三)以文化惠民为目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一是全市范围内所有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免费开放所需资金全部由财政负担,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00多万元。二是连续实施送书、送文艺演出、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业余文体生活,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喜爱。每年送图书下乡10万余册,送文艺下乡800多场,放映数字电影3.8万场次以上。三是财政部门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保障基层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点运转与维护、农家书层出版物补充及更新、农村文化活动、农村体育活动等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四是以群艺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文化阵地为依托,积极开展音乐、书法、绘画、戏剧、曲艺等各类专业培训班,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到乡、村开展文艺辅导工作,多层面提升文化队伍和专业人才的文化素质,有针对性地解决基层文化团体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五是群众文艺团体广泛建立,丰富和发展了农村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文化娱乐方式。目前,全市共有文艺社团队伍1300多个,为农民群众烹制出一道道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大餐。

(四)以节庆文化为带动,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文化活动。每逢重要节日,都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公益性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幸福廊坊、逛花灯、百姓春晚等活动已开展多年,自编自演、雅俗共赏的节目深受群众喜爱。二是经常性文化活动常年不断。彩色周末、书画作品展、百姓大讲堂、月月唱大戏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定期开展,不仅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热情,还锻炼了基层文化队伍。深受广大中老年人喜爱的广场集体舞和健身操,每到夜晚都在小区空地、公园及街边广场如火如荼地开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正随着这种活动潜移默化地改变。三是积极组织各类汇演比赛。为给民间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按照以赛促建、以奖代补的思路,积极组织农民文艺汇演、“双百双十”农村文化评比等汇演比赛活动,吸引民间文化队伍和广大群众参与,群众热情空前高涨,各类比赛精彩激烈。四是体育健身活动常抓不懈。全市农村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53.8%,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70%以上,50%的县(市、区)建设了体育中心。每年组织各级各类群众体育健身活动2000余次,实现了周周有赛事、天天有活动,全市体育人口比例达到32.6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解决观念问题任重道远。近年来,各级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虽然不断提高,但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的同志仍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的观念,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工作中的“配角”,是花钱的事业,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因此在工作摆布和力量投放上缺少力度。同时,由于宣传、引导力度不够,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认知不足,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高,社会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氛围还未形成。

(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加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标准,市、县两级群艺馆(文化馆)建设达标的只有5个县(市),公共图书馆建设达标的只有市本级和5个县(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未达标的还有32个,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达标任务量也很大。从全市整体情况看,由于认识、经济、地缘等因素的制约,各县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基础设施差别很大。经济条件好的县(市、区),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较大,有的投入多达几亿元,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县(区)文化投入每年只有几百万元。文化设施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区和乡镇,其他城区和乡镇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市区而言,文化设施多集中在北城区域,南城区域较为薄弱,开发区一片空白。

(三)基层文化队伍整体不强。一是基层文艺创作、展演、管理、培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不多,影响和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二是相当一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不足,人员配备不齐,几乎全部为兼职,在职不在岗、专职不专用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由于京津两地对于优秀人才的强烈吸引,加之基层待遇偏低,职称晋升机会较少,无法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人员流动频繁。四是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已经出现青黄不接和断层现象,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有的项目已经濒临消亡,急需培养传承人。

(四)文化阵地发挥作用欠缺。一是建成馆舍利用率较低。虽然一些文化馆舍已经建成,但实际开放率低,一些大型设施维护费用很高,但举办活动数量较少,功能发挥得不够好。一些文化室、图书室无人问津,配置的书籍都成了摆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的乡镇基层服务点、村级基层服务点使用率不高。二是供给与需求错位。不知道群众真正需要什么,替群众决定文化需求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文化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送非所需、需不能送”等问题突出。一些文化馆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活动形式陈旧、单一,文化活动内容匮乏,群众期待的文化产品不多,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所需求的文化活动,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其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整体设计、协调推进。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管理机制,规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功能齐全、运行高效、惠及全民、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大综合协调力度,由文化部门牵头,发改、规划、财政、体育、旅游、广电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动跨部门、跨项目合作,统筹规划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对硬件设施的运行和活动经费的保障、专兼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二)加大投入,突出重点,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加快推进市、县两馆建设步伐,继续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整体提高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水平。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公共文化长效投入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要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文化服务。要合理配置资源,将有限的资金重点向基层倾斜,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三)壮大队伍,加强培训,稳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积极谋划我市文化人才发展战略,及时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原则,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调整。上级图书馆、文化馆、体育中心要积极开展对基层相应馆(站)的业务培训,为他们提供工作指导、技术支撑和活动统筹,整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作用,大力开展业务培训,通过抓辅导、抓帮带、抓培训,造就一批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优秀文化领军人物。有关部门要采取定向培养等方式,推选基层文化骨干到大专院校进行专业训练和系统学习,提高基层文化队伍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重视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发展,加大对民间文化团体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四)创新载体,搭建平台,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活动开展。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充分借助京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高水准文艺演出和高水平体育赛事,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要精心策划类似“幸福廊坊”、“梦想如歌”等大型主题系列活动,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体样式,推动公共文化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开展。要继续实施送书、送文艺演出、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开展“农民种文化”等群众乐于参与、便与参与的活动项目。鼓励各类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演出,鼓励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和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县(市、区)要在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坚持传统的地方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

(五)完善服务,丰富内容,充分发挥公共文化阵地作用。各级政府要管好、用好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彻底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全市范围内所有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博物馆要继续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免费开放所需资金全部由财政负担。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活动室要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开放时间,加强服务和管理,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主动邀请群众参与。要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要针对市区、城区、城镇和农村等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