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能哪个炕头热,就在哪儿睡

不能哪个炕头热,就在哪儿睡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新社的相关报道称,中国高层“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提法,打破了“铁饭碗”。[21]1983年6月1日,中央召开民主党派会议,会上,胡耀邦提出了“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的口号。1983年10月5日,中英谈判期间,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香港大学学生会、香港工艺学校学生会以及英国香港学生联合会就香港问题致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24][1]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 — 2008》(上),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99页。

“经济改革的动力是‘一切向钱看’吗?”

人民日报》1983年6月27日发表社论《经济改革的动力是“一切向钱看”吗?》:“实行经济改革,靠‘一切向钱看’刺激所谓‘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成为改革的真正动力,甚至还会成为改革的阻力、破坏力。”法新社的相关报道称,中国高层“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提法,打破了“铁饭碗”。[19]

当年,天津大邱庄党支部书记禹作敏在介绍大邱庄经验时说:“抬头向前看,低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

1986年12月30日,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严厉批判“有的经济学家讲‘一切向钱看’、鼓励职工‘斤斤计较’的错误”。[20]

1992年,小平南方谈话后,《人民日报》上一篇文章题为《要发财,忙起来》。

“我们农民对政府不会光讲好听的话。政策不能老变,不能哪个炕头热,就在哪儿睡。”

1983年6月的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北京代表徐庆文直言不讳。外电评论:此次人大会在前所未有的民主气氛中进行。[21]

“你这个记者好大胆,敢与我们的总书记吵嘴,该揪耳朵。”

1983年6月1日,中央召开民主党派会议,会上,胡耀邦提出了“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的口号。散会后,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李尚志请示胡耀邦:能不能把这个对联写进报道中?胡耀邦笑了笑,“那算什么对联,我不过是总结大家发言罢了。”由于胡耀邦是即席讲话,准确起见,李尚志把采访本递给他看。“有个字不对。”胡耀邦边说边用笔将“勿”改为“毋”。李尚志正准备离开,胡耀邦又把他叫了回来。“我还想改两个字。把‘致力’改成‘务期’,你看怎么样?”“不好。”李尚志非常干脆地答道。胡耀邦开玩笑说:“你这个记者这么厉害呀?我讲的顺口溜,我自己要改都不行吗?版权是我的嘛。”“不好就不要改嘛。”李尚志坚持自己的观点。其他领导人过来了,爱同记者开玩笑的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丕显笑着揪李尚志的耳朵:“你这个记者好大胆,敢与我们的总书记吵嘴,该揪耳朵。”

李尚志赶紧说:“不敢,不敢,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党员,向总书记提个建议。”他把刚才争论的内容向其他领导人做了汇报。他们也主张不改为好。胡耀邦哈哈大笑起来:“斗不过你们年轻人。好,就按你的意见办,不改啦。”[22]

“不能把与领导同志意见不同说成是‘同党不保持一致’。”

1983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国家科委提出了一个《汇报提纲》,鼓励科学家们在不受政治干涉的情况下自由地讨论科学问题和学习外国同行的成果。汇报提纲中说:“在自然科学和技术工作中不要提反对精神污染。”“自然科学和技术是没有阶级性的,不要把当代人类创造的新成果当作导端邪说、资产阶级糖衣炮弹。”“不能把与领导同志意见不同说成是‘同党不保持一致’。”[23]

“我们认为,我们经济上的领先地位并不能抵消我们政治上的落后面。我们愿意再次强调,我们对未来的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现和平的而且有效的民主化。”

1983年10月5日,中英谈判期间,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香港大学学生会、香港工艺学校学生会以及英国香港学生联合会就香港问题致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于香港现状,信函中如是说。

信函称:“这里有消息说,中国不会同意香港搞民主改革。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从过去历史中发现,阻碍香港民主化的是立法局和行政局的议员。英国在过去几年中没有给我们带来民主的信仰和民主的实践,这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我们关心的主要事情不是挑毛病,而是寻求建立一个能满足人民意愿、认真负责的政府。在这个政府中,决策人的权力应当真正由人民通过民主程序授予。我们认为,能否为建立这样一个政府创造有利条件取决于能否尽早解决主权上的争端和两国能否互相合作。”[24]

【注释】

[1]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 — 2008》(上),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99页。

[2]宋强:《海淀镇,超市,夕照街》,http://chengshidili.blog.sohu.com/101862639.html。

[3]刘泽宁:《我国首家自选商场开张 顾客拿商品后不知付款》,《新京报》2009年1月7日。

[4]《中国通信大事记:黄金时代(1983 — 1995)》,腾讯科技,http://tech.qq.com/a/20090814/000347.htm。

[5]詹青:《财富故事王石:倒玉米倒出万科》,《羊城晚报》2007年7月17日。

[6]厉佳英:《柳传志:伟大者在于管理自己》,《财智领袖》2008年第9期。

[7]《历史告诉现在——竞争决定你去留》,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society/1999-8-5/3548.html。

[8]方华、史册主编:《参考的启示》(国事卷11),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78 — 79页。

[9]周荣新:《步鑫生说当年:我不后悔!》,《羊城晚报》2008年4月2日。

[10]严格、古其铮:《西子湖畔再见步鑫生》,中国新闻网,http://www. chinanews.com/cj/cjrw/news/2008/09-24/1393169.shtml。

[11]方李敏:《陈铎:〈话说长江〉领着观众“走南闯北”》,《新京报》2008年9月21日。

[12]《改革开放30年流行全记录之1983年》,人民网2008年10月7日,http://30.people.com.cn/GB/122398/8140475.html。

[13]胡绩伟:《劫后承重任 因对主义诚——为耀邦逝世十周年而作》,《书屋》2000年第4期。

[14]陈煜、钱跃:《民间记忆1978 — 2008》,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67页。

[15]周华狄:《入党申请书》,《天涯》2004年第5期《民间语文》栏目。其时周华狄已故,资料由其子周洪宇提供。

[16]宋喜燕、朱柳笛、崔权:《个体户入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天窗”》,《新京报》2008年3月21日。

[17]陈晓萍:《“异化”旋涡中的周扬》,《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41期。

[18]龚育之:《龚育之论中共党史》(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892 — 893页。

[19]方华、史册主编:《参考的启示》(国事卷11),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79页。

[20]冯兰瑞:《一场拙劣的闹剧——1986年底对“一切向钱看” 的批判》,http://blog.ifeng.com/article/814856.html?flag=1。

[21]宗涓:《北京组人代讨论赵紫阳简从赴会》,香港《明报》1983年6月11日,转引自《参考消息》1983年6月15日。

[22]白庆祥、倪玉:《访“0001号记者”》,《军事记者》2002年第11期。

[23]《国务院批准六条政策界限》,《人民日报》1983年12月18日。

[24]方华、史册主编:《参考的启示》(国事卷11),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4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