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姓“社”还是姓“资”

姓“社”还是姓“资”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真理的追求》杂志1991年第7期《重提姓“社”与姓“资”》一文如是说。作者称,“一切不愿做双重奴隶的中国人,在改革的大道上前进时,有责任也有权利问一问姓‘社’姓‘资’。”信是未具名的“中直机关几名共产党员”所写。1976年,唐山大地震两天后,中国外交部正式谢绝了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救灾援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自力更生的救灾努力将“说明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

1991年3月2日,《解放日报》发表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文中如是说。

1991年初,邓小平到上海过春节。他对京城的一些声音不以为然:“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他希望上海人“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2月15日,大年初一,《解放日报》头版发表署名“皇甫平”的评论 《做改革开放的 “带头羊”》,文章说,要“突破任何一种僵滞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3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发展商品经济不可否定计划经济》,文章说,有些人总是对计划经济任意加以否定,“市场经济原则很难真正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我国4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巨大优越性”。

3月22日,《解放日报》发表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如果我们仍旧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9]

“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1991年4月出版的《当代思潮》杂志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在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的日子里,曾有过一个时髦口号,叫做不问姓社姓资。”“结果呢?在不问姓社姓资的排斥下,有人确实把改革开放引向了资本主义化的邪路。”“在不问姓社姓资的口号流行时,主张经济上私有化、市场化,政治上多党制、议会制,意识形态上多元化的思潮,曾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拖上绝路。”

当年8月出版的《当代思潮》又发表《为何不能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一文:“我们不应该在提出新的改革措施时,一听到群众要问姓社还是姓资,就认为是‘新的思想僵滞’,……如果把群众的革命本能,轻率地归之为‘新的思想僵滞’,会不会压抑群众对资本主义复辟的警惕性和爱国主义感情呢?”[10]

“凡是反对问姓‘社’姓‘资’的人,都是想当奴隶并且也叫中国人都去当奴隶。”

《真理的追求》杂志1991年第7期《重提姓“社”与姓“资”》一文如是说。作者称,“一切不愿做双重奴隶的中国人,在改革的大道上前进时,有责任也有权利问一问姓‘社’姓‘资’。”[11]

“那些对改革开放不主张问一问‘姓社姓资’的,不是政治上的糊涂虫,便是戈叶之流的应声虫。”

1991年9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如是说(其中,“戈叶”分别指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信是未具名的“中直机关几名共产党员”所写。“编者按”说:“在国际风云骤变,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考验的今天,这封信提出了反和平演变,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日报》怎样正确引导舆论等重大问题。”编者希望读者都“与这几个共产党员共勉,为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贡献自己的一切”。

1991年9月1日晚,江泽民在看了《新闻联播》节目提前播报的《人民日报》次日社论提要之后,要求《人民日报》删去社论中的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要问一问姓社姓资”这句话。[12]

1991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掌握处理矛盾的主动权》。文章称,当前的阶级斗争形势,“比建国以来任何时期都要鲜明、激烈、尖锐”。

“改革有风险,不改革风险更大。稳定应当是动态的。火车高速前进,乘客并不感到不稳定。自行车的轮子一停止转动,它就失去了稳定。”

1991年7月《半月谈》杂志发表的新华社记者杨继绳文章如是说。杨继绳因为此文遭到有关领导的严厉批评。多年以后,他还对当日情形记忆犹新:“他们说只讲改革,不讲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怎能保持稳定?”[13]

国情教育

1991年8月27日,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颁发〈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的通知》:

江泽民同志于今年3月9日致信李铁映、何东昌同志,指示“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认真落实江泽民同志的这项指示,是关系我国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图谋,保证世世代代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问题,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紧迫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务必予以充分重视。[14]

人道主义救灾援助

1991年7月11日,“救灾紧急呼吁”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陈虹介绍当时的华东水灾灾情之后,代表中国政府紧急呼吁联合国有关机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国际社会各有关方面,向中国安徽、江苏两省灾区提供人道主义的救灾援助。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直接呼吁国际社会的救灾援助。[15]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两天后,中国外交部正式谢绝了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救灾援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自力更生的救灾努力将“说明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中国红十字总会联络部部长王小华回忆说,“当时很多华人华侨情绪激动,一定要捐款,但是红十字会就不收,令他们感情很受伤。”[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