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生背景
从20世纪40年代起,随着美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核能从科技理论的研究阶段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原子弹展示出的巨大威力成为少数几个掌握核技术国家进行核垄断、核讹诈、核威胁的本钱。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叫嚣:“如果不能安排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12]同时,美国还同蒋介石签订《共同防务条约》,提出假如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美国的核讹诈政策引起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反对。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决定:一定要搞出我们自己的原子弹、导弹。以后又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关于铀矿资源和核科学技术的情况汇报,研究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毛泽东指出,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6月,成立了由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的中央三人小组,负责指导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工作。1956年4月,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导弹事业的发展。11月,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具体负责原子能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周恩来、聂荣臻主持制定的我国两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即1956年到1967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和1963年到1972年十年科技发展规划,都把发展核科技、核工业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核工业的发展。
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建议。中央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组建专门的研究、设计机构,拨出专款,研制人造地球卫星。我国研制原子弹、导弹,一开始曾得到苏联技术援助。随着中苏关系的紧张和恶化,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之后,我国原子弹、导弹研制进入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新阶段。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一盘棋”,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著名科学家、中青年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保障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协同攻关,保证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我国西部罗布泊试验场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两弹”首次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为了进一步打破核大国的核威胁和核垄断,根据毛泽东“氢弹也要加快”的指示,中国科学家经过集中攻关,于1965年自主提出了制造氢弹的理论方案。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中国的航天事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美、苏、法、日之后第五个可以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两弹一星”是在我国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增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凝聚力,为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科技专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2.基本内涵
“两弹一星”精神实际上就是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和中国科学院的同志在以“两弹一星”为主要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1997年12月26日,江泽民指出:一定要发扬当年“两弹一星”的那么一种精神,那么一种干劲,尽快把我国的武器装备搞上去,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1999年9月,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13]”。
“两弹一星”研制者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两弹一星”的研制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历程中,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前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广大研制工作者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我国科研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用自己的业绩,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创造史书写了新的光彩夺目的篇章[14]。
江泽民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其核心为科技创新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3.时代价值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是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国防科技工作者的坚强精神支柱。广大国防科技工作者必须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默默奉献,才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成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国防科技事业取得成功的立足基点。广大国防科技工作者必须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才能取得国防科技事业的胜利。“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国防核科技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广大国防科技工作者必须以执着的追求和超凡的智慧大胆创新,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益,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才能使我国的科研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第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国际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态势越来越明显,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节奏越来越快,推动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近年来,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许多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对于促进科技发展、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华民族在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之魂。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又造就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因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专家身上,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民族事业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以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勇于登攀的创新精神得到了集中体现。几十年来,“两弹一星”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主创新精神始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被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让其在新时期焕发新的光芒。
(晋江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