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生背景
2003年春,我国一些地区发生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一个被称为SARS的病毒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非典”疫情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迅速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相互支援,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科技工作者夙兴夜寐、全力攻关。全国人民奋起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疫病,最终战胜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
“非典”疫情暴发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每日奔波于防治“非典”前线,表现出雷厉风行的风格。4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离开北京奔赴防治“非典”前线广东。4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紧急会议,担心全国经济、国际形象和社会稳定都可能受影响。这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发表讲话,提出“要准备打一场硬仗”。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面对“非典”疫情,广大医护工作者冲锋在最前面,成为群众抗击非典的主心骨、贴心人。邓练贤、叶欣、梁世奎、陈洪光、李晓红……我们含泪记住了这些为救治患者而牺牲的生命。他们把安全留给群众,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存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神的威胁留给自己,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为抗击“非典”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疫情最为严重的北京发生的抗击“非典”战斗,是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斗争的一个缩影。为加强对抗击“非典”工作的领导,北京组建防治非典型肺炎卫生防病队,并成立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负责北京地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为防止“非典”疫情扩大,北京开始实行隔离政策,将隔离对象确定为:“非典”确诊病人,疑似病人,与前二者发生过密切接触的人员,“非典”污染的医院、工地、居民住宅等场所及动物和其他物品。隔离时间为14天,后改为21天。隔离期间,政府将保障被隔离人员的防治和日常生活。
为缓解北京“非典”病床紧张的局面,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小汤山“非典”定点收治医院。5月1日,经过4000多名建设者七天七夜昼夜鏖战,一座占地122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拥有1000张床位的全国最大的传染病院正式竣工,1300多名人民子弟兵奉中央军委之命随即开赴小汤山。从此,小汤山医院成为北京抗击“非典”的重要战场。从5月1日收治第一批“非典”病人至6月20日的50天里,小汤山医院先后收治680名“非典”患者,死亡仅8例,病死率不到1.2%,为世界最低。6月23日,北京住院“非典”确诊病例仅剩46人,已全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取消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的条件。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撤销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北京抗击“非典”斗争最终赢得胜利。
2.基本内涵
2003年4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当前这场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的斗争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是全党全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党全国拧成一股绳,形成抗击疫病的强大合力。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就是全社会要广泛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共同行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给患病群众以无微不至的关爱,给医护人员以满腔热情的支持,给发病地区以切实有力的帮助,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应对疫病的挑战。迎难而上、敢于胜利,就是要坚定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惊慌、不退缩、不悲观,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坚决同病魔斗争到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抗击“非典”精神,是对人民群众抗击“非典”伟大精神的精辟概括,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胜灾难、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支撑,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崇高品格。
3.时代价值
抗击“非典”取得的重大胜利,形成了伟大的抗击“非典”精神。大力弘扬抗击“非典”精神,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同各种困难斗争,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第一,弘扬抗击“非典”精神有利于增强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的团结意识。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全社会广泛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共同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给患病群众以无微不至的关爱,给医护人员以满腔热情的支持,给发病地区以切实有力的帮助,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应对疫病的挑战。北京抗击“非典”斗争进入攻坚阶段,全军一千多名医护人员驰援北京;兄弟省区市紧急调配大批防治“非典”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北京;周边地区纷纷打通绿色通道,保障北京物资供应;有的地方全力以赴,相关企业悉数转产防“非典”物品;有的地方支援北京抗击“非典”,要物有物、要人派人;全国各地迅速调集血浆,保证北京抗击“非典”斗争的急需;社会各界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海外华人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捐药。哪里有疫情,哪里困难多,哪里就有四面援助、八方支持。疫病让人们在空间上保持距离,心灵上却贴得更近。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为了亲人的健康、同事的幸福、社区的安宁,需要每个人自觉投入战斗。每个社会成员都是抗击疫病链条上的一环,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在人们身边生动展现,在人们心中不断升华。
抗击“非典”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在这场特殊战斗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和动员下,全国上下步调一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集中社会各界力量办好大事,政令畅通紧密合作,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形成抗击“非典”疫病的强大合力。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我们要不断增强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的团结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二,弘扬抗击“非典”精神有利于坚定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必胜信念。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党中央心系人民、坚定成熟,表现出驾驭复杂局面、应对严峻挑战的能力和魄力,表现出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必胜信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医务工作者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奋战在抗击“非典”的前线,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抗击“非典”战役的重大胜利。在“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北京,曾出现了病床紧张的困难局面。疫情发生后,北京被确诊和疑似病例从个位数急剧攀升到百位数,全市仅有的两家传染病医院迅速爆满,北京“非典”病床十分紧张,不得不采取分散收治的策略。在大规模、长时间的转院过程中,产生了扩大传染的巨大风险。为缓解北京“非典”病床紧张的局面,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小汤山“非典”定点收治医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军地携手,万众一心,义无反顾,仅用七天时间,建成世界最大的野战传染病医院,50天内收治全国1/7的“非典”病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只要坚定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必胜信念,中国人民就可以创造出无数个这样的人间奇迹。
抗击“非典”的伟大胜利表明,没有什么艰难险阻是中国人民无法战胜的。新时期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坚定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必胜信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在工作中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惊慌、不退缩、不悲观,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三,弘扬抗击“非典”精神有利于发扬敬业奉献、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在全国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护人员、科研人员挺身而出,不辱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临危受命,把病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优秀共产党员邓练贤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广大医护人员树起旗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丁秀兰为抢救“非典”患者不幸感染,以身殉职;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梁世奎牺牲时还挂着听诊器,最后还不愿离开岗位;年仅39岁的广州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陈洪光不幸感染病毒,以身殉职,临终还要献出自己的遗体继续他的未竟事业;解放军302医院74岁的老专家姜素椿抢救“非典”患者被感染,执意要求注入“非典”患者康复期的血清,为防治“非典”闯出一条路;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英勇牺牲,以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国际护理界的殊荣;广东省中医院二十余名医护人员不幸被感染,一批后继者又义无反顾顶上去。这些为抗击“非典”奉献一切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必将为后人所铭记。
每一场特殊战斗,都需要一批特殊战士。每一次生死搏斗,都会涌现一批英雄。在遭遇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时,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牢记从医人员的使命责任,与疫病进行殊死的斗争,为病人付出了一切。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人民的功臣。我们要学习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守岗位,勤勉尽责,树立正确的岗位意识,端正良好的工作态度,专心致志,埋头苦干,做出对得起党、对得起事业、对得起人民的优秀成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洪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